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稻田鱼、虾、蟹循环共生用投喂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018774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5 08: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基于生态稻田鱼、虾、蟹循环共生用投喂设备,包括混合筒、用于对饲料进行初步混合打散的预混合部件以及用于提高混合效果的搅拌部件,所述预混合部件包括设于混合筒顶部一侧的漏斗、设于漏斗顶部的预混合室、分别设于预混合室内两侧的转轴、设于转轴外侧的挤压辊、设于转轴外侧的齿轮、设于其中一个转轴一端的第一电机以及设于第一电机底部的支撑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混合筒、漏斗、预混合室、转轴、挤压辊,解决了现有的投喂设备在对饲料配料进行混合时,有些配料放置时可能有些潮湿结块,对潮湿结块的配料无法快速打散,使得混合效果较差,混合耗时较久,效率较低,且潮湿的配料容易沾到筒壁上,导致残留的问题。问题。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生态稻田鱼、虾、蟹循环共生用投喂设备


[0001]本技术属于生态稻田
,尤其涉及基于生态稻田鱼、虾、蟹循环共生用投喂设备。

技术介绍

[0002]稻田养殖是一种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在稻田生态系统进行良性循环的生态养殖模式,现有的稻田养殖往往在相邻稻田之间开设沟渠,此种养殖方式可以省工、省力、省料的情况下收获相当数量的水产品,又可以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促使稻田增收,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现有的投喂设备在对饲料配料进行混合时,有些配料放置时可能有些潮湿结块,对潮湿结块的配料无法快速打散,使得混合效果较差,混合耗时较久,效率较低,且潮湿的配料容易沾到筒壁上,导致残留。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基于生态稻田鱼、虾、蟹循环共生用投喂设备,具备能够对潮湿结块的配料进行有效打散,能够将粘连到筒壁上的配料刮除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投喂设备在对饲料配料进行混合时,有些配料放置时可能有些潮湿结块,对潮湿结块的配料无法快速打散,使得混合效果较差,混合耗时较久,效率较低,且潮湿的配料容易沾到筒壁上,导致残留的问题。
[0004]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基于生态稻田鱼、虾、蟹循环共生用投喂设备,包括混合筒、用于对饲料进行初步混合打散的预混合部件以及用于提高混合效果的搅拌部件,所述预混合部件包括设于混合筒顶部一侧的漏斗、设于漏斗顶部的预混合室、分别设于预混合室内两侧的转轴、设于转轴外侧的挤压辊、设于转轴外侧的齿轮、设于其中一个转轴一端的第一电机以及设于第一电机底部的支撑板,所述转轴与预混合室转动连接,两个所述齿轮啮合,所述支撑板与预混合室固定连接。
[0005]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所述搅拌部件包括设于混合筒顶部的第二电机、与第二电机相连的搅拌轴、设于搅拌轴中部的螺旋叶片、设于搅拌轴两侧呈圆周排列的多个螺旋杆、用于防止配料与混合筒内壁粘连的第一刮除部件以及用于防止配料与混合筒底壁粘连的第二刮除部件,所述搅拌轴与混合筒转动连接。
[0006]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所述第一刮除部件包括套设于搅拌轴外侧的两个固定环、设于固定环一侧的横杆以及设于横杆一端的第一刮板,所述第一刮板与混合筒内壁接触。
[0007]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所述第二刮除部件包括设于搅拌轴下部外侧呈圆周排列的三个斜杆和与斜杆相连的第二刮板,所述第二刮板与混合筒内底壁接触。
[0008]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所述第一刮板一侧设有均匀排列的多个第一叶片,所述第一叶片一侧设有第二叶片。
[0009]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所述第二叶片一侧设有均匀排列的多个凸刺,所述凸刺
形状为锥形。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1]1、本技术通过设置混合筒、搅拌部件、漏斗、预混合室、转轴、挤压辊、齿轮、第一电机和支撑板的配合使用,转轴与预混合室转动连接,两个齿轮啮合,支撑板与预混合室固定连接,第一电机能够带动其中一个转轴转动,进而带动齿轮和挤压辊转动,进而带动另一个齿轮转动,进而使另一个转轴上的挤压辊转动,饲料配料能够通过两个挤压辊进行初步打散,打散之后的配料通过搅拌部件再次进行打散混合,提高打散混合效率,解决了现有的投喂设备在对饲料配料进行混合时,有些配料放置时可能有些潮湿结块,对潮湿结块的配料无法快速打散,使得混合效果较差,混合耗时较久,效率较低,且潮湿的配料容易沾到筒壁上,导致残留的问题。
[0012]2、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二电机、搅拌轴、螺旋叶片、螺旋杆、第一刮除部件和第二刮除部件,搅拌轴与混合筒转动连接,第二电机能够带动搅拌轴转动,搅拌轴带动螺旋叶片和螺旋杆对配料再次进行混合打散,提高工作效率,节约时间。
[0013]3、本技术通过设置固定环、横杆和第一刮板,第一刮板与混合筒内壁接触,第一刮板能够随着搅拌轴进行旋转,能够对混合筒内壁上的配料进行刮除,防止残留。
[0014]4、本技术通过设置斜杆和第二刮板,第二刮板与混合筒内底壁接触,第二刮板能够对混合筒内底壁进行刮除,防止配料残留到混合筒内底壁上。
[0015]5、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能够进一步提高对配料的混合打散效果,提高混合效率。
[0016]6、本技术通过设置凸刺,凸刺形状为锥形,能够对块状的配料进行刺破,便于配料进行混合。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左视图;
[0019]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2中A

