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电路板插槽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4772 阅读:1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印刷电路板插槽连接器以固定子板并使子板与母板之间产生电连接状态,其内、外导电片系由一导电片联结料带所联结,直接由本体底部一次装配进入导电片嵌入沟后利用内导电片脚与外导电片脚相对于联结料带的间距以机械动作将导电片联结料带来回折动而与导电片分离,内导电片脚比外导电片脚为长,而且在导电片接触子板处下方适当位置至与内壁接触转折处下方之间设补强凸部以增加导电片的支撑强度。(*该技术在200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涉及一种印刷电路板插槽连接器,尤其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导电片并具有子板固定器、母板固定器、或结合二者功能之两用固定器的插槽连接器。目前插槽连接器的设计已进入高密度、并有朝向轻薄短小的趋势,为了适应连接器的需要,导电片的设计跟着缩小,但是也产生了导电片支撑力不足的现象,例如在子板插入时,细小的导电片因承受不了阻力或压力而下沉,甚至有整支导电片变形的情况发生,有的导电片在子板插入处采圆弧设计或太过于平行的斜度使得子板插入时阻力过大,造成导电片下沉形或变形,因而无法达到电通的目的。此外习用内导电片脚与外导片脚系呈对称设计,由于导电片脚子板孔位是统一规格,基座部份的塑料结构必需配合内外导电片脚的对称形状、导电片活动空间、及嵌啮沟,导致料厚不平均,塑料成形凝固需时较长;肉厚不平均会造成缩水、凹凸不平而影响外观,此外对尺寸的精密度亦较难控制。除此之外,按一般插槽器的结构中用来固持连接器与母板之固持结构仅采用横向固定之设计,因此要导入母板时常常会有纵向晃动、不易导位、以及固持不够稳、定位后会有因纵向前后晃动而导致误差的情形。此外,塑料基座上一体成形的固持柱有容易断裂、以及松紧不易控制的缺点(若太紧则难以插入母板导位孔内,太松则无法达到卡持的效果);况且,该一体成形的卡持柱穿过母板导位孔的部位在焊锡时必须承受锡液的高温,因此整个塑料基座连同卡持柱的部分必需以耐热塑料制造,但是耐热塑料价格昂贵,并不符合成本效益。又,习用插槽连接器结构中子板插入插槽后,二者之间仅藉凹槽两侧的接触端子夹持子板,子板与端子接触位置的表面均镀有一层薄金,由于子板常须反覆插拔,因此接触端子的夹持力不能太高,夹持力如果太高,则子板的反覆插拔动作会把子板与接触端子表面上的薄金刮伤或磨损掉,而影响这一连接器的接触性能。一般子板的厚度不一致,连接器中的插槽设计上通常都会考虑到容纳稍厚的子板,唯插槽宽者容纳较薄的子板时,由于接触端子基于上述理由不容许太高的夹持力,子板在插入插槽之后纵向两侧产生空隙,致使子板插槽的一侧斜靠,因而会刮伤该斜靠的插槽侧面,产生塑料毛屑、两边端子受力不平均产生单边夹持力降低或接触端子变形、或影响电通状态等等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为克服上述的缺点而提出一种新颖的印刷电路板插槽连接器。根据本技术的这种新颖的印刷电路板插槽连接器,由于连接器本体与导电片的接触有位置及尺寸限制,因而将导电片顶部即将突出本体凹槽处设有第一转折,以争取子板插入处较大的斜度使子板插入时只须施加很小的力量即可插入槽内,减小子板与导电片接触点的摩擦阻力与向下的压力;又导电片接触点向下延伸在即将与本体导电片嵌入沟内壁接触之处设第二转折处使导电片垂直化,自导电片接触点以下适当位置延伸设补强凸部使导电片能承受更大的阻力及压力;为了配合母板导电片脚位孔及连接器体积,设计为内长导电片脚与外短导电片脚,本体配合内长外短导电片,使本体塑料的厚度更平均,本体射出成形时能快速凝固,提高生产速度并减少缩水的凹凸痕迹,使外观平整美观。内、外导电片在组装之前与一导电片联结料带连结为一体,从连接器本体底部直接将联结有导电片的料带一次装配入导电片嵌入沟后,利用内导电片脚与外导电片脚相对于联结料带的间距以机械动作将导电片联结料来回折动而与导电片分离。除了导片电的改良之外,在本体内部适当位置则视需要自本体底部插设至少一只子板固定器、或至少一只母板固定器、或至少一只两用固定器、或其组合。子板固定器为一夹紧夹可将插入的子板夹紧以补导电片可能不足的夹持力,并防止子板产生纵向晃动、保持良好的电通状态。母板固定器则具足部与折曲支部,可将连接器稳固地固定在母板上。至于两用固定器则是结合子板固定器与母板固定器的特征使其兼具固定子板与母板的功能。为进一步了解本技术之
技术实现思路
