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服务于生态流量确定的河湖水系分区分类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2970645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9 11:3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服务于生态流量确定的河湖水系分区分类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首先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区位与气候特点、水资源禀赋条件、生态功能定位与特点等大尺度区域要素对我国国土进行分区;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生态流量技术领域。该服务于生态流量确定的河湖水系分区分类方法,通过从确定生态流量的角度,对全国河湖水系进行分区分类,并提出不同区、类的生态流量的确定原则,由此指导全国范围内生态流量的确定,并非提出生态流量的某种具体计算方法,也非单纯就水资源的分区分类进行学术探讨,而是提出应用于生态流量确定工作的现实可行的水资源分区分类的方法,可以对大尺度(如全国层面)的河湖水系进行分区分类。全国层面)的河湖水系进行分区分类。全国层面)的河湖水系进行分区分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服务于生态流量确定的河湖水系分区分类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生态流量
,具体为一种服务于生态流量确定的河湖水系分区分类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河湖生态流量是指维护河流、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生态功能,维持其生物生存基本生境条件所需要的水量(流量、水位)及过程要求,河湖生态流量是控制水资源开发强度的重要指标,是统筹“三生”用水的重要基础,事关水安全保障和生态文明建设大局,如果不能科学确定河湖生态流量,则在高强度开发利用的情况下,其生态保护目标所需水量就很难得到保证,生态系统状况就很难保持并改善,因此,科学确定河湖生态流量是非常必要的,要达到全国层面的水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就必须确定全国范围内各个河湖的生态流量。
[0003]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生态流量的确定工作,现实可行又科学合理的方法,就是首先在中宏观尺度上对我国河湖系统分区分类,提出每一区、类的生态流量确定原则,从而指导生态流量在微观尺度上的确定,通过这种分区分类的方法,可以首先在中宏观尺度把握生态流量的确定原则,保障总体确定思路的正确性;再根据具体情况,如数据的可获得性、生态保护目标对水资源的具体需求,选用最适方法,确定微观尺度的生态流量。
[0004]虽然我国目前已有地理、气候、水资源等多种分区方法,但还没有服务于生态流量确定工作的分区分类方法,我国水资源情况非常复杂,各地自然地理及经济社会等条件差异巨大,如何在大尺度、多影响因素的条件下,确定全国不同地区适宜的生态流量计算方法是很有难度的。

技术实现思路
r/>[000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服务于生态流量确定的河湖水系分区分类方法,解决了确定全国不同地区适宜的生态流量计算方法是很有难度的问题。
[0006]为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服务于生态流量确定的河湖水系分区分类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0007]S1、首先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区位与气候特点、水资源禀赋条件、生态功能定位与特点等大尺度区域要素对我国国土进行分区:生态流量目标值的确定需充分考虑自然地理、资源禀赋条件及水生态系统等要素特征,而这些要素在区域上具有差异性,这使得生态流量在区域或流域层面上具有差异性,分区即是为了反映自然地理、资源禀赋条件及水生态系统等要素的区域性差异,体现生态流量特征在区域或流域层面上的差异,这些要素构成了分区要素,分区的具体原则如下:
[0008]①
体现生态流量空间格局的异质性原则
[0009]通过寻求影响河湖生态流量的不连续性和一致性来描述其空间分布格局的异同,反映河湖生态流量空间分布格局的异质性,体现出区域内差异最小化,区域间差异最大化
的特征;
[0010]②
充分依托已有各类区划成果的原则
[0011]充分依托已有的全国自然区划、生态功能区划、水资源区划、水文生态分区、水生态功能区、淡水鱼类区划等国内各类区划和研究成果,并参考全球淡水生态区划等国外研究成果进行分区,同时,分区与国家现有的水资源分区、生态功能区划等相关区划成果相互衔接,以体现分区的系统性、层次性和协调性;
[0012]③
尽量保持流域及河湖水体生态完整性原则
[0013]物质、能量、信息在自然水体中具有连续性,分区中尽量保护流域边界的完整,维持流域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0014]④
考虑影响生态流量确定的多要素的原则
[0015]自然地理状况、水资源禀赋条件、水文特征、生态敏感目标分布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等均为影响生态流量的重要因素,需要综合建立指标体系将不同影响因素体现在分区的工作中,本原则同样适用于分类工作;
[0016]⑤
分区分类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0017]分区解决宏观层面上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流域上下游水资源条件、水生态系统特点等在区域上的差异;分类在分区的基础上,体现河湖生态流量的类型差异,为河湖生态流量计算方法、参数确定以及计算准则的确定提供支撑,为了便于操作,分区分类指标阈值设定需定性定量相结合;
[0018]S2、然后按照河流大小及其丰枯变化程度、径流调控能力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等中尺度河流要素对某一区河湖进行分类:河流水文地貌过程维持着河流生态系统正常的结构和功能,而水文地貌过程在河流或河段尺度上具有差异性,同时,在有人类开发利用及水利工程设施的河流或河段上,其水文地貌过程除自然因素外还受人为控制和影响,分类即是反映影响生境状况的水文地貌过程在河流或河段尺度上的不同,进而体现河流或河段的不同生境对生态流量的差异性需求,以及相似生境的相似需求,分类指标的选择具有开放性,可根据实际情况科学确定;为便于操作,可选择能够总体反映河流水文地貌过程的河流规模与丰枯变化程度、工程调控能力、开发利用程度作为指标,分类应遵循如下原则:
[0019]①
分区协调原则
[0020]应在分区的基础上细化确定分类;
[0021]②
流域整体性原则
[0022]应根据流域水文循环特点,综合分析水文情势变化与生态系统响应关系,统一确定分类方案;
[0023]③
发生学原理
[0024]相似的水生态功能往往具有统一的发生原理和共同的发展过程,并受流域开发利用程度和工程调控能力影响,生态流量的分类需遵循发生原因一致性;
[0025]④
水陆一致性原则
[0026]要从陆域驱动和水域功能两个方面,对水体及其周围陆地进行综合考虑和统一分类,从而保持水生态功能过程的完整性;
[0027]S3、再按照生态保护目标对水资源的需求,在小尺度上对某一区、类的河湖进行分组:同一分区、分类的河流可能有不同的生态保护目标,而不同的生态保护目标对生态流量
的需求也有不同,这就需要识别优先生态保护目标,以此确定生态流量过程,分组即用于反映河流不同生态保护目标对生态流量组分和保证率需求的差异性,可根据需求和实际情况确定分组方案,本方法不作统一规定,出于我国不同地区生态数据可获得性的差异,以及现实可行的考虑,此处建议可将生态保护目标总体分为2组,包括物种和生态河流廊道功能,并可通过我国现有保护名录等识别生态保护目标;
[0028]S4、最后提出不同区、类、组的河湖生态流量确定原则,指导下步生态流量的科学确定:在分区分类工作的基础上,遵循如下原则,并协调生态保护目标和经济社会用水需求,确定生态流量:
[0029]①
对人类活动影响较小,没有工程调节能力的河湖
[0030]根据天然来水情况,按照维持河湖自然径流过程等较高标准进行保护;可根据需要与可能,决定是否明确生态流量目标;
[0031]②
对丰水地区、开发程度较低及具有调控能力的河湖
[0032]结合生态保护目标要求、河湖水文情势变化规律以及工程调控能力等,按照维护河湖生态系统完整、系统、健康等较高要求,合理确定生态流量;
[0033]③
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服务于生态流量确定的河湖水系分区分类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步骤:S1、首先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区位与气候特点、水资源禀赋条件、生态功能定位与特点等大尺度区域要素对我国国土进行分区:生态流量目标值的确定需充分考虑自然地理、资源禀赋条件及水生态系统等要素特征,而这些要素在区域上具有差异性,这使得生态流量在区域或流域层面上具有差异性,分区即是为了反映自然地理、资源禀赋条件及水生态系统等要素的区域性差异,体现生态流量特征在区域或流域层面上的差异,这些要素构成了分区要素,分区的具体原则如下:

