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侧填铜粉的超薄热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065766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5 09: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内侧填铜粉的超薄热管,包括有扁形铜管、传导液,其中,所述扁形铜管内具有容置腔,所述容置腔内沿扁形铜管的宽度方向的两对侧边均设置有第一烧结铜粉层,且,两对侧边的第一烧结铜粉层之间保留有沿扁形热管的长度方向延伸贯通的蒸发通腔,所述传导液设置于蒸发通腔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扁形铜管的容置腔内沿扁形铜管的宽度方向的两对侧边均设置有第一烧结铜粉层,且,两对侧边的第一烧结铜粉层之间保留有沿扁形热管的长度方向延伸贯通的蒸发通腔,借助第一烧结铜粉层提高热管的导热性能,同时,第一烧结铜粉层设置在扁形铜管的宽度方向的两对侧边,兼顾了第一烧结铜粉层的设置和蒸发通腔的空间设计,适于薄形热管。于薄形热管。于薄形热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内侧填铜粉的超薄热管


[0001]本技术涉及热管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内侧填铜粉的超薄热管。

技术介绍

[0002]传统的热管,是将铜管内加注传导液,然后抽真空排气密封。在实际使用时,热管一端受热时致使其传导液体在负压下迅速蒸发,并将热量带到另一端低温处经散热器散发。为了进一步提升热管的导热性能,目前常用的方式是在热管内铺铜网,但是,对于热管尺寸小(主要指热管的内部横截面)的情形时,铺铜网操作不方便。
[0003]因此,申请人研究一种扁形铜管采用宽度方向的两对侧边烧结铜粉层的结构形式,来提升薄形热管的导热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内侧填铜粉的超薄热管,其借助第一烧结铜粉层提高热管的导热性能。同时,由于第一烧结铜粉层设置在扁形铜管的宽度方向的两对侧边,因此兼顾了第一烧结铜粉层的设置和蒸发通腔的空间设计,适于薄形热管。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内侧填铜粉的超薄热管,包括有扁形铜管、传导液,其中,所述扁形铜管内具有容置腔,所述容置腔内沿扁形铜管的宽度方向的两对侧边均设置有第一烧结铜粉层,且,两对侧边的第一烧结铜粉层之间保留有沿扁形热管的长度方向延伸贯通的蒸发通腔,所述传导液设置于蒸发通腔内。
[0007]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扁形铜管的容置腔具有对侧设置且等大的第一内侧面、第二内侧面,所述第一内侧面、第二内侧面平行于扁形铜管的宽度方向,所述扁形铜管具有另一对侧设置且等大的第三内侧面、第四内侧面,所述第三内侧面、第四内侧面平行于扁形铜管的厚度方向,所述扁形铜管的厚度小于宽度;所述第一烧结铜粉层分别设置于第三内侧面、第四内侧面。
[0008]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容置腔内在扁形铜管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二烧结铜粉层。
[0009]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烧结铜粉层呈蜂窝块状,所述第二烧结铜粉层是在扁形铜管的外部烧结呈蜂窝块状后塞入扁形铜管的容置腔内达成连接定位。
[0010]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蒸发通腔的横截面为第一烧结铜粉层的横截面的4倍以上。
[0011]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其主要是通过在扁形铜管的容置腔内沿扁形铜管的宽度方向的两对侧边均设置有第一烧结铜粉层,且,两对侧边的第一烧结铜粉层之间保留有沿扁形热管的长度方向延伸贯通的蒸发通腔,所述传导液设置于蒸发通腔内,借助第一烧结铜粉层提高热管的导热
性能。同时,由于第一烧结铜粉层设置在扁形铜管的宽度方向的两对侧边,因此兼顾了第一烧结铜粉层的设置和蒸发通腔的空间设计,适于薄形热管。
[0012]为更清楚地阐述本技术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技术之实施例一的立体示图;