及其目的功效,请参阅以下有关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及其附图,有关该实施例的附图为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施例新型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A与图2B分别为本技术导电片联结料带的正、侧视图;图3A与图3B为本技术导电片在本体内部的情形;图4A与图4B分别为本技术子板固定器的正、侧视图;图5A、图5B、及图5C分别为本技术母板固定器的正、侧视图、及立体图;图6A与图6B分别为本技术两用固定器的正、侧视图;图7显示子板固定器装设于本体内的情形;图8为母板固定器装设于本体内的情形;图9为两用固定器装设于本体内的情形;图10乃上述三种固定器安装于本体内的侧面示意图。图号说明X 子板 15子板固定器的第一突部Y 母板 16子板固定器的第二突部1 插槽连接器壳体 17母板固定器2 凹槽 18母板固定器的基部21嵌入沟 19母板固定器的足部3 导电片 20母板固定器的折曲支部31长导电片脚 21母板固定器的第一突部32短导电片脚 22母板固定器的第二突部4 导电片连结料带 23母板固定器足部的导位斜弧5 连接器凹槽靠面内壁 24母板固定器足部的副足6 导电片的子板接触点 25两用固定器7 导电片补强凸部 26两用固定器的基部8 突起 27两用固定器的曲臂9 子板固定器 28两用固定器的足部10子板固定器的基部 29两用固定器的折曲支部11子板固定器的曲臂 30两用固定器的弹性扣件12曲臂斜边 31两用固定器的第一突部13子板固定器的弹性扣件 32两用固定器的第二突部14子板固定器的卡制请参阅图1本技术(印刷电路板插槽连接器)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包括一长方壳体1,其内部纵向设置有两道开口向上、用以容置子板的凹槽2,凹槽纵向两侧分别设一排凹沟,各凹沟内部插设有一导电片并自壳体1的底部穿出,使子板插入凹槽后能藉这些导电片透过焊锡而与母板上的印刷线路产生电通状态。图2A与图2B所示为一系列导电片3自连接器底部插入前的状态,由该图2A可知,数个交互设置长导电片脚31与短导电片脚32之导电片3透过连结料带4结合为一体以便于将整排导电片自壳体底部嵌入沟21(见图3A)一次装配入壳体中。然后沿壳体纵方向以机械动作将导电片连结料带4来回折动而与各导电片分离。配合图3A与图3B可得知导电片3的整体形状与安置于壳体内部的空间状态,两导电片顶端分别由壳体凹槽靠面处之内壁5抵住,而在该顶部壁面下方以及与嵌入沟内壁接触处分别呈转折状,如图中所示第一转折处M与第二转折处N,并自导电片子板接触点6以下适当位置延伸设补强凸部7至第二转折处以下,使导电片能够承受更大的阻力及压力。导电片第二转折处N以及未设补强凸部之适当处设有数个突起8供固定之用。图4A与图4B系本技术用来固定子板以补助导电片夹持力的固定器9的正、侧视图,其系呈左右对称,包括基部10及与基部一体成形而自基部两边向上延伸的两曲臂11,此二曲臂11自基部10平行向上延伸,并在适当处折曲相向至一定距离后复渐趋分离,而分别在二曲臂的两尾端形成斜边12以供子板导位之用。各曲臂的平行部分设有一倾斜向下的弹性扣件13;自基部中间亦设一折曲的卡制14;卡制14临近两侧各有一第一突部15。该二弹性扣件13、卡制14、以及二只第一突部15均突出于子板固定器的整体平面。基部两端边各具一第二突部16,其突出的方向与固定器平面齐平。图7为图1沿直线a取得子板固定器9装设于壳体内部之情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印刷电路板插槽连接器,包括一长方壳体,其纵方向内部至少设置一道开口向上、用以容置子板的凹槽,而于凹槽纵向两侧分别各设一排凹沟,各排凹沟内交互设置具有长导电片脚与短导电片脚之导电片,这些导电片之导电片脚系自壳体底部对应设置的嵌入沟穿出,使子板插入凹槽后能藉这些导电片而与母板上的印刷线路产生电通状态,其特征在于各导电片具有:一顶部,藉壳体凹槽靠面内壁抵住,并在该靠面内壁下方设第一转折处;一自顶部第一转折处倾斜向下延伸之角状折曲,以供子板接触之用;一延伸部分,系自角状折曲倾斜向下延伸至嵌入沟中而与壳体内壁接触至壳体底部,在其进入嵌入沟与壳体内壁接触之处设第二转折处;以及一长或短导电片脚,系延伸自该延伸部分并由嵌入沟底部穿出;其中自导电片角状折曲以下适当处至延伸部分第二转折处以下的适当位置之间设补强凸部,以提高导电片的强度,并在延伸部分末端未设补强凸部的适当位置设数只穿起使导电片与嵌入沟内壁间呈迫紧状态以供固定之用。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添庆
申请(专利权)人:承丰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