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01579 阅读:1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可通过它所附带的开关装置进行电路切换的电连接器,其包括连接器本体及开关装置,其中开关装置包括上盖体、金属弹片、绝缘本体及组设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上述上盖体可滑动地组扣于绝缘本体上方,金属弹片收容于绝缘本体与上盖体所形成的空腔内,上盖体平行滑动时可推动金属弹片,使其因为弹性力而与导电端子进行正向接合或弹性断开而达到开关切换的功能。(*该技术在200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本技术是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具有开关装置的电连接器。与本技术相关的现有技术请参考美国专利第4,393,283号。如图1所示,该现有电连接器主要由一插座10′及一开关装置20′所构成。插座10′包括具有一定弹性并容纳对接插头(未图示)的插入口12′及开设于插入口12′另一侧的第一开口14′,以及用于与对接插头接触从而进行讯号传输的接触构件16′,该接触构件16′的自由端部具有一弹性推压端部16a′。开关装置20′包括具第二开口(未图示)的开关座22′及组设于其内部的导电端子24′,开关座22′的第二开口与上述插座10′的第一开口14′相配合,其通过设在开关装置20′的卡块21′与插座10′的卡扣槽11′相互卡合而构成一整体,而且开关装置20′内具有一滑块26′,该滑块26′设有触动件26a′,其可随滑块26′的滑动而选择性地与不同导电端子24′电性导通。另外,滑块26′上开设有推压槽26b′,以收容插座10′的接触构件16′的弹性推压端部16a′。当插头(未图示)由插入口12′插入插座10′时,其自由端部推压接触构件16′,使接触构件16′的弹性推压端部16a′堆压滑块26′的推压槽26b′,而使推压滑块26′在导电端子24′间移动从而完成其开关功能。当插头由插座10′拔出时,由于插头的自由端部不再推压接触构件16′,故通过接触构件16′自身的弹性回复能力,可推压滑块26′使其回复至原来位置。上述构造虽可完成开关功能,但因为是通过触动件26a′与导电端子24′间的相对滑动刮擦接触实现,所以,其可能会在长期使用后因磨损严重而无法继续原有的接触功能。另外,该现有电连接器要达成其开关功能,其接触构件的自由端必须插入推压槽26b′,此显然不利于组装实施。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一种其金属弹片与导电端子垂直正向接触而减少导电端子磨损的电连接器。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电连接器至少包括连接器本体及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开关装置包括上盖体、金属弹片、绝缘本体及组设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其中上盖体可滑动地组扣于绝缘本体上,且上盖体与绝缘本体间形成的空腔可以容置金属弹片及导电端子,该上盖体滑动时推动弹片与导电端子垂直正向接合或弹性断开,从而达到开关切换的功能。由于采用上述方案,可使电连接器的开关装置结构简单、组装方便并且可以长期提供可靠的开关功能。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说明。图1是现有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2是本技术的立体组合图。图3是本技术的开关装置的立体分解图。图4是本技术的开关装置的立体组合图。图5是图2所示上盖体沿A-A线的剖视图。图6是本技术的开关装置的绝缘本体的立体视图。图7是本技术的开关装置的绝缘本体与金属弹片组装情形的立体视图。请参阅图2所示,电连接器1包括有连接器本体2及开关装置3,其中连接器本体2上开设有插头通道(未标号),对接插头4即通过该插头通道抵推开关装置2的上盖体30,完成开关装置3切换电讯的功能(容后详述)。请参阅图3及图4所示,开关装置3包括上盖体30、金属弹片31、导电端子32及绝缘本体33,其中上盖体30包括一前端面301、设置于前端面301一侧的滑壁302及位于另一端的竖直壁303,前端面301上并凸设有抵压块304,利于对接插头4的抵推,而滑壁302上具有一滑动槽305。前述竖直壁303上具有若干凹槽306(如图5所示),用以收容并夹持上述金属弹片31。