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座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6374 阅读:1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插座组,适用于电性及机械性连接电线与电路板,此插座组利用将第一绝缘本体与第二绝缘本体以上下方式相结合,其中并将第一电性端子与第二电性端子以弹力夹持头固定,可避免电压接脚有外露的危险。另外,还利用二连接构件将第一绝缘本体与第二绝缘本体相互扣接,使此二绝缘本体能紧密接合,并在第一绝缘本体上配设施力构件,以方便拆卸。(*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有关于一种插座组,且特别于有关于一种适用于电性及机械性连接电线与电路板的插座组。附图说明图1所示为已有的一种插座组的剖面图,在图1的插座组100中,绝缘本体110与电路板12相结合,而在绝缘本体110中具有插槽114、第一电性端子112,其中第一电性端子112的一端112b与电路板12借由焊接点118作电性连接。其次,连结绝缘本体120具有第一连结电性端子122a、第二连结电性端子122b、第一连结插槽126与第二连结插槽128,其中,在将连结绝缘本体120与绝缘本体110作接合时,连结绝缘本体120的第一连结电性端子122a端插入插槽114中,此时,第一电性端子112的一端112a亦插入第一连结插槽126中,与第一连结电性端子122a作电性连接。再者,电线140具有裸线端142,在连结时插入第二连结插槽128中,与第二连结电性端子122b作电性连接。其中,第一电性端子112与电路板12接触的一端112b,是以表面粘着技术(Surface Mounlsd Technology,简称SMT)作电性连接,因此由图1可知,有一部份的第一电性端子112裸露于外,在工厂装配人员或维修人员进行拆装插座组100时容易有触电的危险。请继续参考图1,插座组100与电线140连结起来时,其连接关系为电线140插入于连结绝缘本体120的第二连结插槽128中,且电线140的裸线端142与第二连结电性端子122b作电性连接,而连结绝缘本体120的第一连结电性端子122a端,则插入于插槽114中,且第一连结电性端子122a与第一电性端子112一端112a作电性连接。请接着合并参考图1、图2A与图2B,其分别所示为已有的一种插座组的绝缘本体I剖线以右的侧视图与插座组的连结绝缘本体II剖线以左的侧视图,在图2A中,绝缘本体110具有三个插槽114,用以与连结绝缘本体120相连结。在图2B中,连结绝缘本体110具有三个第一连结插槽126,用以与插槽114相结合。综合以上所述,已有的插座组的缺点为(1)已有的插座组因使用表面粘着技术,而使得电压接脚外露,容易造成工厂的装配人员与维修人员在进行拆装插座组时有触电的危险产生。因此,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是在提出一种插座组,在第一绝缘本体与第二绝缘本体间以两连接构件产生紧密接合,并方便工厂装配人员与维修人员进行插座组的拆装。为达上述与其他的目的,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提供一种插座组,适用于电性及机械性连接一电线及一电路板,其中电路板具有一正面及对应的一背面,而电线具有一裸线端,插座组至少包括;一第一绝缘本体,具有一第一表面; 至少一第一电性端子,配设于第一绝缘本体的内部,且第一电性端子的一端是可对应接触电线的裸线端;一第二绝缘本体,具有一第二表面及一第三表面,其中第二绝缘本体是可以第二表面,而对应配置于第一绝缘本体的第一表面,且第二绝缘本体是可以第三表面,而对应配置于电路板的正面,以及至少一第二电性端子,配设于第二绝缘本体的内部,其中第二电性端子的一端及第一电性端子的另一端两者之一穿越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而接触两者的另一端,且第二电性端子的另一端自第三表面而向外延伸,并可贯穿电路板而焊接于电路板的背面。所述的插座组,还包括一第一连接构件及对应的一第二连接构件,其中第一连接构件是连接于第一绝缘本体上,而第二连接构件是连接于第二绝缘本体上,且第二连接构件是可拆卸式连接于第一连接构件。所述的插座组,其中第二连接构件扣接于第一连接构件。所述的插座组,其中第一连接构件及第二连接构件之间是以嵌合块及嵌合槽的方式相互扣接。所述的插座组,其中第一连接构件是一体成型于第一绝缘本体上。所述的插座组,其中第二连接构件是一体成型于第二绝缘本体上。所述的插座组,还包括一施力构件,其对应第一连接构件的位置,而连接于第一绝缘本体上。所述的插座组,其中施力构件是一体成型于第一绝缘本体上。所述的插座组,其中电线的裸线端连接至第一电性端子的切线方向是平行于电路板的表面。