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丁绍杰专利>正文

网络传输媒介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08469 阅读:1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网络传输媒介结构主要包含有一传输线、一对接头基座、一对盖合于接头基座外部的基座外盖以及复数个导接片,其主要是将传输线内部的讯号线插设于接头基座内部,并使讯号线凸出于接头基座外部,而将凸出的讯号线修剪至与接头基座外部的平面平齐,并将讯号线固定于接头基座,令讯号线在接头基座仅留下短约6.4mm的长度,同时透过导接片插设于接头基座,并刺穿讯号线与蕊心接触,进而达到网络传输的目的。(*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网络传输媒介结构,尤指一种可快速完成接头与传输线接合的传输媒介,俾以简化接头基座与传输线的接合动作。
技术介绍
按,信息时代的进步,网际网络已成为时下所必备的通讯系统,藉由网际网络的运用,令资料的搜寻、传递得以更加快速便利。同时利用网际网络除可用以资料的搜寻、传递外,亦可用以作为跨国跨地的线上会议,不仅缩短彼此间的距离,更可快速传递彼此间所欲传达的讯息。然而网际网络的应用,除了必须藉由主机接收外,尚须藉由电信业者,进行讯号的传输,然而更重要的,还需透过网络传输媒介传达讯息。网络传输媒介的好坏,亦是决定传递速度快慢的原因之一,然而网络传输媒介约可分为两类,一为无线传输、一为有线传输,而无线传输必须透过特定得传输组件方可进行传输及接收。而有线传输,则须透过线路的连接,方可达到传输与接收的效果,而线路的连接,除了线路本身外,尚需利用连接媒介接设于两端主机上,以进行讯息的接收与传输,而现有的有线传输媒介,如图1所示,主要是利用传输线固定于一接头基座内部的内套A上,而该内套A上设有数个可供传输线内部的讯号线11穿设的穿槽A1,同时于中央穿槽A1上方,形成有一凹槽A2,藉以将讯号线11得以摆设于各穿槽A1及凹槽A2中,进而套设于接头基座内部。惟此一方式,造成讯号线11摆设于各穿槽A1及凹槽A2上无法有效固定,且长度过长(约为13mm以上),由于讯号线11于传输线内部是呈麻花(交错环绕)的方式所构成,因此讯号线11外露的长度越长,麻花的间距相对越大,造成讯号传送的效果越慢,同时易受干扰。且在组装上,摆设于凹槽A2上的讯号线11,需向下弯折后方可与穿设于穿槽A1的讯号线11,连同内套一同套入接头基座内部,因此凹槽A2上的讯号线11无法有效固定,造成组装上的不便,经常造成传输媒介的损坏,然而如何提供一种组装便利快速之网络传输媒介,即为本技术中所欲解决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网络传输媒介结构,其可快速完成接头与传输线接合的传输媒介,俾以简化接头基座与传输线的接合动作。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解决方案是一种网络传输媒介结构,是包含有一传输线,内部包覆有复数条讯号线,各讯号线外部包覆有绝缘层,内部皆设置有蕊心;一对接头基座,分别接设于传输线两端,该接头基座是为一体成型,其两端分别为一供传输线插入的插入端及一供讯号线穿设的穿孔所构成的连接端,且内部具有容置空间,而外部一侧靠近于插入端处,设有一定位片,靠近于连接端位置处,设有复数个定位槽;基座外盖,是盖于接头基座的连接端外部;以及复数个导接片,是插设于接头基座之定位槽中,且相对于定位槽之一端,具有呈尖头状的插脚,并于接头基座内部刺破讯号线,而与讯号线的蕊心接触。导接片插设于定位槽后,一端是凸设于接头基座外部。采用上述方案后,本技术主要是将传输线内部的讯号线插设于接头基座内部,并使讯号线凸出于接头基座外部,而将凸出的讯号线修剪至与接头基座外部的平面平齐,并将讯号线固定于接头基座,同时透过导接片插设于接头基座,并刺穿讯号线与蕊心接触,进而达到网络传输的目的。藉由讯号线穿设于接头基座内部,同时可缩短麻花(交错环绕)的间距,进而增加网络传输媒介传递讯号的效果,以及增加防干扰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为一习用的示意图;图2是为本技术的示意图;图3是为本技术的分解示意图;图4是为本技术导接片的示意图;图5是为本技术的剖面示意图;图6是为本技术讯号线与接头基座组设后的剖面示意图。