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电子连接器插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4670 阅读:1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高速电子连接器插头,与一高速通讯电缆连接,其特征在于,包含有: 一插头外壳,符合RJ-45型插头的尺寸,为一种中空的组件,至少一端具有一开口,在该插头外壳的底部向后且向下方斜向延伸有一弹性扣片,在该插头外壳的前端具有八个金属电极,这些金属电极向下插入该插头外壳中而分别与该高速通讯电缆的数股电缆线连接;及 一插入件,自该插头外壳的开口处插入该插头外壳中,包含有彼此结合的一载体与一压盖,在该插入件中具有数个导引信道,分别引导该高速通讯电缆的四对双绞线与该金属电极连接,且每一导引信道的横截面为仅供一对双绞线平行并列通过的长孔,该每一对双绞线在与金属电极连接前,以非对绞且平行并列的状态通过该长孔,该长孔控制该四对双绞线彼此间的靠近及远离。(*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子连接器插头,特别是一种符合第6类(Category 6)标准的高传输速度的电子连接器插头。目前的高速以太网络(Fast Ethernet)的规格标准IEEE802.3u是以EIA/TIA-568作为双绞线的标准,而双绞线依其构造又分为非屏蔽式双绞线(Unshielded Twisted Pair,UTP)与屏蔽式双绞线(Shielded Twisted Pair,STP),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STP多了一层金属屏蔽物与一条接地铜线,但由于价格较为昂贵而且安装施工较为困难,反而使UTP的使用较为普遍,所以一般所称的双绞线多指无屏蔽式双绞线UTP。然而上述的标准原则上不仅只针对高速通讯电缆,为了在高速通讯网络系统中维持相同的高速转输性能,在高速通讯电缆的相关外围设备特别是电信连接组件(如RJ-45型的接头(PLUG)与插座(JACK))也必需要有相应的设计。在高速通讯网路中所使用的接头为RJ-45(包含PLUG与JACK),一般的RJ-45接头为8P8C,8P指8个槽(Position),8C指8个镀金的电极接点(Contact);但在实际应用上只用到两对线,另外两对线则可供电话线、传真机等设备使用。EIA/TIA定义两种规格的接头,分别为EIA/TIA-568A与EIA/TIA-568B,其中EIA/TIA-568A已经淘汰,仅剩后者继续使用,它的脚位由1~8的排列顺序依缆线的包覆颜色分别为白橙、橙、白绿、蓝、白蓝、绿、白棕,与棕。以往的设计大部分均注重在插座的构造,以求符合上述的标准,例如台湾授予的公告第224547号“具杂音消除能力的通讯连接器端子列”,就是通过将插座的各个金属接脚采非接触式排列的手段加以改进;反之在插头(PLUG)方面的改良设计则较少。在传统的插头中,四对(八条)的缆线均是在同一个平面(Level)处与电极接点连接,这种构造的串音(cross-talk)与回流损耗(return loss)的值较高,难以符合Cat.6的标准。在台湾授予的公告第424353号“以电线传输高频资料的连接器”中提出了一种改良的插头;在这个设计中,电缆末端的各对双绞线均被解开呈分离状,然后由一种导线连接机构连接至各个电极接点,它的特征在于这些被分离的电线以设定的顺序,在插头内平行地被引接至一电绝缘的框架内,该框架由一平面板分隔成上下两个相距一定距离的信道,用以将四对电线分隔在不同平面的两个信道中,最后在此框架的各个信道末端设置电接触组件,将各条电线分别连接至插头前端的电极接点。上述公告第424353号的专利技术与传统的插头相比,虽然已有改进,但是仍存在有下列的一些问题双绞线的原始设计目的就是要减少杂音(Noise),串音(Cross-talk)等干扰,因为当线上的电流流动时会产生电磁场,因而干扰其它导线,若把正信号线和负信号线对绞,则两者产生的磁场互相抵消,就可以减少干扰;但是公告第424353号的设计则需要在每对双绞线的末端处先将电线解开分离,这样恰好与双绞线原始设计目的相违,故会造成串音(cross talk)与回流损耗(returnloss)值升高。虽然多对双绞线彼此平行地分列于不同平面的设计,其改进的效果仍然有限。