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互换制式的轨道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052668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5 09: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互换制式的轨道梁,将胶轮有轨电车轨道梁系统架设在既有的跨坐式单轨桥梁系统上,并且利用多个防倾覆支撑系统对胶轮有轨电车轨道梁系统进行防倾覆支撑,胶轮有轨电车轨道梁系统包括走形装置和受力转换装置,纵向连续布置的走形装置提供走形和导向的轨道,受力转换装置将轨道梁所受的载荷传递到既有的跨坐式单轨桥梁系统中,纵向间隔布置,在不改变原来桥梁结构的受力特征,不损伤既有轨道梁结构的基础上,完成两种轨道交通制式截然不同的轨道梁转换,同时,由于结构为可拆卸体系,当小运量需求不满足时,可调整回原来的中运量轨道梁,形成一种轨道跑两种制式的特殊结构。式的特殊结构。式的特殊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互换制式的轨道梁


[0001]本技术涉及轨道梁
,尤其涉及一种可互换制式的轨道梁。

技术介绍

[0002]跨坐式单轨和胶轮有轨电车是两种不同制式的轨道交通,轨道结构截然不同。前者是中运量轨道交通,车辆在一根独立的轨道梁上行驶,车辆骑跨于轨道;后者是小运量交通,车辆在两根不同的轨道上行驶,车辆内嵌于轨道。前者建设和运营成本也远大于后者。由于轨道交通建设分为近、中、远期,一般会以远期预留结构。当城市规划、交通路网等客观条件的改变,导致区域客流变化,若原来建设的中运量轨道交通出现较大的冗余度,通过减少车辆编组或调整发车间隔还会出现运量过剩时,则需要一种小运量制式替代中运量制式,以减少运营成本。即将原来已建成单轨制式改造成有轨电车制式。
[0003]由于两种制式结构的巨大差异,已建轨道不能适应新制式车辆行驶,而一种传统做法是保留已建成的桥梁下部结构,将原有轨道梁、支座及附属等拆除,新建胶轮有轨电车轨道梁及附属结构。另一种传统做法是在既有轨道梁上植入钢筋,将新建轨道梁与原有轨道梁形成一个整体。上述两种传统方案是不可逆的,即改造后只能运行新制式。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互换制式的轨道梁,能够实现跨坐式单轨和胶轮有轨电车两种制式交通的互换。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互换制式的轨道梁,所述可互换制式的轨道梁包括跨坐式单轨桥梁系统、胶轮有轨电车轨道梁系统和多个防倾覆支撑系统;
[0006]所述胶轮有轨电车轨道梁系统位于所述跨坐式单轨桥梁系统一侧,多个所述防倾覆支撑系统固定在所述胶轮有轨电车轨道梁系统和所述跨坐式单轨桥梁系统之间,且具有夹角;
[0007]所述胶轮有轨电车轨道梁系统包括走形装置和受力转换装置,所述受力转换装置固定连接于所述跨坐式单轨桥梁系统四周,所述走形装置固定连接在所述受力转换装置远离所述跨坐式单轨桥梁系统的一侧。
[0008]可选的,所述受力转换装置包括上横梁、下横梁、两个拉杆、两个侧向支撑构件和连接螺栓;
[0009]所述上横梁和所述下横梁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跨坐式单轨桥梁系统中的轨道梁两侧,且沿水平方向相对设置,两个所述拉杆在竖直方向上相对设置于轨道梁的两侧,两个所述侧向支撑构件分别固定在所述上横梁与两个所述拉杆之间,其中,两个所述拉杆的形式可为圆形、矩形、L型、H型中的任一种,材料为普通钢筋、预应力钢筋或钢材中任一种。
[0010]可选的,两个所述拉杆均包括拉杆本体、拉杆紧固螺栓、拉杆固定螺栓、拉杆调节螺栓和多个拉杆限位螺栓;
[0011]所述拉杆本体固定在所述轨道梁的一侧,且贯穿所述侧向支撑构件,所述拉杆紧
固螺栓位于所述拉杆靠近所述上横梁一侧,所述拉杆固定螺栓位于所述拉杆靠近所述下横梁一侧,所述拉杆调节螺栓位于所述拉杆紧固螺栓和所述拉杆固定螺栓之间,多个所述拉杆限位螺栓均贯穿所述拉杆本体,与所述轨道梁连接。
[0012]可选的,两个所述侧向支撑构件均包括第一顶板、侧板、侧板加劲肋、底部挡浆板和侧边挡浆板;
[0013]所述第一顶板固定连接在所述上横梁的一侧,所述侧板固定在所述拉杆远离轨道梁的一侧,所述侧板加劲肋固定在所述第一顶板和所述侧板之间,所述底部挡浆板和所述侧边挡浆板固定在所述拉杆和所述侧板之间。
[0014]可选的,在两个所述拉杆和所述跨坐式单轨桥梁系统中的轨道梁之间填充有环氧灌浆料,所述下横梁与所述跨坐式单轨桥梁系统中的轨道梁之间采用填充环氧灌浆料、支座、植筋、螺栓中的任一种固定方式,所述上横梁与所述走形装置通过螺栓或者支座连接。
[0015]可选的,所述走形装置包括第二顶板、底板、腹板和腹板加劲肋;
[0016]所述底板固定在所述上横梁远离所述轨道梁一侧,所述腹板固定在所述底板远离所述上横梁一侧,所述第二顶板固定在所述腹板远离所述底板一侧,所述腹板加劲肋固定在所述第二顶板和所述底板之间,且与所述腹板固定连接。
[0017]可选的,所述上横梁可以为工形或者箱型截面。
[0018]可选的,多个所述防倾覆支撑系统均包括支撑斜杆、第一防倾覆组件和第二防倾覆组件;
[0019]所述第一防倾覆组件固定在所述受力转换装置远离轨道梁一侧,所述第二防倾覆组件固定在所述跨坐式单轨桥梁系统一侧,且位于两个所述轨道梁之间,所述支撑斜杆位于所述第一防倾覆组件和所述第二防倾覆组件之间。
