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向节加工生产线布置结构及加工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036650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5 09:1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转向节加工生产线布置结构及加工工艺,转向节加工生产线布置结构包括平行设置的正向流转通道和反向流转通道,正向流转通道和反向流转通道的流向相反,且正向流转通道的终点连接反向流转通道的起点;沿正向流转通道和反向流转通道设置有若干机床;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设置正向流转通道和反向流转通道,使生产线和起点和终点位于同一侧,大大缩短了生产线的起点和终点的距离,提高了转运托盘的回收便捷性;另外,通过增加生产线的宽度以缩短生产线的长度,减少了生产线的占地面积,更充分地利用厂房的空间,并且能够减小人员走动的距离。离。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转向节加工生产线布置结构及加工工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转向节加工的
,具体涉及一种转向节加工生产线布置结构及加工工艺。

技术介绍

[0002]转向节作为连接前轴、拉杆臂、转向臂及轮毂单元的重要部件,其技术要求及加工工艺复杂性远超汽车其他零部件。由于其加工工艺复杂,工序流程长,需用加工设备多的特点,一个合理、有效、简洁的平面布置及工件物流是十分必要的。
[0003]在转向节工艺流程设计时,往往采用“一”字性、平行排列或毛坯、半成品、成品分开布置等方案。尽管可以实现转向节加工工艺的需要,但这些均不能有效兼备转向节工艺的物流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基于上述表述,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转向节加工生产线布置结构及加工工艺,通过设置相连的正向流转通道和反向流转通道,缩短了生产线的起点和终点的距离,便于转运托盘回收,并且减少了占地面积,减小了人员走动的长度。
[0005]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转向节加工生产线布置结构,包括平行设置的正向流转通道和反向流转通道,所述正向流转通道和反向流转通道的流向相反,且所述正向流转通道的终点连接所述反向流转通道的起点,用于使工件由所述正向流转通道的起点移动至所述正向流转通道的终点,再由所述反向流转通道的起点移动至所述反向流转通道的终点;沿所述正向流转通道和所述反向流转通道设置有若干机床。
[0006]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0007]进一步的,若干所述机床分别设置在所述正向流转通道远离所述反向流转通道的一侧及所述反向流转通道远离所述正向流转通道的一侧。
[0008]进一步的,所述正向流转通道和所述反向流转通道均分为至少两段,每段下方均平行地设置有流向相反的托盘返回通道。
[0009]进一步的,沿所述正向流转通道依次设置有盘部粗加工工位、车轴颈工位、第一盘部孔加工工位、第二盘部孔加工工位、顶部平面加工工位、主销孔底孔加工工位、中频淬火工位和第一复合加工工位,使每个工位均由一人操作。
[0010]进一步的,所述正向流转通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流转通道和第二流转通道;所述盘部粗加工工位设置于所述第一流转通道的起点;所述车轴颈工位设置在所述第一流转通道和所述第二流转通道的连接处;所述第一盘部孔加工工位、所述第二盘部孔加工工位、所述顶部平面加工工位、所述主销孔底孔加工工位和所述中频淬火工位依次设置于所述第二流转通道的侧方;所述第一复合加工工位设置于所述第二流转通道的终点。
[0011]进一步的,所述盘部粗加工工位包括一台铣打机和一台立车;所述车轴颈工位包括三台数控车床;所述第一盘部孔加工工位包括两台立加;所述第二盘部孔加工工位包括
三台立加;所述顶部平面加工工位包括一台立铣和一台组合铣;所述主销孔底孔加工工位包括一台强钻和一台卧铣;所述中频淬火工位包括一台中频机床;所述第一复合加工工位包括一台立加和一台卧加。
[0012]进一步的,沿所述反向流转通道依次设置有第二复合加工工位、限位螺纹孔加工工位、上耳精铣工位、挖下耳工位、轴颈加工工位、十字孔加工工位、压装衬套工位和磁粉探伤工位,使每个工位均由一人操作。
[0013]进一步的,所述反向流转通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流转通道和第四流转通道;所述第二复合加工工位设置于所述第三流转通道的起点;所述限位螺纹孔加工工位和所述上耳精铣工位依次设置于所述第三流转通道的侧方;所述挖下耳工位设置于所述第三流转通道和所述第四流转通道的连接处;所述轴颈加工工位、所述十字孔加工工位、所述压装衬套工位和所述磁粉探伤工位依次设置于所述第四流转通道的侧方。
[0014]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复合加工工位包括两台卧加;所述限位螺纹孔加工工位包括两台立加;所述上耳精铣工位包括两台组合铣;所述挖下耳工位包括两台数控机床;所述轴颈加工工位包括一台数控机床和一台磨床;所述十字孔加工工位包括两台台钻;所述压装衬套工位包括一台压力机;所述磁粉探伤工位包括一台探伤机。
[0015]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了一种转向节加工工艺,沿生产线依次设置有:
[0016]盘部粗加工工位,用于铣端面和打中心孔及粗车转向节的盘部;
[0017]车轴颈工位,用于半精车转向节的轴颈;
[0018]第一盘部孔加工工位,用以加工转向节的盘部孔;
[0019]第二盘部孔加工工位,用于对转向节的盘部孔进行继续加工;
[0020]顶部平面加工工位,用于加工转向节的顶部平面及粗铣内外侧;
[0021]主销孔底孔加工工位,用于钻主销孔底孔及再次粗铣内外侧;
[0022]中频淬火工位,用于对转向节进行中频淬火;
[0023]第一复合加工工位,用于对转向节进行复合加工;
[0024]第二复合加工工位,用于继续对转向节进行复合加工;
