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01507 阅读:1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组接于两块电路板的电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第一连接器及第二连接器。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本体及容置于第一本体的第一端子,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本体及容置于第二本体的第二端子,第一本体设有纵长状配合部,于配合部沿其纵长向延伸的侧壁开设有第一端子容置槽以容置第一端子,第一端子为不等间距设置。第二本体设有与第一本体的配合部相配合的配合槽,配合槽于第一端子容置槽的相应位置设有第二端子容置槽以容置第二端子,借该第一端子、第二端子的组配方式,以实现较佳电气性能。(*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是一种组接于两块电路板的电连接器组件,尤其是指一种应用于两电路板之间高频高速电讯传输领域中的电连接器组件。
技术介绍
板对板电连接器广泛应用于各种电气设备中实现两种相互独立的电路板连接。为了满足板对板电连接器发展″轻、薄、短、小″的趋势,用于板对板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的间距已经减小到0.5mm。美国专利第6,095,824号即揭示了一种这样的电连接器。如图1所示,该电连接器7包括母型连接器8及公型连接器9,其中母型连接器8具有一纵长形中央岛部813,该中央岛部813形成两排端子收容槽814,若干导电端子82分别装入各端子收容槽814中,各端子82皆具有相同的构造。公型连接器9于端子收容槽814的相应位置设有两排端子收容槽915以固持导电端子92于其中,且各端子92具有相同的构造并可与导电端子82实现电连接。这样,该母、公型连接器8、9的相邻导电端子82、92的间距仅有0.5mm,这种小间距使导电端子在传输信号时彼此间的串音干扰大幅上升,难以保证信号传输的准确性。若想进一步减小导电端子间距则信号传输的准确性更难保证,为满足日益高速的电信传输要求,有必要设计一种能克服上述缺点的新式板对板电连接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提供一种组接于两电路板间的电连接器组件,尤其是一种在高速信号传输时可保证较佳电气性能的板对板电连接器组件。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提供一种组接于两块电路板的电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第一连接器及第二连接器。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本体及容置于第一本体的第一端子,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本体及容置于第二本体的第二端子,第一本体设有纵长状配合部,于配合部沿其纵长向延伸的侧壁开设有第一端子容置槽以容置第一端子,第一端子为不等间距设置。第二本体设有与第一本体的配合部相配合的配合槽,配合槽于第一端子容置槽的相应位置设有第二端子容置槽以容置第二端子,借该第一端子、第二端子的组配方式,以实现较佳电气性能。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均为不等间距设置,以实现较佳电器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与本技术相关的现有的电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图2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组件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图2沿III-III方向的立体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组件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5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组件的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具体实施方式请一并参阅图2及图3,本技术是组接于两块电路板的电连接器组件1,其包括第一连接器2及第二连接器3。第一连接器2包括纵长状第一本体21、容置于第一本体21的若干第一端子22及设置于第一本体21外侧的第一遮蔽壳体26。第一本体21与电路板(未图示)接触的表面为第一接合面211,朝向第二连接器3的表面为第一配合面212。