A内套A1穿槽 A2凹槽10传输线 11讯号线 12绝缘层13蕊心20接头基座 21插入端 22连接端23穿孔24定位片 25定位槽30基座外盖40导接片 41插脚 50主体 51插接槽 52端子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网络传输媒介结构,请参阅图2及图3所示,主要是由传输线10、接头基座20、基座外盖30以及复数个导接片40所构成,其中传输线10内包覆有复数条讯号线11,各讯号线11外部包覆有绝缘层12,内部皆设置有蕊心13,且讯号线11于传输线10内部是呈麻花(交错环绕)方式所呈现;接头基座20,分别接设于传输线10的两端,该接头基座20是为一体成型,两端分别具有一供传输线10插入的插入端21及一供讯号线11穿设的穿孔23所构成的连接端22,且内部具有容置空间,而外部一侧靠近于插入端21处,设有一定位片24,靠近于连接端22位置处,设有复数个定位槽25;基座外盖30,是盖合于接头基座20的连接端22外部;请同时配合图4所示,导接片40是插设于接头基座20的定位槽25中,且相对于定位槽25的一端,具有数支概呈尖头状的插脚41,并于接头基座20内部刺破讯号线11,而与讯号线11内部的蕊心13接触。据以,请同时参阅图5所示,将传输线10的讯号线11拉直后,由接头基座20的插入端21,插入接头基座20容置空间中,同时使各讯号线11分别穿过穿孔23,使其凸设于接头基座20的连接端22外部,再将凸设于接头基座22连接端22外部的讯号线11修剪至与接头基座20的连接端22外侧平面切齐,同时将定位片24向内部压入,令传输线10得以固定于接头基座20内部,并将外盖30盖合于接头基座10的连接端22外部,最后将各导接片40插入定位槽25中,使其各导接片40上的概呈尖头状的插脚41,于接头基座20内部刺破讯号线11外部的绝缘层12,而与蕊心13接触。藉此,使各导接片40得以固定于定位槽25中,同时令导接片40得以凸设于定位槽25外部,俾当接头基座20由连接端23与主体50的插接槽51进行接设时,使其凸设于接头基座20外的导接片40,得以与插接槽51内部的端子52形成接触导通的状态,同时透过导接片40将所接收或传输的讯号传递至讯号线11的蕊心13,而进行讯号的接收,或将讯号传输至传输线另一端,俾使传输线10得以透过两端的接头基座20,达到讯号传输或接收的效果。值得一提的是,请同时参阅图3及图6所示,该讯号线11穿设于接头基座20内后,使讯号线11得以凸设于接头基座20外部,同时于外部将讯号线11拉直,由于该讯号线11于传输线10内部是呈麻花(交错环绕)方式所呈现,因而藉由讯号线11外拉的方式,可缩短麻花的间距,同时讯号线11外露的长度保持于约6.4mm,进而可增加讯号传输的效果,同时可增加防干扰的效果。再者,藉此方式可增加传输线10与接头基座20组装上的便利性,使其组装更为快速、增加产能,并可确保网络传输媒介的传输效果。惟,上述各名称是为方便描述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所定,而非用以限制本案之权利范围;是以,举凡依据本案之创作精神所作的等效组件转换、替代,均应涵盖在本案的保护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网络传输媒介结构,其特征在于是包含有一传输线,内部包覆有复数条讯号线,各讯号线外部包覆有绝缘层,内部皆设置有蕊心;一对接头基座,分别接设于传输线两端,该接头基座是为一体成型,其两端分别为一供传输线插入的插入端及一供讯号线穿设的穿孔所构成的连接端,且内部具有容置空间,而外部一侧靠近于插入端处,设有一定位片,靠近于连接端位置处,设有复数个定位槽;基座外盖,是盖于接头基座的连接端外部;以及复数个导接片,是插设于接头基座之定位槽中,且相对于定位槽之一端,具有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网络传输媒介结构,其特征在于:是包含有:一传输线,内部包覆有复数条讯号线,各讯号线外部包覆有绝缘层,内部皆设置有蕊心;一对接头基座,分别接设于传输线两端,该接头基座是为一体成型,其两端分别为一供传输线插入的插入端及一供讯号线穿设的穿孔所构成的连接端,且内部具有容置空间,而外部一侧靠近于插入端处,设有一定位片,靠近于连接端位置处,设有复数个定位槽;基座外盖,是盖于接头基座的连接端外部;以及复数个导接片,是插设于接头基座之定位槽中,且相对于定位槽之一端,具有呈尖头状的插脚,并于接头基座内部刺破讯号线,而与讯号线的蕊心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绍杰
申请(专利权)人:丁绍杰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