A处的剖面图。
[0020]图中:1、混合筒;21、漏斗;22、预混合室;23、转轴;24、挤压辊;25、齿轮;26、第一电机;27、支撑板;31、第二电机;32、搅拌轴;33、螺旋叶片;34、螺旋杆;351、固定环;352、横杆;353、第一刮板;354、第一叶片;355、第二叶片;356、凸刺;361、斜杆;362、第二刮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能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002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结构作详细的描述。
[0023]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基于生态稻田鱼、虾、蟹循环共生用投喂设备,包括混合筒1、用于对饲料进行初步混合打散的预混合部件以及用于提高混合效果的搅拌部件,所述预混合部件包括设于混合筒1顶部一侧的漏斗21、设于漏斗21顶部的预混合室22、分别设于预混合室22内两侧的转轴23、设于转轴23外侧的挤压辊24、设于转轴23外侧的齿轮25、设于其中一个转轴23一端的第一电机26以及设于第一电机26底部的支撑板
27,所述转轴23与预混合室22转动连接,两个所述齿轮25啮合,所述支撑板27与预混合室22固定连接。
[0024]参考图3,所述搅拌部件包括设于混合筒1顶部的第二电机31、与第二电机31相连的搅拌轴32、设于搅拌轴32中部的螺旋叶片33、设于搅拌轴32两侧呈圆周排列的多个螺旋杆34、用于防止配料与混合筒1内壁粘连的第一刮除部件以及用于防止配料与混合筒1底壁粘连的第二刮除部件,所述搅拌轴32与混合筒1转动连接。
[0025]采用上述方案:通过设置第二电机31、搅拌轴32、螺旋叶片33、螺旋杆34、第一刮除部件和第二刮除部件,搅拌轴32与混合筒1转动连接,第二电机31能够带动搅拌轴32转动,搅拌轴32带动螺旋叶片33和螺旋杆34对配料再次进行混合打散,提高工作效率,节约时间。
[0026]参考图3,所述第一刮除部件包括套设于搅拌轴32外侧的两个固定环351、设于固定环351一侧的横杆352以及设于横杆352一端的第一刮板353,所述第一刮板353与混合筒1内壁接触。
[0027]采用上述方案:通过设置固定环351、横杆352和第一刮板353,第一刮板353与混合筒1内壁接触,第一刮板35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生态稻田鱼、虾、蟹循环共生用投喂设备,包括混合筒(1)、用于对饲料进行初步混合打散的预混合部件以及用于提高混合效果的搅拌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预混合部件包括设于混合筒(1)顶部一侧的漏斗(21)、设于漏斗(21)顶部的预混合室(22)、分别设于预混合室(22)内两侧的转轴(23)、设于转轴(23)外侧的挤压辊(24)、设于转轴(23)外侧的齿轮(25)、设于其中一个转轴(23)一端的第一电机(26)以及设于第一电机(26)底部的支撑板(27),所述转轴(23)与预混合室(22)转动连接,两个所述齿轮(25)啮合,所述支撑板(27)与预混合室(22)固定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生态稻田鱼、虾、蟹循环共生用投喂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部件包括设于混合筒(1)顶部的第二电机(31)、与第二电机(31)相连的搅拌轴(32)、设于搅拌轴(32)中部的螺旋叶片(33)、设于搅拌轴(32)两侧呈圆周排列的多个螺旋杆(34)、用于防止配料与混合筒(1)内壁粘连的第一刮除部件以及用于防止配料与混合筒(1)底壁粘连的第二刮除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广军王婷王超卢美薇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市昌茂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