所述的插座组,其中第一电性端子的本身具有一弯折处。在本技术的较佳实拖例中,为了使第一绝缘本体330与第二绝缘本体320能以上下方式接合在一起,因此第一电性端子332在第一绝缘本体330的内部具有弯折处338,且电线140的裸线端142连接至第一电性端子332的一端332a的切线方向,是平行于电路板322的方向,以利于拆装电线140。请接着参考图4,其所示为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插座组的机械性连接剖面图,其中第一连接构件430连接于第一绝缘本体330上如熟悉此技艺者可知,第一连接构件430可为弹力夹持头,但不以此为限,第二连接构件440连接于第二绝缘本体320上,且第二绝缘本体320位于电路板310之上。在图4中,第二连接构件440为可拆卸式连接于第一连接构件430,借由第一连接构件430与第二连接构件440可将第一绝缘本体330与第二绝缘本体320紧密地接合在一起。在本技术的较佳实拖例中,第二绝缘体上320上的第二连接构件440是扣接方式与第一绝缘体上330上的第一连接构件430紧密接合。在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中,第一绝缘体上330上的第一连接构件430与第二绝缘体上320上的第二连接构件440是制作成以嵌合块及嵌合槽的方式相互扣接在一起。在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构件430在制作过程中是以一体成型的方式配设于第一绝缘本体330之上。在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中,第二连接构件440在制作过程中是以一体成型的方式配设于第二绝缘本体330之上。请继续参考图4,虽然前述的第一连接构件430与第二连接构件440的各种接合方式,已能使得第一绝缘本体330与第二绝缘本体320紧密接合,但为了拆卸插座组300时的方便,本技术另在第一绝缘本体330的上缘配设施力构件420,并借由拆卸时产生的施力点450,使得在拆卸插座组时能在省力以及没有触电危险的情况下进行。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插座组具有下列优点;(1)因本技术的插座组,将电性端平包裹于以上下方式接合的绝缘本体内,可避免电压接脚外露,而造成工厂装配人员或维修人员有触电的危险。(2)本技术的插座组在第一绝缘本体上配设有施力构件,使得在拆装插座组时相当方便而且省力。(3)本技术的插座组利用接合处的二连接构件相互扣接,可确保插座组不易脱落。权利要求1.一种插座组,适用于电性及机械性连接一电线及一电路板,其中电路板具有一正面及对应的一背面,而电线具有一裸线端,其特征在于,插座组至少包括;一第一绝缘本体,具有一第一表面;至少一第一电性端子,配设于第一绝缘本体的内部,且第一电性端子的一端是可对应接触电线的裸线端;一第二绝缘本体,具有一第二表面及一第三表面,其中第二绝缘本体是可以第二表面,而对应配置于第一绝缘本体的第一表面,且第二绝缘本体是可以第三表面,而对应配置于电路板的正面,以及至少一第二电性端子,配设于第二绝缘本体的内部,其中第二电性端子的一端及第一电性端子的另一端两者之一穿越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而接触两者的另一端,且第二电性端子的另一端自第三表面而向外延伸,并可贯穿电路板而焊接于电路板的背面。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第一连接构件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插座组,适用于电性及机械性连接一电线及一电路板,其中电路板具有一正面及对应的一背面,而电线具有一裸线端,其特征在于,插座组至少包括; 一第一绝缘本体,具有一第一表面; 至少一第一电性端子,配设于第一绝缘本体的内部,且第一电性端子的一端是可对应接触电线的裸线端; 一第二绝缘本体,具有一第二表面及一第三表面,其中第二绝缘本体是可以第二表面,而对应配置于第一绝缘本体的第一表面,且第二绝缘本体是可以第三表面,而对应配置于电路板的正面,以及 至少一第二电性端子,配设于第二绝缘本体的内部,其中第二电性端子的一端及第一电性端子的另一端两者之一穿越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而接触两者的另一端,且第二电性端子的另一端自第三表面而向外延伸,并可贯穿电路板而焊接于电路板的背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玉如
申请(专利权)人:力捷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