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对冲式连续紊流防三氯化氮富集中间槽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003307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9 13: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对冲式连续紊流防三氯化氮富集中间槽,包括槽体,所述槽体为空心罐状结构,所述槽体的底端连接有排液管,槽体的顶端设有液下泵,液下泵连接有输液管,所述输液管的中部连接有第一回流管,所述第一回流管的另一端与排液管相连接,所述第一回流管的中部连接有第二回流管,所述第二回流管从槽体的顶部穿入槽体内,第二回流管的内端连接有分液环,所述分液环沿其周向连接有多个出液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置第一回流管和第二回流管将部分液氯回流至槽体内部,与槽体内的液氯进行对冲,使得聚集与槽体底部的三氯化氮与液氯混合均匀及时排出,有效防止三氯化氮在槽体内形成富集,产生安全隐患;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使用方式便捷。用方式便捷。用方式便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对冲式连续紊流防三氯化氮富集中间槽


[0001]本技术属于化工设备
,涉及一种对冲式连续紊流防三氯化氮富集中间槽。

技术介绍

[0002]在液氯的运输与使用过程总,往往会产生三氯化氮,根据《氯气安全规程》(GB11984

2008)规定,三氯化氮指标要求控制在40mg/L以内,由于三氯化氮密度略大于液氯这一特点,就会逐步富集于中间槽、储槽等底部,一旦达到爆炸极限,后果不堪设想,虽然采用氯水洗涤脱氯工艺对于大幅度降低氯中三氯化氮的含量作用明显,但液氯中不可避免的还有三氯化氮的存在,只要当三氯化氮富集到一定浓度就十分危险,我国氯碱工业生产中三氯化氮爆鸣、爆炸事故并不鲜见,三氯化氮的爆炸对生产设备造成严重破坏,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和氯气泄漏事故,危害极大。因此,三氯化氮富集于中间槽、储槽等底部对氯碱安全生产存在较大隐患。由于三氯化氮在振动及超声波条件下,易分解爆炸,遇热、光、机械冲击、火花可诱发爆炸,因此在考虑避免富集时,不能采用机械搅拌的工艺,又要始终使其混合均匀,而且还不能在处理时引入其他物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对冲式连续紊流防三氯化氮富集中间槽。
[0004]为此,本技术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对冲式连续紊流防三氯化氮富集中间槽,包括槽体,所述槽体为空心罐状结构,所述槽体的底端连接有排液管,槽体的顶端设有液下泵,所述液下泵的底端位于槽体下部,液下泵连接有输液管,所述输液管的中部连接有第一回流管,所述第一回流管的另一端与排液管的中部相连接,所述第一回流管的中部连接有第二回流管,所述第二回流管从槽体的顶部穿入槽体内,第二回流管的内端连接有内部呈空心结构的分液环,所述分液环沿其周向连接有多个出液管。
[0006]进一步地,所述中间槽的一侧设有液氯储罐,所述液氯储罐连接有进液管,所述进液管与槽体的底端相连接。
[0007]进一步地,所述进液管上设有进液阀。
[000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回流管和第二回流管上各设有一个回流阀。
[0009]进一步地,所述排液管上设有排液阀。
[0010]进一步地,所述排液管远离槽体的一端连接有去碱池。
[0011]进一步地,所述输液管远离槽体的一端连接有液氯分配腔。
[001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设置第一回流管和第二回流管将部分液氯回流至槽体内部,与槽体内的液氯进行对冲,使得聚集与槽体底部的三氯化氮与液氯混合均匀及时排出,有效防止三氯化氮在槽体内形成富集,产生安全隐患;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使用方式
便捷。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中,1

槽体,2

排液管,3

去碱池,4

排液阀,5

液氯储罐,6

进液管,7

进液阀,8

液下泵,9

输液管,10

液氯分配腔,11

第一回流管,12

第二回流管,13

分液环,14

出液管,15

回流阀。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详细说明:
[0016]如图1所示,一种对冲式连续紊流防三氯化氮富集中间槽,包括槽体1,槽体1为空心罐状结构,槽体1的底端连接有排液管2,排液管2远离槽体的一端连接有去碱池3,去碱池3用于收集槽体1内的其它杂质,排液管2上设有排液阀4,槽体1的一侧设有用于存储氯液的液氯储罐5,液氯储罐5连接有进液管6,进液管6与槽体1的底端相连接,进液管6上设有进液阀7,液氯储罐5内的液氯可通过进液管6输入槽体1内,槽体1的顶端设有液下泵8,液下泵8的底端位于槽体1下部,液下泵8连接有输液管9,输液管9远离槽体1的一端连接有液氯分配腔10,液氯分配腔10上可连接多个管道,将液氯输送至不同的地点,以供使用。
[0017]输液管9的中部连接有第一回流管11,第一回流管11的另一端与排液管2的中部相连接,具体与槽体1和,输液管9内的部位液氯可通过第一回流管11输入至排液管2内排液阀4之间的部位连接,然后通过排液管2输回槽体1内,第一回流管11的中部连接有第二回流管12,第二回流管12从槽体1的顶部穿入槽体1内,第二回流管2的内端连接有内部呈空心结构的分液环13,分液环13沿其周向连接有多个出液管14,第二回流管2内的液氯可通过分液环13以及出液管14,均匀输入槽体1内内部,使其与槽体1内的液氯混合均匀,定向对冲,此外,第一回流管11和第二回流管12上各设有一个回流阀15。
[0018]本技术的使用方式如下:
[0019]使用时首先开启进液阀7,使得液氯储罐5内的液氯通过进液管6输入槽体1内,开启两个回流阀15,关闭排液阀4,然后即可启动液下泵8将槽体1内的液氯通过输液管9输入至液氯分配腔10内,在这一过程中,输液管9内的部分液氯通过第一回流管11输入至排液管2内,通过排液管2输回槽体1内,使其可槽体1底部的三氯化氮对冲并混合均匀,与此同时第一回流管11内的部位液氯通过第二回流管12输入至入槽体1内部的分液环13内,通过分液环13上的出液管14多方向均匀输入至槽体1内部,与槽体1中部的液氯充分均匀搅拌混合,进而通过输液管9排出,有效防止三氯化氮在槽体1富集,产生安全隐患,实用完成后可开启排液阀4,将槽体1内的杂质通过排液管2排出至去碱池3内进行处理。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对冲式连续紊流防三氯化氮富集中间槽,其特征在于,包括槽体(1),所述槽体(1)为空心罐状结构,所述槽体(1)的底端连接有排液管(2),槽体(1)的顶端设有液下泵(8),所述液下泵(8)的底端位于槽体(1)下部,液下泵(8)连接有输液管(9),所述输液管(9)的中部连接有第一回流管(11),所述第一回流管(11)的另一端与排液管(2)的中部相连接,所述第一回流管(11)的中部连接有第二回流管(12),所述第二回流管(12)从槽体(1)的顶部穿入槽体(1)内,第二回流管(12)的内端连接有内部呈空心结构的分液环(13),所述分液环(13)沿其周向连接有多个出液管(1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对冲式连续紊流防三氯化氮富集中间槽,其特征在于,所述槽体(1)的一侧设有液氯储罐(5),所述液氯储罐(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常艳琴王金峰辛丹常培珑沙剑韩合成孙国强张宇琪刘成军
申请(专利权)人: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