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法螺稚贝培育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3083216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5 10:4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法螺稚贝培育方法。法螺分布在我国热带及部分亚热带海域,是我国的海洋濒危物种,国家II级保护动物。它主要摄食珊瑚天敌长棘海星,被誉为“珊瑚礁守护者”。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亲本促熟、亲本交尾产卵、胚胎发育、幼体培养及稚贝培育等技术环节,在陆基生态苗室培养出法螺稚贝,为今后法螺人工繁育奠定理论实践基础。本发明专利技术结合了法螺生态、生理习性、繁育特性,构建了一套高效获得稚贝培养技术工艺,具有操作简便、易于推广等优点。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国际上尚未攻克法螺稚贝培养技术的难题,为今后法螺资源修复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后法螺资源修复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后法螺资源修复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法螺稚贝培育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海洋农业中贝类苗种繁育
,具体涉及一种法螺稚贝培育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法螺(Charonia tritonis),又称大法螺,属腹足纲、中腹足目、嵌线螺科、法螺属,为热带海域大型贝类,体长可达35厘米,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名螺”之一,也是我国的珊瑚礁生态系中的濒危物种,国家II级保护动物。法螺中大型螺壳可当乐器,贝壳硕大,磨去壳顶,吹之有声,可做号角用,古时僧道所用的法螺即是此种所制。古代部族和军队用它作为号角,寺院和庙宇的僧道用此作为布道昭示的法器,故名“法螺”。
[0003]法螺多栖息在岩礁底浅海区和珊瑚礁间,有些种类则生活在沙或泥沙质海底,从潮间带到几百米水深海底都有它们踪迹。它常以海星、双壳类幼贝等为食,尤其喜食长棘海星,由于长棘海星以珊瑚为食,所以法螺又被称为“珊瑚礁保卫神”,对珊瑚礁活体珊瑚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它的肉可以作为高端食材食用,贝壳具有极强观赏性,拥有潜在市场应用价值和开发前景。伴随着全球变暖,海洋酸化等气候异常事件,以及人为活动等多重因素影响,亟待急需采取有效手段进行增殖与保护。其中,通过人工繁育扩增苗种数量是最有效的资源恢复手段,然而,法螺人工繁育技术一直以来是世界性难题,迄今尚未有成功的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恢复法螺资源,采取有效手段进行增殖与保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法螺稚贝培育方法,为其苗种规模化生产提供理论和实践经验,为其资源修复提供技术保障。
[0005]本专利技术的法螺稚贝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0006]a、亲本促熟:将亲本放置于育苗场进行培养,采用微流水+微充气模式+半遮光模式进行促熟,培养密度为8

10kg/m2;投喂海星类棘皮动物作为饵料,投饲频率为每周60

90g 海星鲜肉/1kg法螺总重;促熟过程中,养殖池水深控制在60

80cm,培养海水流水频率为 3

6个体积循环/d,光照为正常日光照强度的20

30%;海水水温18

30℃,盐度30

35ppt, pH 8.00

8.60;
[0007]b、交尾产卵:当法螺出现交尾行为,雄性个体伸出阴茎,插入雌性个体受精囊中释放精子,雌性个体需交配后完成卵子受精,在交尾后雌性个体产出卵囊;
[0008]c、胚胎孵化:发现卵囊后,将其卵囊周边区域清理干净,找到排出卵囊的母螺,将其留在培育缸内,其他法螺亲本转移出去,受精卵在23

28℃、盐度32

33ppt、pH 8.02

8.62 条件下,完成孵化,释放幼体;此时,停止流水,改为充气孵化,当卵囊顶端出现裂孔,早期面盘幼虫自发游动至海水中,完成胚胎孵化过程;整个受精卵的胚体发育过程都是在卵囊中完成,胚胎经历了受精卵、二细胞、四细胞、八细胞、多细胞、桑葚期、囊胚胎、担轮幼虫期等阶段发育至早期面盘幼虫(表1);
[0009]d、幼体培养:收集早期面盘幼虫,投放至幼体培养缸采用微充气方式,按照0.1

0.2 个/ml密度进行幼体培养;幼体以角毛藻、硅藻、酵母作为饵料,每天投喂总量为3

5万个细胞/ml;在温度24

28℃、盐度32

33ppt,pH 8.02

8.60条件下,经过培育早期面盘幼虫经过了中期面盘幼虫,到达后期面面幼虫,进入附着匍匐阶段,除了投喂单胞藻外,还需要投喂虾片、卤虫幼体等进行食性转化驯化,完成变态,形成稚贝;
[0010]e、稚贝培育:稚贝面盘消失,厣明显,用足爬行,发育出头部触角,生活方式由浮游转化为底栖生活,食性由植食性向肉食性转化;在此期间,需要投喂虾片+牡蛎肉粉碎肉糜,投喂量适稚贝摄食量而定;每次投喂后,稚贝会闻到气味,爬至食物所在位置,进行摄食;采用流水进行稚贝饲育,流水频率为养殖水体体积的1