[0014]图2是本技术之实施例一的另一角度立体示图(局部剖视以展示第一烧结铜粉层于容置腔内的位置关系);
[0015]图3是图2的局部放大示图;
[0016]图4是本技术之实施例二的局部放大示图。
[0017]附图标识说明:
[0018]10、扁形铜管
ꢀꢀꢀꢀꢀꢀꢀꢀꢀꢀꢀꢀꢀꢀꢀꢀꢀꢀ
100、容置腔
[0019]101、第一内侧面
ꢀꢀꢀꢀꢀꢀꢀꢀꢀꢀꢀꢀꢀꢀꢀ
102、第二内侧面
[0020]103、第三内侧面
ꢀꢀꢀꢀꢀꢀꢀꢀꢀꢀꢀꢀꢀꢀꢀ
104、第四内侧面
[0021]11、蒸发通腔
ꢀꢀꢀꢀꢀꢀꢀꢀꢀꢀꢀꢀꢀꢀꢀꢀꢀꢀ
20、第一烧结铜粉层
[0022]30、第二烧结铜粉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技术的具体保护范围。
[0024]请参照图1至图4所示,其显示出了本技术之两种实施例的具体结构。
[0025]一种内侧填铜粉的超薄热管,包括有扁形铜管10、传导液。图1至图3所示,其展示了本技术之实施例一具体结构的立体示图及局部放大示图。其中,所述扁形铜管10内具有容置腔100,所述容置腔100内沿扁形铜管10的宽度方向的两对侧边均设置有第一烧结铜粉层20,且,两对侧边的第一烧结铜粉层20之间保留有沿扁形热管的长度方向延伸贯通的蒸发通腔11,所述传导液设置于蒸发通腔11内。优选地,所述蒸发通腔11的横截面为第一烧结铜粉层20的横截面的4倍以上。在内侧填铜粉的超薄热管一端受热时,传导液在蒸发通腔11内并且处于负压下迅速蒸发,并在受热的高温处开始发生热传导,传递的热量经过第一烧结铜粉层20及蒸发通腔11,继而,将热量带到另一端低温处。同时,传导液在蒸发通腔11内进行负压蒸发,蒸发产生的气体在微小的压力差下从容置腔100的一端流向另一端,由于,第一烧结铜粉层20设置于在扁形铜管10的容置腔100内沿扁形铜管10的宽度方向的两对侧边,使得:蒸发产生的气体与容置腔100内的第一烧结铜粉层20充分接触,进而提高内侧填铜粉的超薄热管的导热性能。
[0026]此外,所述扁形铜管10的容置腔100具有对侧设置且等大的第一内侧面101、第二内侧面102,所述第一内侧面101、第二内侧面102平行于扁形铜管10的宽度方向,所述扁形铜管10具有另一对侧设置且等大的第三内侧面103、第四内侧面104,所述第三内侧面103、
第四内侧面104平行于扁形铜管10的厚度方向,所述扁形铜管10的厚度小于宽度;所述第一烧结铜粉层20分别设置于第三内侧面103、第四内侧面104。同时,第一烧结铜粉层20设置在扁形铜管10的宽度方向的两对侧边(第三内侧面103、第四内侧面104),兼顾了第一烧结铜粉层20的设置和蒸发通腔11的空间设计,容置腔100的内部结构紧凑、设计巧妙,适于薄形热管。
[0027]图4所示,其展示了本技术之实施例二具体结构的局部放大示图,实施例二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所述容置腔100内增设有第二烧结铜粉层30。具体而言,所述容置腔100内在扁形铜管1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二烧结铜粉层30。所述第二烧结铜粉层30呈蜂窝块状,所述第二烧结铜粉层30是在扁形铜管10的外部烧结呈蜂窝块状后塞入扁形铜管10的容置腔100内达成连接定位。在内侧填铜粉的超薄热管一端受热时,传导液在负压下迅速蒸发,并在受热的高温处开始发生热传导,传递的热量经过一端的第二烧结铜粉层30,而后,热量经过第一烧结铜粉层20及蒸发通腔11,继而热量传递至另一端的第二烧结铜粉层30,最终将热量带到另一端低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侧填铜粉的超薄热管,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扁形铜管、传导液,其中,所述扁形铜管内具有容置腔,所述容置腔内沿扁形铜管的宽度方向的两对侧边均设置有第一烧结铜粉层,且,两对侧边的第一烧结铜粉层之间保留有沿扁形热管的长度方向延伸贯通的蒸发通腔,所述传导液设置于蒸发通腔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侧填铜粉的超薄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扁形铜管的容置腔具有对侧设置且等大的第一内侧面、第二内侧面,所述第一内侧面、第二内侧面平行于扁形铜管的宽度方向,所述扁形铜管具有另一对侧设置且等大的第三内侧面、第四内侧面,所述第三内侧面、第四内侧面平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礼政张毅
申请(专利权)人:锘威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