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合式复合地基处理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065323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5 09: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组合式复合地基处理结构,该复合地基处理结构包括:柱锤冲扩桩、夯实水泥土桩、褥垫层、建筑结构底板、深厚软弱层、桩端持力层。柱锤冲扩桩和夯实水泥土桩全场区均匀布置,其上设褥垫层,柱锤冲扩桩布置于深厚软弱层内,夯实水泥土桩穿过深厚软弱层进入桩端持力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复合地基处理结构由柔性桩和刚性桩构成,柱锤冲扩桩可有效地消除场地土的湿陷性、可液化性,夯实水泥土桩的处理深度大于柱锤冲扩桩,可有效提高地基土承载力,且两种桩施工工艺简单,可操作性强,综合经济效益高。综合经济效益高。综合经济效益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组合式复合地基处理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地基处理
,尤其涉及一种组合式复合地基处理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工业厂房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对土地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一些可液化或具有湿陷性的土地也经地基处理后作为厂房地基使用。这些土地由于具有可液化性或湿陷性,因此应选择合理的地基处理方式消除其液化性或湿陷性。地基处理常用的散体材料桩如柱锤冲扩桩对处理地基土的可液化性和湿陷性都有很好的适用性,但柱锤冲扩桩的处理深度有限一般不超过10m,对于10m深度以下的地基土则需要采用其它处理方式。因此,对于具有深厚软弱层的场地,选取一种有效的复合地基处理方案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组合式复合地基处理结构。该组合式复合地基处理结构包括:柱锤冲扩桩、夯实水泥土桩、褥垫层和建筑结构底板;
[0004]柱锤冲扩桩和夯实水泥土桩均竖直布置,且所述夯实水泥土桩的桩长大于柱锤冲扩桩,该柱锤冲扩桩和夯实水泥土桩共同构成复合地基处理系统,所述复合地基处理系统顶端设置褥垫层,褥垫层上方设置建筑结构底板。
[0005]进一步,所述柱锤冲扩桩和夯实水泥土桩全场区布置,且布置范围超出需要处理的场区边界。
[0006]进一步,所述柱锤冲扩桩的桩孔直径500~800mm,桩间距为1.2~2.5m或为桩孔直径的2~3倍。
[0007]进一步地,所述夯实水泥土桩的桩孔直径300~600mm,桩间距为桩孔直径的2~4倍。
[0008]进一步地,所述柱锤冲扩桩和夯实水泥土桩均采用正方形或者等边三角形的布置型式。
[0009]进一步地,所述组合式复合地基处理结构还包括深厚软弱层和桩端持力层,柱锤冲扩桩布置于深厚软弱层内,所述夯实水泥土桩穿过深厚软弱层,并进入桩端持力层内。
[0010]进一步地,所述柱锤冲扩桩的桩体材料为碎砖三合土、级配砂石、矿渣、灰土和水泥土组成的混合物。
[0011]进一步地,所述夯实水泥土桩的土料有机质含量不大于5%,且不得含有冻土和膨胀土。
[0012]进一步地,所述褥垫层的垫层厚度为200~600mm,其材料为粗砂、中砂或碎石,垫层材料的最大粒径不大于20mm。
[0013]进一步地,所述深厚软弱层为需进行地基处理的土层,具体为包括素填土、杂填土、黏性土、粉土以及液化砂土或湿陷性黄土的土层,和/或,所述桩端持力层为包括黏性
土、中粗砂、碎石和岩石的岩土层。
[0014]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0015]1.当地基土软弱层较厚,且具有一定湿陷性或可液化性时,地基承载力较低,采用柱锤冲扩桩可以有效的消除场地土的湿陷性或可液化性,并提高地基承载力。
[0016]2.由于柱锤冲扩桩的处理深度一般不大于10m,当软弱层较深时,仅采用柱锤冲扩桩进行处理地基处理,对地基的承载力提高有限,达不到预期的处理效果,联合采用夯实水泥土桩则可有效处理柱锤冲扩桩处理深度以下的土体,并提高地基土的承载力。
[0017]3.柱锤冲扩桩和夯实水泥土桩联合作用的复合地基,结合了两种地基处理方式的优点,加快了施工进度,节省了工程造价。
附图说明
[0018]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0019]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柱锤冲扩桩+夯实水泥土桩的剖面图;
[0020]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组合式复合地基处理结构的平面图。
[0021]各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如下:
[0022]1‑
柱锤冲扩桩、2