2个循环/d;稚贝经过培育,发育成幼贝。
[0011]所述的投喂海星类棘皮动物作为饵料是投喂长棘海星、正海星作为饵料。
[0012]所述的收集早期面盘幼虫是早期面盘幼虫体长在500μm左右,利用200μm网孔筛绢网收集早期面盘幼虫。
[0013]步骤c中的幼体孵化时间为35

45d,是因为从第一个卵囊释放幼虫开始,孵化需要一定时间,大约需要10d左右时间幼体释放完毕。
[0014]步骤d和e中法螺苗种体长定义为:幼体、稚贝、幼贝的壳口边缘至体螺层边缘二者间最大垂直距离;
[0015]步骤d和e中法螺稚贝定义为:(1)幼体面盘消失,厣明显,一对触角,稚贝用足爬行;(2)发育出次生壳,体长在1.5

3.0mm,且体螺层在≥2个;(3)生活方式由浮游转换为底栖模式,食性由植食性转化为肉食性。
[0016]此前,海南大学冯永琴等学者在2011年的《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报道了法螺人工繁育技术初步研究,作为对比文件1,该文件仅仅报道了研究至法螺幼体阶段,尚未完成变态,没能发育至稚贝、幼贝。也就是说,与本专利技术相比,是本专利技术研究中的一个阶段而已,而本专利技术的成功在于幼体完成了变态,获得了稚贝和及其罕见的幼贝,标志着法螺人工繁育成功。与对比文件1相比,本专利技术克服了国际上的卡脖子技术,填补了国际空白,具有显著的进步性和先进性。
[0017]法螺分布在我国热带及部分亚热带海域,是我国的海洋濒危物种,国家II级保护动物。它主要摄食珊瑚天敌长棘海星,被誉为“珊瑚礁守护者”。本专利技术通过亲本促熟、亲本交尾产卵、胚胎发育、幼体培养及稚贝培育等技术环节,在陆基生态苗室培养出法螺稚贝,为今后法螺人工繁育奠定理论实践基础。本专利技术结合了法螺生态、生理习性、繁育特性,构建了一套高效获得稚贝培养技术工艺,具有操作简便、易于推广等优点。本专利技术解决了国际上尚未攻克法螺稚贝培养技术的难题,为今后法螺资源修复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0018]表1 法螺胚胎发育、幼体发育过程所需时间及其主要特征
[0019][0020]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法螺亲本生态促熟、交尾及其排放卵囊;A,法螺亲本生态促熟;B,法螺亲本
交尾; C,母螺排放卵囊;D,母螺护理卵囊;E,卵囊内受精卵孵化。
[0022]图2是法螺卵囊孵化后子代发育过程。A

C,初孵面盘幼虫;D

F,中期面盘幼虫;G

I,后期面盘幼虫;J

K,匍匐幼虫;L,稚贝。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以法螺稚贝培养为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24]实施例1:
[0025]a、亲本促熟:2019年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法螺稚贝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a、亲本促熟:将亲本放置于育苗场进行培养促熟,培养密度为8

10kg/m2;投喂海星类棘皮动物作为饵料,投饲频率为每周60

90g海星鲜肉/1kg法螺总重;促熟过程中,养殖池水深控制在60

80cm,培养海水流水频率为3

6个体积循环/d,光照为正常日光照强度的20

30%;海水水温18

30℃,盐度30

35ppt,pH 8.00

8.60;b、交尾产卵:当法螺出现交尾行为,雄性个体伸出阴茎,插入雌性个体受精囊中释放精子,雌性个体需交配后完成卵子受精,在交尾后雌性个体产出卵囊;c、胚胎孵化:发现卵囊后,将其卵囊周边区域清理干净,找到排出卵囊的母螺,将其留在培育缸内,其他法螺亲本转移出去,受精卵在23

28℃、盐度32

33ppt、pH 8.02

8.62条件下,完成孵化,释放幼体;此时,停止流水,改为充气孵化,当卵囊顶端出现裂孔,早期面盘幼虫自发游动至海水中,完成胚胎孵化过程;整个受精卵的胚体发育过程都是在卵囊中完成,胚胎经历了受精卵、二细胞、四细胞、八细胞、多细胞、桑葚期、囊胚胎、担轮幼虫期等阶段发育至早期面盘幼虫;d、幼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跃环李军秦艳平马海涛喻子牛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