[0025]限位螺纹孔加工工位,用于加工限位螺纹孔;
[0026]上耳精铣工位,用于对上耳内侧进行精铣;
[0027]挖下耳工位,用于挖下耳内侧;
[0028]轴颈加工工位用于车螺纹及磨转向节的轴颈;
[0029]十字孔加工工位,用于钻、倒十字孔;
[0030]压装衬套工位,用于对转向节进行压装衬套;
[0031]磁粉探伤工位,用于对转向节进行磁粉探伤;
[0032]所用工位均由一人操作。
[003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0034]1、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正向流转通道和反向流转通道,使生产线和起点和终点位于同一侧,大大缩短了生产线的起点和终点的距离,提高了转运托盘的回收便捷性;
[0035]2、通过增加生产线的宽度以缩短生产线的长度,减少了生产线的占地面积,更充分地利用厂房的空间,并且能够减小人员走动的距离;
[0036]3、通过机床的合理布局实现一人操作多台机床,有效地降低了人工成本,减少工
人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0037]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向节加工生产线布置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38]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物流转道的结构示意图;
[0039]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第一流转通道的机床布局示意图;
[0040]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第二流转通道第一部分的机床布局示意图;
[0041]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第二流转通道第二部分的机床布局示意图;
[0042]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第三流转通道的机床布局示意图;
[0043]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第四流转通道的机床布局示意图;
[0044]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45]1、流转通道;101、第一流转通道;102、第二流转通道;103、第三流转通道;104、第四流转通道;2、托盘返回通道;3、盘部粗加工工位;4、车轴颈工位;5、第一盘部孔加工工位;6、第二盘部孔加工工位;7、顶部平面加工工位;8、主销孔底孔加工工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转向节加工生产线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平行设置的正向流转通道和反向流转通道,所述正向流转通道和反向流转通道的流向相反,且所述正向流转通道的终点连接所述反向流转通道的起点,用于使工件由所述正向流转通道的起点移动至所述正向流转通道的终点,再由所述反向流转通道的起点移动至所述反向流转通道的终点;沿所述正向流转通道和所述反向流转通道设置有若干机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转向节加工生产线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机床分别设置在所述正向流转通道远离所述反向流转通道的一侧及所述反向流转通道远离所述正向流转通道的一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转向节加工生产线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向流转通道和所述反向流转通道均分为至少两段,每段下方均平行地设置有流向相反的托盘返回通道。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转向节加工生产线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正向流转通道依次设置有盘部粗加工工位、车轴颈工位、第一盘部孔加工工位、第二盘部孔加工工位、顶部平面加工工位、主销孔底孔加工工位、中频淬火工位和第一复合加工工位,使每个工位均由一人操作。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转向节加工生产线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向流转通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流转通道和第二流转通道;所述盘部粗加工工位设置于所述第一流转通道的起点;所述车轴颈工位设置在所述第一流转通道和所述第二流转通道的连接处;所述第一盘部孔加工工位、所述第二盘部孔加工工位、所述顶部平面加工工位、所述主销孔底孔加工工位和所述中频淬火工位依次设置于所述第二流转通道的侧方;所述第一复合加工工位设置于所述第二流转通道的终点。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转向节加工生产线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盘部粗加工工位包括一台铣打机和一台立车;所述车轴颈工位包括三台数控车床;所述第一盘部孔加工工位包括两台立加;所述第二盘部孔加工工位包括三台立加;所述顶部平面加工工位包括一台立铣和一台组合铣;所述主销孔底孔加工工位包括一台强钻和一台卧铣;所述中频淬火工位包括一台中频机床;所述第一复合加工工位包括一台立加和一台卧加。7.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运军胡洪斌熊光财邹雷杨悦姚金明谢平涛冷国辉徐生荣李建彭兴勇胡立义夏世杰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三环锻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