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易管养疏通的山岭隧道排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2997221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9 12: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易管养疏通的山岭隧道排水系统,包括设置在隧道二次衬砌与初期支护之间的纵向排水盲管、环向排水盲管和防水层,排水系统还包括设置在隧道底部内的中心排水沟,纵向排水盲管由多根盲管组成,相邻两盲管间通过检查井一连通,检查井一与中心排水沟间由倾斜的斜向排水管连通,斜向排水管的倾斜方向为从检查井一开始朝隧道纵坡的下坡方向倾斜;该系统通过设置检查井一将纵向排水盲管分成多段,且斜向排水管通过检查井一与纵向排水盲管相连,当纵向排水盲管中的某段盲管和/某斜向排水管堵塞时,在检查井一对该段盲管和/斜向排水管注入高压水冲洗、疏通该管道,操作方便。作方便。作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易管养疏通的山岭隧道排水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隧道工程
,特别涉及一种易管养疏通的山岭隧道排水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山岭隧道在服役过程中,随着年限增长,各种病害会日益凸显,如衬砌腐蚀、开裂缝及边墙渗漏水等,其中当属隧道边墙渗漏水病害最为常见。渗漏水的产生与衬砌壁后积水未完全排除存在密切关联,隧道排水系统排水不畅,将导致排水设施呈高负荷运转状态,进而引起局部水压过大造成隧道衬砌裂隙或边墙渗水。因此,对当前山岭隧道排水系统进行优化具有现实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易管养疏通的山岭隧道排水系统,当隧道服役一段时间后或发生排水不畅时,方便管养单位疏通,可避免渗漏水。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5]一种易管养疏通的山岭隧道排水系统,包括设置在隧道二次衬砌与初期支护之间的纵向排水盲管、环向排水盲管和防水层,所述排水系统还包括设置在隧道底部内的中心排水沟,所述纵向排水盲管由多根盲管组成,相邻两盲管间通过检查井一连通,所述检查井一与中心排水沟间由倾斜的斜向排水管连通,所述斜向排水管的倾斜方向为从检查井一开始朝隧道纵坡的下坡方向倾斜。
[0006]进一步,所述中心排水沟由多段沟体组成,相邻两段沟体间通过检查井二连通,所述斜向排水管与检查井二连通。
[0007]进一步,隧道各横洞与主洞交叉处两侧均设置用于相邻盲管相连的检查井一。
[0008]更进一步,相邻斜向排水管间距为50米。
[0009]再进一步,斜向排水管5与其对应侧的隧道壁间的夹角为30

60
°

[001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1]本技术的一种易管养疏通的山岭隧道排水系统,通过设置检查井一将纵向排水盲管分成多段,且斜向排水管通过检查井一与纵向排水盲管相连,当纵向排水盲管中的某段盲管和/某斜向排水管堵塞时,在检查井一对该段盲管和/斜向排水管注入高压水冲洗、疏通该管道,操作方便;通过将斜向排水盲管倾斜设置,可避免传统的横向排水管与纵向排水盲管及中心排水沟连接处堵塞,使水流更顺畅,另可避免高压水冲击管道爆裂。
[0012]本技术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对下文的考察研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以从本技术的实践中得到教导。本技术的目标和其他优点可以通过下面的说明书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0013]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其中:
[0014]图1为本技术平面示意图。
[0015]图2为图1中的A

A断面图。
[0016]图3为图1中的B

B断面图。
[0017]图4为图3中的A视图。
[0018]图5为图3中的B视图。
[0019]图中:防水层 1,环向排水盲管 2,纵向排水盲管 3,检查井一 4,斜向排水管 5,中心排水沟 6。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应当理解,优选实施例仅为了说明本技术,而不是为了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21]如图1