金属弹片31呈弯曲设置,包括第一接触部311、第二接触部312及第三接触部313以及固持部310,其中第三接触部313设置于固持部310下方,其前端位置冲制成一第三凸点3130,且该第三凸点3130与第一接触部311及第二接触部312中部相对齐,以与对应导电端子相接触,而第一接触部311则位于固持部310上方,其端部具有第一凸点3110,而第二接触部312则与第一接触部311相连,并于第一接触部311末端向后弯折而与该第一接触部311平行设置,其远离第一凸点3110的末端设置有第二凸点3120,上述固持部310将固持于连接器本体33的相应固持狭槽3322及3332内(图6及和图7示,容后述)。导电端子32分为两列,各包括第一端子321、第二端子322-->及第三端子323,其均通过绝缘本体33后连接于印刷电路板(未图示),以传输电讯信号。请参阅图6所示,绝缘本体33为一方形体,具有底面330、一侧壁331及与侧壁331直角设置的后壁332,上述底面330上凸伸有一与后壁332平行设置的凸肋333,在底面330上后壁332及凸肋333前部开设了若干端子通道3301,以收容并固持导电端子32,且于后壁332及凸肋333上靠近第一凸点3110的一端设置有凸条3321及3331。上述侧壁331上靠近后壁332及凸肋333处分别凸伸有一凸块3320及3330,且凸块3320及3330上开设有固持狭槽3322及3332,以收容并固持金属弹片31的固持部310,且上述两固持狭槽3322及3332间具有一适当大小的滑块3313,以插置于前述滑动槽305中并可在其中滑动,而于侧壁331顶端设置有滑条307,以与上盖体30(图4示)上所开设的相应槽(未图示)配合,而使上盖体30可在一定范围内在绝缘本体33上滑动。另外,侧壁331前端凸伸出一卡扣部3312,以与连接器本体2的外壳体21相卡扣定位,且该卡扣部3312上部具有一干涉部3314,而于底面330的另一端相应于干涉部3314位置设置有另一干涉部3315,借助其与连接器本体1相干涉所产生的干涉力稳固定位于连接器本体2的后端。绝缘本体33前部并设有一垫高部3302,便于绝缘本体33与印刷电路板(未图示)上的定位。请参阅图6及图7所示,导电端子32插置于端子通道(未图示),上述凸条3321及3331则顶部具有斜面(未标号),金属弹片31一端收容于上述固持狭槽3322、3332,另一端则容置于上盖体30内所开设的凹槽306(图5示),而其中部位置抵靠于凸条3321及3331,且第一接触部311处于上述斜面位置,第三接触部313的第三凸点3130靠合于第二端子322,而第一接触部311则通过第一凸点3110抵靠于第一端子321。请配合参阅图2及图4所示,对接插头4穿过连接器本体2而抵压于开关装置3的上盖体30上的抵压块304,并将推动上盖体30向后滑动,此时靠合于凸条3321及3331的金属弹片31的第二接触部312将发生弹性变形而使其上的第二凸点3120与第三端子323相电性接触,同时第一接触部311则沿凸条3321及3331的斜面(未标号)向后滑动,直至与第一端子321脱离,从而使电连接器1的电信号传输改变方向,达到开关切换电路的功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可供外部电子装置的插头插接以达成不同电子装置间的电讯导通,其至少包括连接器本体及开关装置,其中连接器本体内开设有插头通道,其特征在于:开关装置则包括上盖体、金属弹片、绝缘本体及设置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其中上盖体可滑动地组设于绝缘本体,且其一侧之竖直壁上开设有滑动槽,而绝缘本体包括底面、基本与对接插头插入方向垂直的后壁及一凸肋,后壁及凸肋上均具有凸条,该绝缘本体侧壁上对应后壁及凸肋位置并具有导槽,金属弹片一端容纳于该导槽内,另一端则收容于上述滑动槽,而导电端子则收容于绝缘本体所开设之端子通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可供外部电子装置的插头插接以达成不同电子装置间的电讯导通,其至少包括连接器本体及开关装置,其中连接器本体内开设有插头通道,其特征在于:开关装置则包括上盖体、金属弹片、绝缘本体及设置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其中上盖体可滑动地组设于绝缘本体,且其一侧之竖直壁上开设有滑动槽,而绝缘本体包括底面、基本与对接插头插入方向垂直的后壁及一凸肋,后壁及凸肋上均具有凸条,该绝缘本体侧壁上对应后壁及凸肋位置并具有导槽,金属弹片一端容纳于该导槽内,另一端则收容于上述滑动槽,而导电端子则收容于绝缘本体所开设之端子通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开关装置的金属弹片包括一固持部及接触部,接触部为第一接触部、第二接触部及第三接触部且其上对应设置有与对应导电端子相电性接触的第一凸点、第二凸点及第三凸点。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惠泽黄楠宗吴熴灿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