体现生态流量空间格局的异质性原则通过寻求影响河湖生态流量的不连续性和一致性来描述其空间分布格局的异同,反映河湖生态流量空间分布格局的异质性,体现出区域内差异最小化,区域间差异最大化的特征;

充分依托已有各类区划成果的原则充分依托已有的全国自然区划、生态功能区划、水资源区划、水文生态分区、水生态功能区、淡水鱼类区划等国内各类区划和研究成果,并参考全球淡水生态区划等国外研究成果进行分区,同时,分区与国家现有的水资源分区、生态功能区划等相关区划成果相互衔接,以体现分区的系统性、层次性和协调性;

尽量保持流域及河湖水体生态完整性原则物质、能量、信息在自然水体中具有连续性,分区中尽量保护流域边界的完整,维持流域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考虑影响生态流量确定的多要素的原则自然地理状况、水资源禀赋条件、水文特征、生态敏感目标分布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等均为影响生态流量的重要因素,需要综合建立指标体系将不同影响因素体现在分区的工作中,本原则同样适用于分类工作;

分区分类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分区解决宏观层面上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流域上下游水资源条件、水生态系统特点等在区域上的差异;分类在分区的基础上,体现河湖生态流量的类型差异,为河湖生态流量计算方法、参数确定以及计算准则的确定提供支撑,为了便于操作,分区分类指标阈值设定需定性定量相结合;S2、然后按照河流大小及其丰枯变化程度、径流调控能力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等中尺度河流要素对某一区河湖进行分类:河流水文地貌过程维持着河流生态系统正常的结构和功能,而水文地貌过程在河流或河段尺度上具有差异性,同时,在有人类开发利用及水利工程设施的河流或河段上,其水文地貌过程除自然因素外还受人为控制和影响,分类即是反映影响生境状况的水文地貌过程在河流或河段尺度上的不同,进而体现河流或河段的不同生境对生态流量的差异性需求,以及相似生境的相似需求,分类指标的选择具有开放性,可根据实际情况科学确定;为便于操作,可选择能够总体反映河流水文地貌过程的河流规模与丰枯变化程度、工程调控能力、开发利用程度作为指标,分类应遵循如下原则:

分区协调原则应在分区的基础上细化确定分类;

流域整体性原则应根据流域水文循环特点,综合分析水文情势变化与生态系统响应关系,统一确定分类方案;

发生学原理相似的水生态功能往往具有统一的发生原理和共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原园廖文根赵钟楠邢子强袁勇张越王鼎刘震杨震东
申请(专利权)人: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