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排水方法及非机动车道、人行道隐形排水组合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049438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5 09:3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雨水排水方法及非机动车道、人行道隐形排水组合装置。非机动车道、人行道隐形排水组合装置,包括路缘组件,其中,所述路缘组件一侧设置于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另一侧设置于机动车道,且所述路缘组件中间形成绿化空间;植草井盖,盖覆于所述绿化空间;导流空间,形成于所述植草井盖下方;泄水孔,一端设置于所述植草井盖,另一端设置于所述导流空间内;导流组件,设置于所述导流空间,且至少部分设置于位于机动车道的雨水井。能够对雨水进行过滤,避免了杂质进入到市政管网,从而有效的结局了市政管网堵塞的问题。此外,本发明专利技术实现了雨水的隐形收集过程,能够提高城市建设的美化度以及城市绿化的品质。化度以及城市绿化的品质。化度以及城市绿化的品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雨水排水方法及非机动车道、人行道隐形排水组合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雨水排放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雨水排水方法及非机动车道、人行道隐形排水组合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雨季时人行道非机动车道极易积水,行人车辆造成一定危害。同时大量污水冲刷地面造成收水系统堵塞,养护成本较高。本专利技术可解决雨天人行道、非机动车道路面积水问题,使行人车辆在无积水路面上安全行驶。同时对路面污水进行过滤收集,对雨水净化起到一定作用。收集雨水可直接用于市政植物养护。在暴雨季对雨水起到留存作用减小灾害发生。
[0003]现有侧分带分离行人车行道行车起到了一定安全作用,但雨水容易聚集不能有效排入市政灌网系统中。同时雨水夹杂大量垃圾泥土直接流入市政灌网极易造成雨水管堵塞,加大清掏难度。市政用水养护成本较高,不能合理将雨水收集利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0005]为此,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非机动车道、人行道隐形排水组合装置。
[0006]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雨水排水方法。
[0007]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非机动车道、人行道隐形排水组合装置,包括:
[0008]路缘组件,其中,所述路缘组件一侧设置于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另一侧设置于机动车道,且所述路缘组件中间形成绿化空间;
[0009]植草井盖,盖覆于所述绿化空间;
[0010]导流空间,形成于所述植草井盖下方;
[0011]泄水孔,一端设置于所述植草井盖,另一端设置于所述导流空间内;
[0012]导流组件,设置于所述导流空间,且至少部分设置于位于机动车道的雨水井。
[0013]本专利技术提出的非机动车道、人行道隐形排水组合装置,路缘组件能够将非机动车道和机动车道分隔开来,并且形成了绿化空间。植草井盖用于收集雨水以及对雨水进行初次过滤,从而保证雨水的纯净,避免大体积的杂质进入到体系内,从而造成相关管路的堵塞。具体地,植草井盖上开设有过滤孔,过滤孔的孔径不做具体限定。导流空间,用于容纳从植草井盖进入的雨水,并且将其分配给导流组件,使雨水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导流空间可以防水砂浆进行封闭,从而保证其密闭性。泄水孔用于将植草井盖的水引流至导流空间内,从而形成雨水的输送路线。具体地,泄水孔数量设置若干,以形成高效的引流过程。当然,泄水孔采用防水材质制成,从而提高其使用寿命,保证引流质量。导流组件用于将雨水进行分散导流,使其能够进行灌溉或者直接排放至市政管网,从而对雨水进行合理的利用,实现绿色节能的排水工艺。
[0014]根据本专利技术上述技术方案的非机动车道、人行道隐形排水组合装置,还可以具有
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001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导流组件包括:
[0016]灌溉路,铺设于所述导流空间;
[0017]导流路,一端设置于所述导流空间,另一端设置于所述雨水井。
[0018]在本技术方案中,导流组件包括灌溉路以及导流路。其中,灌溉路能够将雨水充分的利用起来,使其通过灌溉路对绿化空间内的绿植进行灌溉过程,且灌溉过程在绿植根部进行,能够有效的避免雨水的蒸发,从而极大程度的发挥雨水利用的价值。导流路则将雨水直接连通至雨水井,从而排放至市政管网。由此可见,导流组件能够将雨水分成两路进行合理安排,当雨水量较少时,通过灌溉路充分收集雨水并进行灌溉过程;当雨水量较多时,除了灌溉过程,还能够将非机动车道上的雨水直接排放至市政管网,从而实现雨水分流的过程,极大程度上避免了雨水在非机动车道上汇集的情况。
[001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导流路包括:
[0020]溜槽,形成于所述导流空间;
[0021]联络管,一端设置于所述溜槽,另一端连通所述雨水井。
