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吴智远专利>正文

L形端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00027 阅读:1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L形端子,形成为一自中段弯折而两端靠合的长形板体,于其两端靠合处分别形成一夹持部、于中段弯折处形成一接脚、且于夹持部与接脚之间形成向外弯曲成圆弧外凸形状的二翼片,该二翼片之间形成有一夹持空间;借助于该结构的组合,当一插接端子插接于L形端子的夹持部时,其夹片的夹持面积较大,配合翼片所形成圆弧状的夹持空间提供较佳的夹持弹性,故插接端子不易松脱,使夹持固定效果较为稳定;另由于其结构可使用较薄的材质,有利于制造及节省成本。(*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端子,尤涉及一种弯曲折合以便于与其 它端子进行接合的L形端子
技术介绍
目前一般电路板或电子控制面板上,通常采用有端子接头组 合结构,以提供端子间的夹持固定,并由此使电路板或电子控制 面板与其它相关电子组件间,可达到接合导通的状态。请参阅图7,公开有一现有技术的端子接头组合结构的透视分 解图。现有技术的端子接头组合结构包括有一插接座(5 o)及 一端子座(60);其中该插接座(50)具有多个并列的卡合 槽(5 1 ),各卡合槽(51)内分别卡合有一母端子(52); 各母端子(52)具有一本体(521),该本体(521)上设 有一穿孔(5 2 2 ),而本体(521)底端则向下延伸出一夹片 (5 2 3 ),该夹片(5 2 3 )的底端形成有一夹持端(5 2 4 ), 且该夹片(5 2 3 )上形成一夹持空间(5 2 5 );该母端子(5 2 )上方另设置有一固定片(53),配合一螺丝(14)及一垫 圈(1 5 ),依序穿过固定片(53)及母端子(52)而将该母 端子(5 2 )固定于插接座(50)的卡合槽(51)之中。该端子座(60)具有多个匹配于前述插接座(5 0 )卡合 槽(5 1 )的插接槽(61),各插接槽(61)上设置有多个等间距排列的公端子(62);各公端子(62)具有一本体(6 2 1 ),该本体(621)周边向上延伸出一接头(6 2 2 ),该接 头(6 2 2 )匹配于前述母端子(52)的夹片(5 2 3 ),且本 体(6 2 1 )底端则向下延伸出一供结合于电路板或电子控制面 板的接脚(6 2 3 )。请参阅图8,公开有一现有技术的端子接头组合结构的使用示 意正向剖视图。当该插接座(50)组装于端子座(60)之上时,该端子 座(6 0 )的公端子(62)的接头(6 2 2 ),恰可卡设于插接 座(5 0 )的母端子(52)的夹持空间(5 2 5 )中,并借助 于其相对的夹片(5 2 3 )的夹持端(5 2 4 )来夹持,以达到 固定的效果。然而,前述的传统端子接头组合结构,虽然可达到夹持固定 的目的,在实际使用时,仍有如下所述的诸多缺点1 、公端子(62)的接头(6 2 2 )借助于夹持于母端子 (5 2 )夹片(5 2 3 )的夹持空间(5 2 5 )来达到固定的效果;但由于夹持端(5 2 4 )在夹持固定该公端子(6 2 )的接 头(6 2 2 )时,因为夹持端(5 2 4 )的夹持面积较小(请参 阅图8),使整体夹持固定效果不佳。2 、母端子(5 2 )夹片(5 2 3 )的夹持端(5 2 4 )稍 有分叉吋,将使其夹持空间(5 2 5 )距离变大,容易导致公端 子(6 2 )自母端子(52)的夹持空间(5 2 5 )中松脱。3 、为防止如上述夹持端(5 2 4 )分叉的现象产生,其质 量监控则须更加严谨,且母端子(5 2)本身相对须使用弹性较 佳的材质来制造,除制造上较为不易外,还增加不必要的制造成本,并不符合经济效益。4 、由于该母端子(52)的夹片(5 2 3 )设计,相对于 公端子(62)而言,该公端子(62)本身必须为可搭配母端 子(5 2)的规格设计,才可相互匹配而达到夹持固定的目的, 然一般市面上的公端子(62)规格的种类繁多,故传统端子接 头组合结构,并无法一一适用,就整体而言,其实用性不佳。5 、 一般制造这种公端子(62)的方法,是使用冲压方式; 该冲压方式在一金属板上规画出公端子(6 2)的形状,冲压出 适当形状的金属片而形成该公端子(62)的半成品,再将该半 成品折弯成该公端子(62);依照目前业界一般的技术水准,该 金属板最薄使用一毫米的厚度以维持其该公端子必需的机械强 度,但对于该厚度的金属板冲压,仍具有相当难度,而可能造成 生产上的误差,且该公端子(6 2)尺寸细小,冲压上的因难与 误差将严重影响其制造上的优良率;另外,在折弯该公端子(6 2)的半成品时,其厚度(一毫 米)还将造成折弯作业的因难,成为另一个对该公端子(62) 产品良品产生不良影响的因素。
