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冷冻站系统和控制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制冷设备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冷冻站系统和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大型冷冻水数据中心一般采用大型离心冷水主机(即制冷组件),主机须安装于地下室等专用设备间,而空调系统的建设还包括纷繁复杂的冷却水管网系统、冷冻水管网系统以及冷源系统(冷却组件)等,主机与冷却组件独立设置并位于建筑物的不同位置,不方便主机与冷却组件的运输和快速部署。
[0003]并且由于现有的大型冷冻水数据中心中所使用的大型离心冷水主机采用集中式供冷,主机与冷却水系统和末端都有较远的距离,使得冷冻水泵/冷却水泵负载较大,降低了机房整体能耗指标(Power Usage Effectiveness,简称PUE)。
[0004]针对上述由于现有技术主机与冷却水系统和末端都有较远的距离,使得冷冻水泵/冷却水泵负载较大,导致机房整体能耗指标降低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冷冻站系统和控制方法,以至少解决由于现有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冷冻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冻站系统包括冷冻站子系统(10),所述冷冻站子系统(10)包括:箱体(20);冷却水流通组件,包括冷冻水流通管路(30)和设置在所述冷冻水流通管路(30)上的冷冻泵(38);制冷组件(40),用于对所述冷冻水流通管路(30)中的冷冻水进行制冷,所述制冷组件(40)包括压缩制冷机组(41),所述压缩制冷机组(41)包括第一制冷回路(411)和依次设置在所述第一制冷回路(411)上的蒸发器(412)和压缩机(413);冷却组件(50),包括用于对所述第一制冷回路(411)中的制冷介质进行冷却的蒸发冷散热装置(52),其中,至少部分所述冷却水流通组件、所述压缩制冷机组(41)和所述蒸发冷散热装置(52)均位于所述箱体(20)内部,以形成模块化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冻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冻站子系统(10)还包括位于所述箱体(20)内的隔板(21),所述隔板(21)将所述箱体(20)的内部分隔成第一腔体(26)和第二腔体(27),至少部分所述冷却水流通组件、所述蒸发器(412)、所述压缩机(413)以及所述第一制冷回路(411)的至少部分管段均位于所述第一腔体(26)内,所述蒸发冷散热装置(52)位于所述第二腔体(27)内。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冻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冷散热装置(52)为开式蒸发冷换热装置或闭式蒸发冷换热装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冻站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蒸发冷散热装置(52)为开式蒸发冷散热装置时,所述压缩制冷机组(41)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制冷回路(411)上的冷凝器(414),所述冷却组件(50)还包括位于所述冷凝器(414)和所述蒸发冷散热装置(52)之间的冷却水循环管路以及设置在所述冷却水循环管路上的冷却泵(53),所述冷却泵(53)位于所述箱体(20)的第一腔体(26)内。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冻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组件(40)还包括与所述蒸发器(412)并联或者串联设置的自然冷换热单元(42)。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冻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冻站子系统(10)还包括设在所述冷冻水流通管路(30)上的第一阀门组件,通过启闭所述第一阀门组件,所述蒸发器(412)与所述自然冷换热单元(42)串联或者并联。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冻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组件(50)还包括冷却水循环管路和设置在所述冷却水循环管路上的冷却泵(53),所述冷冻站子系统(10)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冷却水循环管路上的第二阀门组件,通过启闭所述第二阀门组件,与所述压缩制冷机组(41)中的冷凝器(414)和/或所述自然冷换热单元(42)与所述冷却组件(50)连接以实现冷却。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冻站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蒸发冷散热装置(52)为闭式蒸发冷换热装置时,所述闭式蒸发冷换热装置内设有用于对所述第一制冷回路(411)进行冷却的蒸发式冷凝器(521)。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冻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组件(40)还包括与所述蒸发器(412)并联或者串联设置的自然冷换热单元(42),当所述蒸发冷散热装置(52)为闭式蒸发冷换热装置时,所述自然冷换热单元(42)包括第二制冷回路(421),所述闭式蒸发冷换
热装置内设有用于对所述第二制冷回路(421)进行自然冷制冷的第一自然冷换热器(522)。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冻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冻站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箱体(20)的第一腔体(26)内的配电装置(80),所述制冷组件(40)和所述冷却组件(50)均与所述配电装置(80)电连接。11.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冻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20)的与所述蒸发冷散热装置(52)的出风口相对应的位置上设有排风口(22),所述箱体(20)的与所述蒸发冷散热装置(52)的入风口相对应的位置上设有进风口(23)。12.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冻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冻站系统包括多个间隔布置的所述冷冻站子系统(10)。13.一种应用于冷冻站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权利要求1-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冷冻站系统,包括:获取所述冷冻站系统中指定位置的检测参数;依据所述检测参数确定制冷模式;依据所述冷冻站系统的制冷模式和所述指定位置的检测参数,对所述冷冻站系统中的指定装置进行变频控制;其中,所述制冷模式包括:自然冷模式、压缩机制冷模式和混合制冷模式。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依据所述检测参数确定制冷模式包括:在所述检测参数包括蒸发冷散热装置(52)的出水温度和冷冻水回水温度的情况下,采集蒸发冷散热装置(52)的出水温度和冷冻水回水温度;依据所述出水温度和所述冷冻水回水温度与阈值的比较结果,确定所述制冷模式。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依据所述出水温度和所述冷冻水回水温度与阈值的比较结果,确定所述制冷模式包括:当所述出水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一温度设定值时,确定所述制冷模式为所述自然冷模式;当所述出水温度大于所述冷冻水回水温度与第二温度设定值的差时,确定所述制冷模式为所述压缩机制冷模式;当所述出水温度大于所述第一温度设定值,且小于或等于所述冷冻水回水温度与第二温度设定值的差时,确定所述制冷模式为所述混合制冷模式。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制冷模式为所述自然冷模式的情况下,控制压缩制冷机组(41)、冷冻水进水管路(31)上的电动调节阀、第二制冷回路(42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所述冷冻水进水管路(31)上的电动调节阀、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511)和第二冷却水进水管路(513)相连接的节点与所述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511)和第二冷却水出水管路(514)相连接的节点之间的所述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511)上的电动调节阀和所述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511)上的电动调节阀关闭,并将蒸发冷散热装置、冷冻泵(38)、冷却泵(53)、第二冷冻水出水管路(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