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磨具用固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982087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9 12: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磨具用固定装置。其包括模具盘、支撑架、第一分隔环、第二分隔环、第三分隔环、第一调整环、第二调整环、第三调整环;模具盘底部圆周从圆心依次向外开设第一圆环通槽、第二圆环通槽、第三圆环通槽,模具盘底部与支撑架固定连接,支撑架包括底板,底板由6个短板圆周阵列构成,底板的每一个短板上向上分别固定连接第一竖板、第二竖板、第三竖板,第三竖板下部的底板壁与固定安装座螺纹连接,第一圆环通槽、第二圆环通槽、第三圆环通槽内分别套装第一分隔环、第二分隔环、第三分隔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实现不同规格磨具的快速切换生产、操作简单、提高生产效率的优点。提高生产效率的优点。提高生产效率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磨具用固定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磨具生产装置
,涉及一种磨具用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磨具,磨具是用以磨削、研磨和抛光的工具。大部分的磨具是用磨料加上结合剂制成的人造磨具,也有用天然矿岩直接加工成的天然磨具。磨具除在机械制造和其他金属加工工业中被广泛采用外,还用于粮食加工、造纸工业和陶瓷、玻璃、石材、塑料、橡胶、木材等非金属材料的加工。磨具在生产制造时,通常要加原料磨成颗粒状,然后倒入模具中,经过旋转、搅拌、摊平,然后放上纱网和胶黏剂,最后压实、烘干,即可支撑我们常用的磨具,现有的技术中,在磨具制造过程中,用于固定原料、纱网的模具,通常是一个圆盘,不能根据需要生产的磨具的尺寸进行灵活调整,需要生产不同直径的磨具时,通常需要停线,将上一个模具拆下,再安装上相应大小的模具,之后重新生产,这样导致上产效率低下,切换线体时,工作强度大。
[0003]鉴于以上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磨具用固定装置,通过设计上下滑动的分体式分隔环结构,可以快速实现不同规格磨具的快速切换生产,操作简单,缩减切换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鉴于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磨具用固定装置,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模具盘、支撑架、第一分隔环、第二分隔环、第三分隔环、第一调整环、第二调整环、第三调整环;所述模具盘底部圆周从圆心依次向外开设第一圆环通槽、第二圆环通槽、第三圆环通槽,所述模具盘底部与所述支撑架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架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由6个短板圆周阵列构成,所述底板的每一个短板上向上分别固定连接第一竖板、第二竖板、第三竖板,所述第一竖板内侧的底板壁上均匀阵列设置第一导向孔,所述第二竖板内侧的底板壁上均匀阵列设置第二导向孔,所述第三竖板内侧的底板壁上均匀阵列设置第三导向孔,所述底板中心开孔固定连接中心定位柱,所述第三竖板下部的底板壁的下表面边缘与固定安装座螺纹连接,所述第一圆环通槽、第二圆环通槽、第三圆环通槽内分别套装所述第一分隔环、第二分隔环、第三分隔环,所述第一分隔环下部均匀阵列6个导向柱,所述导向柱上分别套装弹簧,所述导向柱末端分别开设上卡槽、下卡槽,所述第二分隔环、第三分隔环均与所述第一分隔环的结构相似,所述导向柱末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调整环活动连接,所述第二分隔环、第三分隔环下部的导向柱分别与所述第二调整环、第三调整环活动连接,所述第一调整环圆周边缘均匀开设6个环形槽,所述环形槽的一端开设半圆卡槽,所述第一调整环的外侧壁焊接旋转杆,所述第二调整环、第三调整环与所述第一调整环的结构相似;通过第一分隔环、第二分隔环、第三分隔环配合其导向柱上的弹簧,实现第一分隔环、第二分隔环、第三分隔环分别在模具盘上开设的第一圆环通槽、第二圆环通槽、第三圆环通槽内上下弹性滑动,然后通过分别旋转下部的第一调整环、第二调整环、第三调整环侧壁的旋转
杆,将相应的半圆卡槽分别卡入导向柱的上卡槽、下卡槽,从而实现第一分隔环、第二分隔环、第三分隔环的顶端与模具盘的上表面的齐平和分隔,这样就轻松实现不同直径的模具的快速切换,从而提高切换效率,降低线体切换带来的劳动强度。
[0005]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支撑架的下部还设置有第一垫片、第二垫片,所述第一调整环、第二调整环之间的底板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垫片螺纹连接,所述第二调整环、第三调整环之间的底板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二垫片螺纹连接,所述第一垫片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调整环的内环半径与所述第一调整环外环半径之差,第二垫片的直径大于第三调整环内环半径与所述第二调整环的外环半径之差;通过第一垫片、第二垫片,可以将第一调整环、第二调整环、第三调整环阻挡在支撑架的下部,防止第一调整环、第二调整环、第三调整环从相应的分隔环的导向柱滑落。