[0020]可选的,所述第一防倾覆组件包括上耳板、上铰和高强螺栓;
[0021]所述上耳板位于所述支撑斜杆和所述受力转换装置之间,所述上铰固定在所述上耳板和所述支撑斜杆连接处,所述高强螺栓固定在所述上耳板和所述受力转换装置之间。
[0022]可选的,所述第二防倾覆组件包括下耳板、下铰和后置钢筋;
[0023]所述下耳板位于所述支撑斜杆和所述跨坐式单轨桥梁系统之间,所述下铰固定在所述下耳板和所述支撑斜杆连接处,所述后置钢筋固定在所述下耳板和所述跨坐式单轨桥梁系统之间,其中,所述后置钢筋四周具有植物胶。
[0024]从上述实施例可以看出,由于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胶轮有轨电车轨道梁系统架设在既有的跨坐式单轨桥梁系统上,并且利用多个防倾覆支撑系统对胶轮有轨电车轨道梁系统进行防倾覆支撑,解决由于两种制式不同,新增结构后导致倾覆力矩增加而影响整体稳定,同时,胶轮有轨电车轨道梁系统包括走形装置和受力转换装置,纵向连续布置的走形装置提供走形和导向的轨道,受力转换装置将轨道梁所受的载荷传递到既有的跨坐式单轨桥梁系统中,纵向间隔布置,将新制式所受各种荷载转由既有的轨道梁承担,再传至既有支座、桥墩及基础,在不改变原来桥梁结构的受力特征,不损伤既有轨道梁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构件设计和受力转换,充分利用既有桥梁构件受力,完成两种轨道交通制式截然不同的轨道梁转换,满足胶轮有轨电车行车和结构受力要求,达到“旧桥跑新车”的目的。同时,由于结构为可拆卸体系,当小运量需求不满足时,可调整回原来的中运量轨道梁,形成“一种轨道跑两种制式”的特殊结构。
附图说明
[00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6]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可互换制式的轨道梁的整体横断面图;
[0027]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可互换制式的轨道梁的局部三维图;
[0028]图3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可互换制式的轨道梁的桥梁立面;
[0029]图4是本技术提供的可互换制式的轨道梁断面图;
[0030]图5是本技术提供的图4的离散图;
[0031]图6是本技术提供的拉杆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7是本技术提供的侧向支撑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互换制式的轨道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可互换制式的轨道梁包括跨坐式单轨桥梁系统、胶轮有轨电车轨道梁系统和多个防倾覆支撑系统;所述胶轮有轨电车轨道梁系统位于所述跨坐式单轨桥梁系统一侧,多个所述防倾覆支撑系统固定在所述胶轮有轨电车轨道梁系统和所述跨坐式单轨桥梁系统之间,且具有夹角;所述胶轮有轨电车轨道梁系统包括走形装置和受力转换装置,所述受力转换装置固定连接于所述跨坐式单轨桥梁系统四周,所述走形装置固定连接在所述受力转换装置远离所述跨坐式单轨桥梁系统的一侧。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互换制式的轨道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受力转换装置包括上横梁、下横梁、两个拉杆、两个侧向支撑构件和连接螺栓;所述上横梁和所述下横梁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跨坐式单轨桥梁系统中的轨道梁两侧,且沿水平方向相对设置,两个所述拉杆在竖直方向上相对设置于轨道梁的两侧,两个所述侧向支撑构件分别固定在所述上横梁与两个所述拉杆之间,其中,两个所述拉杆的形式可为圆形、矩形、L型、H型中的任一种,材料为普通钢筋、预应力钢筋或钢材中任一种。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互换制式的轨道梁,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拉杆均包括拉杆本体、拉杆紧固螺栓、拉杆固定螺栓、拉杆调节螺栓和多个拉杆限位螺栓;所述拉杆本体固定在所述轨道梁的一侧,且贯穿所述侧向支撑构件,所述拉杆紧固螺栓位于所述拉杆靠近所述上横梁一侧,所述拉杆固定螺栓位于所述拉杆靠近所述下横梁一侧,所述拉杆调节螺栓位于所述拉杆紧固螺栓和所述拉杆固定螺栓之间,多个所述拉杆限位螺栓均贯穿所述拉杆本体,与所述轨道梁连接。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互换制式的轨道梁,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侧向支撑构件均包括第一顶板、侧板、侧板加劲肋、底部挡浆板和侧边挡浆板;所述第一顶板固定连接在所述上横梁的一侧,所述侧板固定在所述拉杆远离轨道梁的一侧,所述侧板加劲肋固定在所述第一顶板和所述侧板之间,所述底部挡浆板和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俊曾浩阮惠强贾雪菲左雪娜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