5所示,一种易管养疏通的山岭隧道排水系统,包括设置在隧道二次衬砌与初期支护之间的纵向排水盲管3、环向排水盲管2和防水层1,纵向排水盲管3沿隧道边墙角布设,且其上半部上均匀间隔设有若干小孔,纵向排水盲管3坡度大于等于隧道纵坡坡度,环向排水盲管2沿隧道壁呈环向设置,环向排水盲管2为多根且沿隧道纵向等间距布设,环向排水盲管2端部与纵向排水盲管3相连通,防水层1敷设在隧道二次衬砌与初期支护间,防水层1下端倒卷在纵向排水盲管3后紧贴初期支护,防水层1为平板式防水板1和土工布,排水系统还包括设置在隧道底部内且沿隧道纵向设置的中心排水沟6,特别的,纵向排水盲管3由多根盲管组成,相邻两盲管间通过检查井一4连通,检查井一4与中心排水沟6间由倾斜的斜向排水管5连通,斜向排水管5的倾斜方向为从检查井一4开始朝隧道纵坡的下坡方向倾斜,斜向排水管5与其对应侧的隧道壁间的夹角为30

60
°
,优选的,斜向排水管5端部与纵向排水盲管3端部在检查井一4中的布设高度一致且均位于检查井一4中部,检查井一的设置可对水中的泥渣进行沉淀,检查井一4的井口位于隧道壁上。
[0022]环向排水盲管2可采用内径φ50高分子复合排水暗管、φ100ΩPE排水管,一般情况沿初期支护表面横向均匀铺设,Ⅲ级围岩平均10m设置一道,Ⅳ、

级围岩平均8m设置一道,

级围岩平均6m设置一道,局部水量大时可酌情增加;隧道开挖后有股状渗水部位,沿岩面铺设1~3根排水暗管进行引排,为使排水暗管与岩面密贴,隧道开挖后先喷2~5cm厚混凝土再铺设排水暗管;对股状渗水特别严重部位,可采用内径φ50(管径大小可根据渗水量情况酌情调整)高分子复合排水暗管直接引排至中心排水沟。
[0023]纵向排水盲管3可采用DN220,DN225mm,DN250mm,DN300mm,DN400mm半边打孔双壁波纹管,在检查井4之间设置,其坡度大于等于隧道纵坡;
[0024]中心排水沟6由多段沟体组成,相邻两段沟体间通过检查井二7连通,斜向排水管5与检查井二7连通,方便从斜向排水管5另一端疏通斜向排水管,检查井二采用暗井,检查井一的设置可对水中的泥渣进行沉淀。
[0025]隧道各横洞与主洞交叉处两侧均设置用于相邻盲管相连的检查井一4,可疏通容易堵塞的横洞附近的纵向排水盲管3。
[0026]斜向排水管5采用不打孔的双壁波纹管,管径采用与纵向排水管3等径,沿隧底斜向等间距设置,相邻斜向排水管5间距为50米。
[0027]环向排水盲管2外缠绕有无纺土工布,防止水泥或泥土堵塞管道,确保排水畅通。
[0028]当隧道服役一段时间后或发生排水不畅时,管养单位可以通过检查井一4对纵向排水盲管3及斜向排水管5进行高压水冲洗疏通该排水系统。本排水系统取消了既有排水系统中不易疏通的横向排水管以及排水暗沟,可有效解决隧道边墙渗漏水问题。
[0029]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易管养疏通的山岭隧道排水系统,包括设置在隧道二次衬砌与初期支护之间的纵向排水盲管(3)、环向排水盲管(2)和防水层(1),所述排水系统还包括设置在隧道底部内的中心排水沟(6),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排水盲管(3)由多根盲管组成,相邻两盲管间通过检查井一(4)连通,所述检查井一(4)与中心排水沟(6)间由倾斜的斜向排水管(5)连通,所述斜向排水管(5)的倾斜方向为从检查井一(4)开始朝隧道纵坡的下坡方向倾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易管养疏通的山岭隧道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排水沟(6)由多段沟体组成,相邻两段沟体间通过检查井二(7)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中勇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