另外,在框架各个信道末端设置的电接触组件,其构造也较为复杂。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本技术的设计人提出一种解决方案,如美国申请案号09/954054或台湾申请案号90213530,提出了使任一对双绞线在到达插头的电极接点(contacts)的位置前仍能保持对绞合关系,以便达到更可靠的高速数据传输性能。但是该案的导引信道在施工过程中,对于穿越而过的双绞线没有任何的拘束能力,故在双绞线穿过导引信道之后的线位仍然难以控制,也就是说双绞线的两根导线仍无法确定能够恰好与对应的电极接点对准,这种现象将会增加施工过程中校正的手续。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获得较佳组装性质的电子连接器插头。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高速电子连接器插头,与一高速通讯电缆连接,其中,包含有一插头外壳,符合RJ-45型插头的尺寸,为一种中空的组件,至少一端具有一开口,在该插头外壳的底部向后且向下方斜向延伸有一弹性扣片,在该插头外壳的前端具有八个金属电极,这些金属电极向下插入该插头外壳中而分别与该高速通讯电缆的数股电缆线连接;及一插入件,自该插头外壳的开口处插入该插头外壳中,包含有彼此结合的一载体与一压盖,在该插入件中具有数个导引信道,分别引导该高速通讯电缆的四对双绞线与该金属电极连接,且每一导引信道的横截面为仅供一对双绞线平行并列通过的长孔,供该每一对双绞线于与金属电极连接前,以非对绞且平行并列的状态通过,并控制该四对双绞线彼此间的靠近及远离。如上所述高速电子连接器插头,其中该导引信道系配置于该插入件同一中心点的对称的四个方位上。如上所述高速电子连接器插头,其中该导引信道系配置于上下左右四个方位。如上所述高速电子连接器插头,其中用以导引该高速通讯电缆之第3对与第1对电缆线的该导引信道,位于相对的上下方位。如上所述高速电子连接器插头,其中之一该导引信道具有至少三个可供电缆线通过的位置,而可借助配置该导引信道内电缆线的位置,来控制其中之一导线与相邻电缆线的距离。如上所述高速电子连接器插头,其中借助使该导线与相邻电缆线中的一导线接近,而可产生TT或是TR效应。如上所述高速电子连接器插头,其中相对于该导引信道的方位的另一导引信道,具有相对应的至少三个可供电缆线通过的位置。如上所述高速电子连接器插头,其中该载体在最接近该插头外壳的前端处向前延伸有数个载线槽,该数个载线槽分别位在八个该金属电极的下方,分别用以在相同高度承载不同的电缆线。如上所述高速电子连接器插头,其中该金属电极具有相同的高度。如上所述高速电子连接器插头,其中该压盖面向高速电缆的一面具有数个突出的夹线齿,可以在该压盖与该载体结合后,将高速通讯电缆紧紧地夹在该压盖与该载体之间。如上所述高速电子连接器插头,其中该导引信道是一种管状构造。如上所述高速电子连接器插头,其中该导引信道是一种沟槽状的导引沟。如上所述高速电子连接器插头,其中该载体具有一左侧壁与一右侧壁,在该左侧壁与右侧壁分别设有一连接部,用以与该压盖两侧的连接组件耦合。如上所述高速电子连接器插头,其中该压盖的顶面有一扣合件,用以与该插头外壳之上侧壁面的一扣合孔扣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插入件内含有导引信道的设计,可以让双绞线在导引信道内保持水平并列的非对绞状态,故能控制双绞线穿出导引信道的线位,除了方便施工外,还能控制不同双绞线间线位的距离,而达到TT或是TR的补偿效应,最终能使其高速的数据传输的能力符合第6类的标准。而两件式设计的插入件,可以在每一对双绞线及插入组件未被装入插头外壳之前夹紧高速通讯电缆,可以防止电缆线的末端在装配过程中因为受阻而有缩回或是移位而未能正确连接于金属电极的问题发生。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原则上,导引信道61~64除了设计为长孔状外,必需位于插入件同一中心点的四个方位,如图5所示,导引信道61、63位于左右两侧,而导引信道62、64位于上下两侧,使得穿过其中的四对双绞线31~38平行并列地穿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忠信
申请(专利权)人:超迈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