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丁绍杰专利>正文

一种网络传输媒介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08470 阅读:1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网络传输媒介结构主要包含一传输线、两绝缘套、两金属套、两外套、数片导接片以及两内套,其中传输线两端分别穿设于两内套中,并套于两外套中且将导接片插设于外套上,并刺破传输线内部的讯号线,与蕊心接触,同时于两外套外部依序套上两金属套以及两绝缘套,其中传输线套设于内套内部时,令传输线内的讯号线得以穿过内套凸设于外部,并于外部对传输线进行拉直的动作,令传输线内部讯号线的麻花间距得以缩短,而令讯号线外露于传输线外部的长度缩短(约6.4mm以下),进而增加网络传输媒介的讯号传输效果。(*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网络传输媒介结构,尤指一种可增加网络传输媒介的传输效果以及防干扰效果。
技术介绍
按,信息时代的进步,因特网已成为时下所必备的通讯系统,藉由因特网的运用,令数据的搜寻、传递得以更加快速便利。同时利用因特网除可用以数据的搜寻、传递外,亦可用以作为跨国跨地的在线会议,不仅缩短彼此间的距离,更可快速传递彼此间所欲传达的讯息。然而因特网的应用,除了必须藉由主机接收外,尚须藉由电信业者,进行讯号的传输,然而更重要的,还需透过网络传输媒介传达讯息。网络传输媒介的好坏,亦是决定传递速度快慢的原因之一,然而网络传输媒介约可分为两类,一为无线传输、一为有线传输,而无线传输必须透过特定得传输组件方可进行传输及接收。而有线传输,则须透过线路的连接,方可达到传输与接收的效果,而线路的连接,除了线路本身外,尚需利用连接媒介接设于两端主机上,以进行讯息的接收与传输,而现有的有线传输媒介,如图1所示,主要是利用传输线固定于一接头基座内部的内套A上,而该内套A上设有设个可供传输线内部的讯号线11穿设的穿槽A1,同时于中央穿槽A1上方,形成有一凹槽A2,藉以将讯号线11得以摆设于各穿槽A1及凹槽A2中,进而套设于接头基座内部。惟此一方式,造成讯号线11摆设于各穿槽A1及凹槽A2上无法有效固定,且长度过长约为13mm以上,由于讯号线11于传输线内部是呈麻花(交错环绕)的方式所构成,因此讯号线11外露的长度越长,麻花的间距相对越大,造成讯号传送的效果越慢,同时易受干扰。且在组装上,摆设于凹槽A2上的讯号线11,需向下弯折后方可与穿设于穿槽A1的讯号线11,连同内套一同套入接头基座内部,因此凹槽A2上的讯号线11无法有效固定,造成组装上的不便,经常造成传输媒介的损坏,然而如何提供一种组装便利快速之网络传输媒介,即为本技术中所欲解决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网络传输媒介结构,其可增加网络传输媒介的传输效果以及防干扰效果。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解决方案是一种网络传输媒介结构,是包含有一传输线、两绝缘套、两金属套、两外套、数片导接片以及两内套,其中传输线两端分别穿设于两内套中,并套于两外套中,并令导接片插设于外套上,并刺破传输线内部的讯号线,与蕊心接触,同时于两外套外部依序套上两金属套以及两绝缘套,其中传输线套设于内套内部时,传输线内的讯号线得以穿过内套凸设于外部。导接片相对于定位槽端,具有呈尖头状的插脚。导接片插设于定位槽后,一端是凸设于定位槽外部。外套上设有对应的嵌槽,且于内套上相对于嵌槽位置处设有嵌块。采用上述方案后,传输线套设于内套内部时,令传输线内之讯号线得以穿过内套凸设于外部,并于外部对传输线进行拉直的动作,令传输线内部讯号线的麻花间距得以缩短,而令讯号线外露于传输线外部的长度得以缩短(约6.4mm以下),进而增加网络传输媒介的讯号传输效果。藉由讯号线穿设于内套中,得以缩短麻花的间距,同时令讯号线外露的长度缩短(约6.4mm以下),进而增加网络传输媒介传递讯号的效果,以及增加防干扰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为一习用的示意图;图2是为本技术的示意图;图3是为本技术任一端的分解示意图;图4是为本技术讯号线与内套组设的示意图。