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转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07539 阅读:1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电连接器转接装置,该电连接器转接装置包括第一电连接器、第二电连接器及连接该两电连接器的导电部件;第一、第二电连接器分别包括有绝缘本体、数个端子及遮蔽壳体;第一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具有对接部,该对接部设有凹陷部,且凹陷部的底表面与遮蔽壳体形成有收容空间;第二电连接器的遮蔽壳体环绕形成有对接框,该对接框的一侧冲压弯折有向对接框内延伸的舌片;导电部件对应连接第一、第二电连接器的端子连接部,从而可实现不同界面的电连接器间的电讯传输。(*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转接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转接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连接两种不同 界面电连接器的电连接器转接装置。
技术介绍
美国专利公告第6,776,660号公开了一种插头及插座电连接器组合,该插头 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持于绝缘本体内的数个导电端子及用于遮覆绝缘本体 的遮蔽壳体。绝缘本体具有舌板,该舌板一侧设有数个端子收容槽;所述遮蔽 壳体环绕于舌板周侧并形成有对接部,且该遮蔽壳体上侧向对接部内冲压有舌 片,所述导电端子具有固持于绝缘本体上的固持部、自该固持部一端延伸并收 容于上述收容槽内的接触部及自该固持部另 一端延伸出绝缘本体外的焊接部。 所述插座电连接器具有相对设置的上、下表面及垂直于上、下表面的对接面, 自所述上表面凹设有与插头连接器的舌片相互配合的凹槽,该凹槽沿对接方向延伸并贯穿上述对接面。上述插头及插座电连接器已被大量应用于MP3及汽车等领域上,即只要将MP3上的插头电连接器或插座电连接器对应插入汽车上的插座或插头电连接 器上,就可在汽车上播放MP3所储存的音乐了。然而,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 使用者必然会想安装另外一种不同型号且可高速传输讯号的电连接器以取代 目前被广泛应用的现有电连接器,且已成为一种趋势,因此会发生安装有新技 术电连接器的MP3无法与汽车上原有的对应电连接器相互插接的情形,所以为 解决此类问题,使用者需同时更换汽车上原有的对应电连接器;然而这种改变 会增加一些不必要的成本,也给使用者带来一些不必要的困扰。因此,确有必要对设计一种电连接器转接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可用于插接不同电连接器 的电连接器转接装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电连接器转接装置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 种电连接器转接装置,包括有第一电连接器、第二电连接器及连接两电连接器 的导电部件;所述第一电连接器包括有第一绝缘本体、固持于第一绝缘本体上 的数个第一端子及遮覆第一绝缘本体的第一遮蔽壳体,第一绝缘本体设有对接部,该对接部具有上表面、与上表面相对之下表面及前端面,且对接部之至少 一表面具有贯穿前端面的凹陷部,该凹陷部具有底表面;第一端子设有固持于 第二绝缘本体上的固持部及自固持部一端延伸的连接部;第一遮蔽壳体是遮覆于第一绝缘本体对接部的上表面及下表面;所述凹陷部的底表面与相对第一遮 蔽壳体之间形成有收容空间,且该底表面具有与该收容空间相通的收容槽,第一端子延伸于该收容槽中;所述第二电连接器是不同于第一电连接器对接界面 的电连接器,该第二电连接器包括有第二绝缘本体、数个第二端子及第二遮蔽 壳体,第二绝缘本体设有舌板;第二遮蔽壳体具有环绕舌板的对接框,该对接 框的至少一侧弯折延伸有配合部;第二端子是固持于第二绝缘本体上,并具有 固持于第二绝缘本体上的固持部、自固持部一端延伸的接触部及自固持部另一端延伸出第二绝缘本体的连接部;所述导电部件对应连接第一端子的连接部及 第二端子的连接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电连接器转接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 所述导电部件将对接界面不同的第一、第二电连接器电性连接,从而使本电连 接器转接装置可实现两种不同界面电连接器之间的讯号传输,为该不同界面电 连接器之间的插接提供了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电连接器转接装置第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图1所示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图1所示本技术电连接器转接装置的立体组合图。图4为图2所示本技术电连接器转接装置的立体组合图。