电连接器组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09196 阅读:1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电连接器,包括:一第一连接器和一第二连接器,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上下相叠,于该第一连接器上对应该相叠处的两相对侧以及该第二连接器上对应该相叠处的两相对侧,分别设有沟槽以及相匹配的卡扣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籍由该垂向结合装置的该沟槽以及该卡扣臂相结合,使该第一连接器与该第二连接器相结合,此卡扣臂扣入套槽内的过程不需要长距离的滑动,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电连接器操作上省时,且卡扣臂与套槽的结合,是将第一连接器垂直压于第二连接器而实现,符合人们的习惯动作,组装过程便捷。(*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组合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组合。
技术介绍
在电子行业中,很多电子组件通过电连接器相互连接。随着电子行业的发展,功能越 来越强的电子产品中,电子组件增多,用于连接这些电子组件的连接器数量也增多。当多 个连接器设于一大小有限的电路板上时,连接电路板与连接器的导电端子数量繁多,故怎 么样在电路板有限的表面上,组装多个连接器,并方便有序且高密度地将数量繁多的导电 端子连接于电路板上,显得非常重要。如果能将不同类型的电连接器以堆叠的方式组合于电路板上,不仅能使连接器占用电 路板的表面少,也使导电端子能方便有序,且高密度地连接于电路板上。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电连接器组合90,该电连接器组合包括 一第一连接器91, 所述第一连接器91一侧具有一第一对接部911; 一第二连接器92,所述第二连接器92与所 述第一连接器91上下相叠,所述第二连接器92上一侧具有一第二对接部921,所述第二对 接部921与所述第一对接部911面向同一方向; 一水平扣合装置94,于所述第一连接器91上 对应所述相迭处的两相对侧分别设有一长条型沟槽912,于所述第二连接器92上对应所述 相叠处的两相对侧分别设有一长条型套槽922。 一后塞93,所述后塞93先是与所述第一连 接器91及所述第二连接器92分开,当所述第一连接器91与第二连接器92上下堆叠组合一体 后,再将后塞套上。组装时,如图1一2所示,在所述第一对接部911与所述第二对接部921面向同一方向的 前提下,所述第一连接器91从所述第二连接器92的远离所述第二对接部921的后上方,沿 箭头A方向向所述第二连接器92靠近,所述长条形沟槽912上靠近所述第一对接部911的一端与所述长条形套槽922上远离所述第二对接部921的一端套合,并将沟槽912,顺着套槽 922沿着箭头A方向滑入长条形套槽922靠近所述第二对接部921的一端,此时所述第一对接 部911和所述第二对接部921位于同一平面上,套上后塞,两连接器的上下堆叠组装完成。很显然,沟槽912上靠近所述第一对接部911的一端从套入套槽922上远离所述第二对 接部921的一端,到滑到套槽922另一端止,即所述第一对接部911和所述第二对接部912位 于同一平面时止,这段滑动距离比较长,组装过程费时;另一方面,人们习惯在将第一连 接器堆叠到第二连接器上时,直接将第一连接器从第二连接器的正上方往下放,然而以上 现有技术中的扣合结构,需要操作人员先将第一连接器放于第二连接器的后上方,在沟槽 端口与套槽端口对准后,再水平用力推进,这样的组装过程,相对于人们的惯有动作,非 常不方便。所以操作方式不便于人们的习惯动作,及组装费时,成为现有技术中的一个缺陷。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组合,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快速便捷的电连接器组合。本技术电连接器组合,包括 一第一连接器,该第一连接器一侧具有一第一对接 部; 一第二连接器,该第二连接器与该第一连接器上下相叠,以及该第二连接器一侧具有 一第二对接部,该第二对接部与该第一对接部面对同一方向; 一垂向结合装置,于该第一 连接器上对应该相叠处的两相对侧以及该第二连接器上对应该相叠处的两相对侧,选择地 分别设有至少一沟槽以及至少一相匹配的卡扣臂。当该第一连接器位于该第二连接器正上方时,将所述第一连接器垂直向下压于所述第 二连接器上,籍由该垂向结合装置的该沟槽以及该卡扣臂相结合,使该第一连接器与该第 二连接器相结合。所述第一连接器垂直向下压于第二连接器时,所述垂向结合装置的所述卡扣臂扣持于 沟槽内,此卡扣臂扣入套槽内的过程不需要长距离的滑动,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操作上省时;另一方面,卡扣臂与套槽的结合,是将第一连接器垂直压于第二连接器而实 现,这很符合人们的习惯动作。