A内套 A1穿槽 A2凹槽10传输线11讯号线12蕊心20绝缘套30金属套40外套 41定位槽42容置空间43嵌槽50内套 51插槽 52穿孔53嵌块60导接片61插脚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一种网络传输媒介结构,请参阅图2及图3所示,是包含一传输线10、两绝缘套20、两金属套30、两外套40、数片导接片60以及两内套50,其中传输线10,内部包覆有数条讯号线11,各讯号线11内部皆具有蕊心12,同时讯号线11于传输线10内部是呈麻花缠绕(交错环绕)方式所呈现;两绝缘套20,是分别穿设于传输线10两端;两金属套30,是分别传设于传输线10两端,同时套于两绝缘套20内部;两外套40,分别套于两金属套30前端,且前端具有复数个的定位槽41,且与金属套30相对应端具有一容置空间42;两内套50,是分别套于两外套40内部,相对于定位槽41位置设有相对的插槽51,一端具有复数个穿孔52,供讯号线11穿设,并使讯号线11得以穿过穿孔52,凸出于穿孔52外部;数片导接片60,是插设于定位槽41中,且相对于定位槽41的一端,具有概呈尖头状的插脚61,并穿过插槽51,同时刺破讯号线11与蕊心12接触;据以,将各讯号线11穿过穿孔52后,将穿过穿孔52外部的讯号线11向外拉直,并将讯号线11修整至与内套50的外侧壁平齐,尔后将内套50置入外套40的容置空间42内,令插槽51与定位槽41相对应,同时将各导接片60插设于定位槽41中,并穿过插槽51而藉由呈尖头状的插脚61刺破讯号线11与蕊心12接触,再将金属套30及绝缘套20依序套设于外套40外部,藉以构成一网络传输媒介。此外,该外套40上设有对应的嵌槽43,同时于内套50上相对于嵌槽43位置处设有嵌块53,藉以当内套50套设于外套40的容置空间42时,得以令嵌块53嵌掣于嵌槽43中,藉以避免内套50的脱落,令内套50得以有效固定于外套40的容置空间42内。值得一提的是,请同时参阅图4所示,当各讯号线11穿过内套50的穿孔52后,由内套50外部将其讯号线11拉直,由于讯号线11于传输线10内部是以麻花缠绕方式所呈现,因此在拉直的过程中,令讯号线11的麻花缠绕间距缩短,同时令外露于传输线10的讯号线11长度控制,(约保持于6.4mm以下),藉以增加网络传输媒介传输讯号的效果,同时可增加防干扰的效果,进一步增加整体网络传输媒介的组装效果。此外,由于内套50上的穿孔52,是为并列排设而成,因此讯号线11穿设于穿孔52后,得以保持平直的状态,且该讯号线11穿设后的位置恰相对于插槽51处,藉以当导接片60插设于定位槽41后,得以穿过插槽51,同时利用呈尖头状的插脚61,刺破讯号线11同时与蕊心12接触,并令导接片60得以凸设于定位槽41外部,据以使外套40插设于于主机的插接槽时,得以令导接片60与插接槽内的端子产生紧密的接触,据以透过导接片60将讯号传递至蕊心12,并由蕊心12传递至设于传输线10另一端的导接片60上,进而达到讯号的传递。惟,上述各名称是为方便描述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所定,而非用以限制本案的权利范围;是以,举凡依据本案的创作精神所作的等效组件转换、替代,均应涵盖在本案的保护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网络传输媒介结构,是包含有一传输线、两绝缘套、两金属套、两外套、数片导接片以及两内套,其中传输线两端分别穿设于两内套中,并套于两外套中,并令导接片插设于外套上,并刺破传输线内部的讯号线,与蕊心接触,同时于两外套外部依序套上两金属套以及两绝缘套,其特征在于传输线套设于内套内部时,传输线内的讯号线得以穿过内套凸设于外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网络传输媒介结构,其特征在于导接片相对于定位槽端,具有呈尖头状的插脚。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网络传输媒介结构,其特征在于导接片插设于定位槽后,一端是凸设于定位槽外部。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网络传输媒介结构,其特征在于外套上设有对应的嵌槽,且于内套上相对于嵌槽位置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网络传输媒介结构,是包含有一传输线、两绝缘套、两金属套、两外套、数片导接片以及两内套,其中传输线两端分别穿设于两内套中,并套于两外套中,并令导接片插设于外套上,并刺破传输线内部的讯号线,与蕊心接触,同时于两外套外部依序套上两金属套以及两绝缘套,其特征在于:传输线套设于内套内部时,传输线内的讯号线得以穿过内套凸设于外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绍杰
申请(专利权)人:丁绍杰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