图5为图1所示第一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6为图5所示第一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图7为图6所示第一电连接器的前视图。图8为第一电连接器沿图7中A-A线方向的剖^L图。图9为第一电连接器沿图7中B-B线方向的剖视图。图IO为图1所示第二电连接器的立体組合图。图ll为图IO所示第二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12为图IO所示第二电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图13为本技术电连接器转接装置第二实施方式的立体分解图。图14为图13所示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图15为图13所示本技术电连接器转接装置的部分立体组合图,并展示了取掉绝缘外壳及第 一遮蔽壳体之后的情形。图16为本技术电连接器转接装置第三实施方式的立体组合图。 图17为图16所示另一角度的立体组合图。图18为图16所示第一电连接器端的分解图。 图19为图17所示第二电连接器端的分解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IO所示,为本技术电连接器转接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电连接器转接装置100包括有第一电连接器1、 第二电连接器2、连接该两电连接器的印刷电路板3以及包覆该印刷电路板3 且将两电连接器相互固接于一起的绝缘外壳4;其中,该印刷电路板设有导电 部件31,且该两电连接器为不同界面的电连接器,用以分别与相对应的对接 连接器(未图示)相配接。请参阅图5及图6所示,第一电连接器1包括有第一绝缘本体11、固持 于第一绝缘本体11内的数个第一端子12及遮覆于第一绝缘本体11外侧的第 一遮蔽壳体13。请参阅图5、图7及图8所示,第一绝缘本体11具有一纵长的基部110 及自基部110向前延伸的对接部111;该对接部111具有相对的上表面、下表 面及大致垂直于上、下表面的前端面,自该上、下表面分别凹设有贯穿对接部 前端的凹陷部112,且上、下两凹陷部之间构成有对4妄斧反113及^立于凹陷部112 两端且与对接板113相连的平台部114,可用以增加对接板113的强度,其中 所述对接板113的上、下表面为凹陷部112的底表面。请参阅图5、图8及图9所示,第一绝缘本体11设有数个收容槽115,该 收容槽115后端贯穿第一绝缘本体的基部110且向前延伸并分别交错贯穿对接 板113的上表面及下表面。第一端子12为弹性端子,且分别收容于收容槽115 内,其中每一第一端子具有固持于第一绝缘本体11内的固持部120、自固持 部120向前延伸的接触部121及向后延伸出第一绝缘本体11外的连接部122。 对接板113具有水平向的中心面C,接触部121背面的收容槽115凹设入该中 心面C的另一侧,且贯穿对接板113上表面和下表面的收容槽115互不干涉(请 参阅图7所示),可用以增加接触部121的弹性变形空间并可将对接板113做 得较薄。接触部121的前端设有一抵靠部123,在收容槽115内且位于接触部 121的前端设有凸块116,第一端子12的抵靠部123可抵接于该凸块116上,可防止第一端子12的接触部121进一步向外运动。所述连接部122是以上、 下两排设置并形成一纵长槽道用以收容印刷电路板3,且该上、下排连接部122 分别对应连接于印刷电路板3上。请参阅图5及图6所示,所述第一遮蔽壳体13包括有扣持于第一绝缘本 体上的第一遮蔽体131及第二遮蔽体132,均是由金属板冲压弯折形成,其中, 第二遮蔽体132具有分别遮覆于对接部111上、下表面的侧壁133、 134及连 接两侧壁的连接壁135,且该连接壁135是遮覆于所述平台部114前端,形成 有可供对接连接器插入的开口。第一电连接器自侧壁134前端的纵长两侧向后 开设有狭槽136,用以与相对应的对接连接器的相应部位(如弯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转接装置,其包括:第一电连接器、第二电连接器及连接两电连接器的导电部件;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连接器包括有第一绝缘本体、固持于第一绝缘本体上的数个第一端子及遮覆第一绝缘本体的第一遮蔽壳体,第一绝缘本体设有对接部,该对接部具有上表面、与上表面相对之下表面及前端面,且对接部之至少一表面具有贯穿前端面的凹陷部,该凹陷部具有底表面;第一端子设有固持于第二绝缘本体上的固持部及自固持部一端延伸的连接部;第一遮蔽壳体是遮覆于第一绝缘本体对接部的上表面及下表面;所述凹陷部的底表面与相对第一遮蔽壳体之间形成有收容空间,且该底表面具有与该收容空间相通的收容槽,第一端子延伸于该收容槽中; 所述第二电连接器是不同于第一电连接器对接界面的电连接器,该第二电连接器包括有第二绝缘本体、数个第二端子及第二遮蔽壳体,第二绝缘本体设有舌板;第二遮蔽壳体具有环绕舌板的对接框,该对接框的至少一侧弯折延伸有配合部;第二端子是固持于第二绝缘本体上,并具有固持于第二绝缘本体上的固持部、自固持部一端延伸的接触部及自固持部另一端延伸出第二绝缘本体的连接部; 所述导电部件对应连接第一端子的连接部及第二端子的连接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赐庆李仁志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