技术实现思路
由于上述现有技术的端子接头组合结构的缺点,本技术 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用于端子接头组合结构的L形端子,其可在一适当尺寸范围之间,夹持非特定规格的插接端子,且其固定效果 稳定而不易松脱,同时提供一较大的夹持面,并可以较薄的金属 板冲压制造,以降低制造难度、节省成本及提高良率。为达到前述技术目的,本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手段,是令该L形端子包括有一L形端子本体,该本体形成为一自中段弯折而两端靠合的 长形板体;两夹持部,分别形成于该L形端子本体两端靠合处;一接脚,形成于该L形端子本体中段弯折处;二翼片,各翼片分别位于夹持部与接脚之间,其向外弯曲成 圆弧外凸的形状,且该二翼片之间形成有一夹持空间。借助于上述结构的组合,当一具有插接端子的插接座组装于具有本技术L形端子的端子座上时,其插接座的插接端子, 恰可卡合于端子座的L形端子的夹持部中,且由于夹持部的夹片 夹持接头时,其夹片的夹持面积较大,以及由翼片所形成圆弧状 的夹持空间的设计,使该夹持部在进行夹持能提供较佳的夹持弹 性,故插接座的插接端子不会自L形端子上松脱,可提供较稳定 的夹持固定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透视图。图2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制造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使用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另一使用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又一使用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配合另一规格型式的插接端子 的使用示意图图7是一现有技术的端子接头组合结构的透视分解图。图8是一现有技术的端子接头组合结构的使用示意正向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l,公开有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透视图。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L形端子包括有一L形端子本体(2 2 )、 二夹持部(221)、 一接脚(2 2 2 )及二翼片(2 2 4 );其中该L形端子本体(22),形成为一自中段弯折而两端靠合的 长形板体;各夹持部(221),分别形成于该本体(22)两端靠合处, 且该L形端子本体(22)两端自该夹持部(221)向外延伸 而分别形成一夹片(2 2 3 );该接脚(2 2 2 ),形成于该L形端子本体(22)中段弯折 处;于本实施例中,该弯折处形成于该L形端子本体(2 2 )正 中央,使该L形端子本体(22)成为一对折的形态;各翼片(2 2 4 )位于夹持部(221)与接脚(2 2 2 ) 之间,其向外弯曲成圆弧外凸的形状,且该二翼片(2 2 4 )之 间形成有一夹持空间(2 2 5 )(参照图3);在本实施例中,各翼 片(2 2 4 )接近该接脚(2 2 2 )处弯延出一较大的圆弧形状, 而接近该夹持部(221)处则弯延成一较小的圆弧形状。由此,该夹持部(221)可达到夹持一插接端子(1 2 )(参 照图3)而将之固定的效果,且该二翼片(2 2 4 )则提供极佳的 弹性功能,使夹持固定效果更为稳固。请参阅图2,公开有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制造示意图。本实施例的L形端子由于其结构设计,可以容易的制造生产, 并由于制造生产因难度的降低而达到提高良率及节省成本的优 点。一可行的制造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L形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一L形端子本体,形成为一自中段弯折而两端靠合的长形板体;    两夹持部,分别形成于该L形端子本体两端靠合处;    一接脚,形成于该L形端子本体中段弯折处;    二翼片,各翼片分别位于夹持部与接脚之间,其向外弯曲成圆弧外凸的形状,且该二翼片之间形成有一夹持空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智远
申请(专利权)人:吴智远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