夯实水泥土桩、3

褥垫层、4

建筑结构底板、5

深厚软弱层、6

桩端持力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了对本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0024]请参考图1~2,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柱锤冲扩桩+夯实水泥土桩的剖面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组合式复合地基处理结构的平面图,该柱锤冲扩桩与夯实水泥土桩组合作用的组合式复合地基处理结构具体包括:柱锤冲扩桩1、夯实水泥土桩2、褥垫层3、建筑结构底板4、深厚软弱层5和桩端持力层6;柱锤冲扩桩1和夯实水泥土桩2按一定规则竖直布桩,且应全场区布置,布置范围应超出需要处理的场区边界一定范围。若干柱锤冲扩桩1和夯实水泥土桩2共同构成复合地基处理系统,该复合地基处理系统顶端设置褥垫层3,褥垫层3上方设置建筑结构底板4,若干柱锤冲扩桩1均位于深厚软弱层5内,所述夯实水泥土桩2的桩长大于柱锤冲扩桩1,若干夯实水泥土桩2竖直穿过深厚软弱层5,并进入桩端持力层6内一定深度,所述若干夯实水泥土桩2的桩长不完全相同,其桩长按进入桩端持力层6的深度确定。
[0025]所述柱锤冲扩桩1的桩孔直径为500~800mm,桩间距为1.2~2.5m或为桩孔直径的2~3倍。
[0026]所述夯实水泥土桩2的桩孔直径为300~600mm,桩间距为桩孔直径的2~4倍。
[0027]所述柱锤冲扩桩1和夯实水泥土桩2均采用正方形或者等边三角形的布置型式,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柱锤冲扩桩1和夯实水泥土桩2是等边三角形规则布置。
[0028]所述柱锤冲扩桩1的桩体材料可采用碎砖三合土、级配砂石、矿渣、灰土、水泥土混合物。
[0029]所述夯实水泥土桩2的土料有机质含量不大于5%,且不得含有冻土和膨胀土。
[0030]所述褥垫层3的垫层厚度为200~600mm,其材料为粗砂、中砂或碎石,垫层材料的最大粒径不大于20mm。
[0031]所述深厚软弱层5为需进行地基处理的土层,包括素填土、杂填土、黏性土、粉土、液化砂土或湿陷性黄土的土层。
[0032]所述桩端持力层6为包括黏性土、中粗砂、碎石和岩石的岩土层。
[0033]本技术所公开的上述一种组合式复合地基处理结构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0034]S1:场地整平,测量放线,根据前期试验和设计要求确定柱锤冲扩桩1和夯实水泥土桩2的水泥掺量、桩径、桩长及桩间距;
[0035]S2:施工柱锤冲扩桩1,所述柱锤冲扩桩1布置于深厚软弱层5内;
[0036]S3:施工夯实水泥土桩2,所述夯实水泥土桩2的桩长大于柱锤冲扩桩1,穿过深厚软弱层5,并进入桩端持力层6一定深度;
[0037]S4:经检测柱锤冲扩桩1和夯实水泥土桩2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在其上施工褥垫层3;
[0038]S5:在褥垫层3上施工建筑结构底板4及上部工业厂房。
[003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40]1.当地基土软弱层较厚,且具有一定湿陷性或可液化性时,地基承载力较低,采用柱锤冲扩桩可以有效的消除场地土的湿陷性或可液化性,并提高地基承载力。
[00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组合式复合地基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组合式复合地基处理结构包括:柱锤冲扩桩(1)、夯实水泥土桩(2)、褥垫层(3)和建筑结构底板(4);柱锤冲扩桩(1)和夯实水泥土桩(2)均竖直布置,且所述夯实水泥土桩(2)的桩长大于柱锤冲扩桩(1),该柱锤冲扩桩(1)和夯实水泥土桩(2)共同构成复合地基处理系统,所述复合地基处理系统顶端设置褥垫层(3),褥垫层(3)上方设置建筑结构底板(4)。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式复合地基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柱锤冲扩桩(1)和夯实水泥土桩(2)全场区布置,且布置范围超出需要处理的场区边界。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式复合地基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柱锤冲扩桩(1)的桩孔直径为500~800mm,桩间距为1.2~2.5m或为桩孔直径的2~3倍。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式复合地基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夯实水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军高瑜田鹏王发玲夏梦付莹姚晓华
申请(专利权)人:中南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