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电连接器组合的分解图2为现有技术中电连接器组合的组装图3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组合组装后的立体图4为本技术电连接器去除壳体后的立体分解图5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组合去除壳体后的后视立体分解图6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组合的第一连接器及其导电端子的立体图7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组合的第二连接器及其导电端子的立体图。附图标号说明 电连接器组合90 第二对接部921 后塞93 遮蔽壳体5 第一基部13 第一底壁142 第一固定孔161 第二导电端子220 第二顶壁241 第二端子收容部26 沟槽231第三导电端子320 第三安装部35第一连接器91 水平扣合装置94 电连接器组合100 第一壳体ll 第一对接面14 第一插接部110 第一导引孔162 第二基部23 第二底壁242 第二固定孔261 第一对接部6 第三基部33 第三端子收容部36第一对接部911 沟槽912 第一连接器1 第一导电端子组12 第一舌板140 第安装面15 第一导引面163 第二对接面24 第二插接部210 第二导引孔262 第二壳体31 插座体34 第三固定孔361第二连接器92 套槽922 第二连接器2 第一导电端子120 第一顶壁141 第一端子收容部16 第二导电端子组22 第二舌板240 第二安装面25 第二导引面263 第三导电端子组32 第三对接面340 第三导引孔362第三导引面363 第二对接部7 垂向结合装置8 卡扣臂341后座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电连接器组合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阅图3—5所示,本技术电连接器组合100包括 一第一连接器l,所述第一连 接器1一侧有一第一对接部6; —第二连接器2,该第二连接器2与所述第一连接器1上下相叠,该第二连接器2的顶部与所述第一连接器1的底部相叠对接;该第二连接器2—侧具有一第二对接部7,所述第二对接部7与所述第一对接部6面对同一方向; 一垂向结合装置8,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垂向结合装置8于所述第一连接器1上对应该相叠处的两相对侧分别设 有至少一沟槽231,于所述第二连接器2上对应该相叠处的两相对侧分别设有至少一与所述 沟槽231相对应的卡扣臂341,在其它的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连接器上设有卡扣臂及 所述第二连接器上设有与卡扣臂相对应的沟槽,或者所述第一连接器的一侧设有沟槽,另 一侧设有卡扣臂,而在第二连接器上设与之对应的卡扣臂与沟槽; 一后座4; 一包覆于电 连接器组合外的遮蔽壳体5。请参阅图4一5所示,所述第一连接器1设有一第一壳体11及收容于第一壳体11中 的一第一导电端子组12,及第二导电端子组22,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组12设有多个第一导 电端子120;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组22设有多个第二导电端子220。所述第一壳体11具有 一第一基部13,所述第一基部13前端具有一第一对接面14,所述第一对接面14向前垂 直延伸设有一第一舌板140,所述第一对接面14顶端向前垂直延伸设有一第一顶壁141, 所述第一对接面14底端向前垂直延伸设有一第一底壁142,所述第一舌板140位于所述 第一顶壁141与所述第一底壁142之间,且与所述第一顶壁141及所述第一底壁142平行, 形成一第一插接部110。所述第一壳体11的后端,g卩,所述第一基部13远离所述第一对 接面14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连接器,该第一连接器一侧具有一第一对接部; 一第二连接器,该第二连接器与该第一连接器上下相叠,以及该第二连接器一侧具有一第二对接部,该第二对接部与该第一对接部面对同一方向; 一垂 向结合装置,于该第一连接器上对应该相叠处的两相对侧以及该第二连接器上对应该相叠处的两相对侧,选择地分别设有至少一沟槽以及至少一相匹配的卡扣臂; 籍由该垂向结合装置的该沟槽以及该卡扣臂相结合,使该第一连接器与该第二连接器相结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刚
申请(专利权)人: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1[中国|广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