[0022]在本技术方案中,导流路包括溜槽和联络管。溜槽用于对雨水进行收集以及导流,使雨水能够输送至联络管内,从而通过联络管排放至雨水井。上述过程简单且高效,且结构简单,成本低廉。能够有效的缓解雨水在非机动车道、人行道聚集的问题。
[002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溜槽顶面呈凹陷结构,在凹陷结构中心形成导水孔,所述联络管的端头位于所述导水孔内。
[0024]在本技术方案中,溜槽顶面呈凹陷结构,能够保证雨水的汇集,从而确保雨水顺利的引流至导水孔内。具体地,溜槽可以采用防水砂浆砌筑成型,从而保证较长的使用寿命。
[002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
[0026]雨水篦子,设置于所述导水孔内。
[0027]在本技术方案中,还包括雨水篦子。雨水篦子能够对雨水进行二次过滤,从而将雨水中的小颗粒杂质过滤掉,避免其进入到雨水井后堵塞市政管网。
[0028]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灌溉路为灌溉管结构,所述灌溉管上形成若干灌溉孔。
[0029]在本技术方案中,灌溉路由灌溉管构成。灌溉管数量设置若干,并沿绿化空间的长度方向铺设,其上形成有灌溉孔,从而保证雨水渗透至绿植根部,进一步地形成高效的灌溉过程。
[0030]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
[0031]雨水管,连通所述雨水井。
[0032]在本技术方案中,还包括雨水管。雨水管用于连接市政管网,从而保证将雨水井内的雨水及时的排至市政管网内。
[003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路缘组件包括:
[0034]第一路缘石,设置于所述人行道、非机动车道;
[0035]第二路缘石,设置于所述机动车道,且所述绿化空间形成于所述第一路缘石和所述第二路缘石之间。
[0036]在本技术方案中,路缘组件包括第一路缘石和第二路缘石。第一路缘石沿着人行道、非机动车道的长度布置,第二路缘石则沿着机动车道的长度布置。
[003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导槽,形成于所述第一路缘石的顶面。
[0038]在本技术方案中,还包括导槽。导槽形成在第一路缘石的顶面,其具体形状不做限定,优选地为长方形的开口槽体结构,因此能够最大化的保证雨水的通过量,从而实现高效且迅速的排水过程。
[0039]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雨水排水方法,应用如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所述的非机动车道、人行道隐形排水组合装置,包括如下步骤:
[0040]雨水在人行道、非机动车道上流动,并通过第一路缘石进入植草井盖,经植草井盖过滤后进入泄水孔,随后通过泄水孔进入到位于导流空间的灌溉管内,灌溉管对绿化空间进行灌溉;或
[0041]雨水在人行道、非机动车道流动,并通过第一路缘石进入到植草井盖,经过植草井盖过滤后进入泄水孔,随后通过泄水孔导流至灌溉管和溜槽,其中,灌溉管内的雨水对绿化空间进行灌溉,溜槽的雨水通过联络管进入雨水井,最终通过雨水井排至市政管网。
[0042]在本技术方案中,能够对雨水进行过滤,其过滤包括但不限于植草井盖的过滤、绿化空间内土壤以及砂石的自然过滤,雨水篦子的过滤。因此,通过多重的过滤之后,避免了杂质进入到市政管网,从而有效的结局了市政管网堵塞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非机动车道、人行道隐形排水组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路缘组件,其中,所述路缘组件一侧设置于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另一侧设置于机动车道,且所述路缘组件中间形成绿化空间;植草井盖,盖覆于所述绿化空间;导流空间,形成于所述植草井盖下方;泄水孔,一端设置于所述植草井盖,另一端设置于所述导流空间内;导流组件,设置于所述导流空间,且至少部分设置于位于机动车道的雨水井。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机动车道、人行道隐形排水组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组件包括:灌溉路,铺设于所述导流空间;导流路,一端设置于所述导流空间,另一端设置于所述雨水井。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非机动车道、人行道隐形排水组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路包括:溜槽,形成于所述导流空间;联络管,一端设置于所述溜槽,另一端连通所述雨水井。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非机动车道、人行道隐形排水组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溜槽顶面呈凹陷结构,在凹陷结构中心形成导水孔,所述联络管的端头位于所述导水孔内。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非机动车道、人行道隐形排水组合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雨水篦子,设置于所述导水孔内。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非机动车道、人行道隐形排水组合装置,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严乾王畅苏炳建王柏渊王国威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