于第一配合面212中部垂直于第一配合面212延伸一纵长状配合部213,于配合部213沿其纵长向延伸的两相对侧壁开设有等间距的若干与第一配合面212垂直的纵长第一端子容置槽214。第一配合面212于第一端子容置槽214的相应位置设有贯穿第一配合面212及第一接合面211的第一端子容置孔215。第一端子22包括第一端子脚221、干涉部222、连接部223及接触部224。第一端子22依其传输功能不同可分为第一信号端子22A、第一接地端子22B及第一屏蔽端子22C,第一信号端子22A是与外部的信号线路相连接,第一接地端子22B是与外部的接地线路相连接,第一屏蔽端子22C是与第一遮蔽壳体26相连接。第一端子22容置于第一端子容置槽214及第一端子容置孔215。传输功能不同的一组第一端子22A、22B、22C的设置方式为自第一接合面211沿其纵长向延伸的两相对侧壁的一端,第一对第一端子容置槽214及第一端子容置孔215容置第一接地端子22B,第二对第一端子容置槽214及第一端子容置孔215容置第一信号端子22A,第三对第一端子容置槽214及第一端子容置孔215为空置,第四对第一端子容置槽214及第一端子容置孔215容置第一信号端子22A,第五对第一端子容置槽214及第一端子容置孔215容置第一屏蔽端子22C,第六对第一端子容置槽214及第一端子容置孔215容置第一信号端子22A,第七对第一端子容置槽214及第一端子容置孔215为空置,第八对第一端子容置槽214及第一端子容置孔215容置第一信号端子22A,第九对第一端子容置槽214及第一端子容置孔215容置第一接地端子22B。第一端子22是以第二至第九对第一端子容置槽214及第一端子容置孔215所容置的不同种类的第一端子22的排列顺序为一循环小节而不断循环的排列顺序依次容置于第一端子容置孔215内。第二连接器3包括纵长状第二本体31、容置于第二本体31的若干第二端子32及贴置于第一本体31外侧的第二遮蔽壳体36。第二本体31与电路板接触的表面为第二接合面311,朝向第一连接器2的表面为第二配合面312。于第二配合面312中部开有一纵长状配合槽313与第一连接器2的配合部213相配合,配合槽313沿其纵长向延伸的两相对侧壁于第一端子容置孔215的相应位置设有等间距的第二端子容置槽314。第二接合面311于第二端子容置槽314的相应位置设有贯穿第二端子容置槽314及第二接合面311的第二端子容置孔315。第二端子32包括相互垂直的第二端子脚321及接触段322。接触段322与第一端子22的接触部224相接触,实现第一连接器2与第二连接器3的电性导通。第二端子32依其传输功能不同可分为第二信号端子32A、第二接地端子32B及第二屏蔽端子32C。第二接地端子32B与接地线路相连接,第二屏蔽端子32C与第二遮蔽壳体36相连接,第二信号端子32A与外部之信号线路相连接。第二端子32容置于第二端子容置孔315及第二端子容置槽314。传输功能不同的一组第二端子32A、32B、32C的设置位置为于第一信号端子22A的相应位置设置第二信号端子32A,于第一接地端子22B的相应位置设置第二接地端子32B,于第一屏蔽端子22C的相应位置设置第二屏蔽端子32C。第二对第一端子容置孔215容置的第一信号端子22A与第四对第一端子容置孔215容置的第一信号端子22A组成一差分对,第六对第一端子容置孔215容置的第一信号端子22A与第八对第一端子容置孔215容置的第一信号端子22A组成一差分对,以此类推。第二端子32的差分对组合方式与第一端子22对应相同。差分对是指用传输两个信号来代替传输一个信号,第一根端子传输第一信号,第二根端子传输第二信号,两个信号的相位互补,即第二信号等于第一信号的负数,传输这两个信号的端子组成一差分对。采用差分对的形式传输信号可尽量消除传输途径中杂讯的干扰,因其最后是将差分对内传输的信号相减除以2以获得最终的信号,这样因其相位相反便可将在传输途径中受干扰产生的杂讯消除掉。于本实施例中组成差分对的第一信号端子22A或第二信号端子32A之间均设有一空位,这样由于增加了差分对内两信号端子的间距,从而增大了电连接器的阻抗,使电连接器及与其相连接的传输线之间实现阻抗匹配的效果。两个由第一信号端子22A组成的差分对之间设有第一接地端子22B或第一屏蔽端子22C,两个由第一信号端子22A组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第一连接器及第二连接器,第一连接器包括纵长状第一本体及容置于第一本体的若干第一端子,第二连接器包括纵长状第二本体及容置于第二本体的若干第二端子,其特征在于:第一本体设有纵长状配合部,于配合部沿纵长向延伸的侧壁开设有等间距的第一端子容置槽以容置第一端子,第二本体设有与第一本体的配合部相配合的配合槽,配合槽于第一端子容置槽的相应位置设有等间距的第二端子容置槽以容置第二端子,且其中至少一个第一端子容置槽及第二端子容置槽为空置,借该第一端子、第二端子的组配方式,以实现较佳电气性能。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敏芳余宏基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