[0006]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分隔环、第二分隔环、第三分隔环的差别在于,所述第一分隔环、第二分隔环、第三分隔环的直径逐渐增大;通过设计不同直径的分隔环,可以满足不同直径的的磨具的生产需要,增强该模具固定装置的适配性。
[0007]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调整环、第二调整环、第三调整环的差别在于,所述第一调整环、第二调整环、第三调整环的直径逐渐增大;设计不同直径的第一调整环、第二调整环、第三调整环,是为了配合不同的分隔环下部的导向柱,实现其上下运动的限位调节。
[000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导向柱分别穿过所述第一导向孔,所述导向柱的末端与所述环形槽滑动连接;相应的第一调整环、第二调整环、第三调整环分别通过环形槽套装在相应的导向柱上,可以实现围绕相对应的导向柱围绕圆心转动,从而实现转动旋转杆调整限位。
[0009]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环形槽的宽度大于所述导向柱的直径,所述半圆卡槽的直径等于所述上卡槽、下卡槽处对应的导向柱的直径;通过转动旋转杆,使得半圆卡槽卡在上卡槽或者下卡槽,或者半圆卡槽与导向柱分离。
[001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通过按压相应的第一分隔环、第二分隔环、第三分隔环与模具盘的底部齐平,然后旋转相应的旋转杆,将对应的第一调整环、第二调整环、第三调整环的半圆卡槽卡入上卡槽,实现对第一分隔环、第二分隔环、第三分隔环与模具盘底部齐平限位调整,根据需要的加工磨具直径大小,旋转相应的旋转杆,将对应的调整环的半圆卡槽与上卡槽分离,随着弹簧的作用,相应的分隔环被顶起,从而实现下卡槽与相应的调整环的半圆卡槽齐平,通过再次旋转相应的旋转杆,将对应的半圆卡槽卡入上卡槽,从而实现相应的第一分隔环、第二分隔环、第三分隔环分隔模具盘底部的限位调整,整个过程调节简单,有效较少切换的时间,提高磨具生产的效率,降低切换生长线的生产压力。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2]图2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剖面图;
[0013]图3为本技术的模具盘示意图;
[0014]图4为本技术的支撑架示意图;
[0015]图5为本技术的支撑架仰视示意图;
[0016]图6为本技术的第一分隔环示意图;
[0017]图7为本技术的第一调整环示意图。
[0018]图中:1、模具盘,2、支撑架,3、第一分隔环,4、第二分隔环,5、第三分隔环,6、第一调整环,7、第二调整环,8、第三调整环,11、第一圆环通槽,12、第二圆环通槽,13、第三圆环通槽,21、底板,211、第一导向孔,212、第二导向孔,213、第三导向孔,22、第一竖板,23、第二竖板,24、第三竖板,25、中心定位柱,26、固定安装座,27、第一垫片,28、第二垫片,31、导向柱,32、弹簧,33、上卡槽,34、下卡槽,61、环形槽,611、半圆卡槽,62、旋转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19]实施例1
[0020]如图1至图7所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磨具用固定装置,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模具盘1、支撑架2、第一分隔环3、第二分隔环4、第三分隔环5、第一调整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磨具用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模具盘(1)、支撑架(2)、第一分隔环(3)、第二分隔环(4)、第三分隔环(5)、第一调整环(6)、第二调整环(7)、第三调整环(8);所述模具盘(1)底部圆周从圆心依次向外开设第一圆环通槽(11)、第二圆环通槽(12)、第三圆环通槽(13),所述模具盘(1)底部与所述支撑架(2)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架(2)包括底板(21),所述底板(21)由6个短板圆周阵列构成,所述底板(21)的每一个短板上向上分别固定连接第一竖板(22)、第二竖板(23)、第三竖板(24),所述第一竖板(22)内侧的底板壁上均匀阵列设置第一导向孔(211),所述第二竖板(23)内侧的底板壁上均匀阵列设置第二导向孔(212),所述第三竖板(24)内侧的底板壁上均匀阵列设置第三导向孔(213),所述底板(21)中心开孔固定连接中心定位柱(25),所述第三竖板(24)下部的底板壁的下表面边缘与固定安装座(26)螺纹连接,所述第一圆环通槽(11)、第二圆环通槽(12)、第三圆环通槽(13)内分别套装所述第一分隔环(3)、第二分隔环(4)、第三分隔环(5),所述第一分隔环(3)下部均匀阵列6个导向柱(31),所述导向柱(31)上分别套装弹簧(32),所述导向柱(31)末端分别开设上卡槽(33)、下卡槽(34),所述第二分隔环(4)、第三分隔环(5)均与所述第一分隔环(3)的结构相似,所述导向柱(31)末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调整环(6)活动连接,所述第二分隔环(4)、第三分隔环(5)下部的导向柱分别与所述第二调整环(7)、第三调整环(8)活动连接,所述第一调整环(6)圆周边缘均匀开设6个环形槽(6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史兴振王后良李龙庆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金鹏磨料磨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