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半小水线面双体船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36551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7 12:2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船舶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半小水线面双体船型,包括连接桥连接的两个片体,所述片体包括相对设置的潜体和船台,所述潜体与所述船台之间通过立柱连接,所述片体沿其长度方向依次设有方尾部、方尾过渡半小水线面部和小水线面部,且方尾部的长度为L1,方尾过渡半小水线面部的长度为L2、小水线面部的长度为L3,L1:L2:L3=1:1.4:1.2~1:1.8:1.6。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将双体船的片体沿其长度方向依次设置成方尾部、方尾过渡半小水线面中部和小水线面首部,从而实现了在常规高速船型的基础上融入了适航性优良的小水线面船型技术,降低了双体船运动响应幅度,提高了船型的适航性与舒适性。同时方尾部设计可增加了尾封板浸湿面积,提高了阻力性能。了阻力性能。了阻力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半小水线面双体船型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船舶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半小水线面双体船型。

技术介绍

[0002]现有中小型高速船多采用圆舭或折角线型船型技术,该船型技术具有良好的快速性能,可满足最小推进动力及油耗的要求,但船型的耐波性较差,尤其双体船型,由于横摇和纵摇周期接近,船舶易发生谐摇,乘员在高海况下晕船率较高,不仅严重影响了乘员舒适性,也影响了船舶登乘作业效率。
[0003]另一方面,小水线面船型由于较小的水线面面积和较大的水下潜体,使得该船型抵抗高海况下船舶运动相应能力较强,具有良好的耐波性,但带来的是航行阻力增加和机舱舱室等布置空间狭小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半小水线面双体船型,同时克服常规高速船耐波性能不足以及小水线面船型阻力性能差和船体舱室布置困难的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半小水线面双体船型,包括连接桥连接的两个片体,所述片体包括相对设置的潜体和船台,所述潜体与所述船台之间通过立柱连接,所述片体沿其长度方向依次设有方尾部、方尾过渡半小水线面中部和小水线面首部。
[0007]优选地,所述潜体的底部为斜平面,侧壁为外凸弧面,所述潜体的长度为a,所述潜体的宽度为b,a:b=6~15。
[0008]优选地,两个所述片体的所述潜体的中线之间的长度为s,所述潜体的宽度为b,s:b=1.5~4.5。
[0009]优选地,所述片体的型深为H,所述立柱的高度为h,h=(0.2~0.5)H。
[0010]优选地,所述立柱由船舶尾部向首部宽度不断收缩,形成半小水线面立柱,所述立柱宽度尾部最宽处P1与首部宽度P2的收缩比值为1.5~7
[0011]优选地,所述方尾部的长度为L1,所述方尾过渡半小水线面中部的长度为L2、所述小水线面首部的长度为L3,L1:L2:L3=1:1.4:1.2~1:1.8:1.6。
[0012]优选地,所述片体的长度为L,所述方尾部的长度L1=(0.22~0.28)L。
[0013]优选地,所述片体的长度为L,所述方尾过渡半小水线面中部的长度L2=(0.42~0.48)L。
[0014]优选地,所述方尾过渡半小水线面中部的收缩比例为0.1~0.12。
[0015]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半小水线面双体船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是:通过将双体船的片体沿其长度方向依次设置成方尾部、方尾过渡半小水线面中部和小水线面首部,从而实现了在常规高速船型的基础上融入了适航性优良的小水线面船型技术,在不影响船型阻力性能的前提下,通过减少船舶水线面面积和增大水下潜体形式,降低了双体船
运动响应幅度,提高船型的适航性与舒适性。同时,将尾部设置成方尾形式,即可保证尾部推进和操纵设备舱室的布置空间,同时可增加了尾封板浸湿面积,提高了阻力性能。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效果好,易于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半小水线面双体船型的主视图。
[0017]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半小水线面双体船型的右视图。
[0018]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的纵向运动相应曲线。
[0019]其中,1

潜体,2

船台,3

立柱,4

方尾部,5

方尾过渡半小水线面中部,6

小水线面首部,100

连接桥,200

片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请参阅附图1

2,本实施例的一种半小水线面双体船型,包括连接桥100连接的两个片体200,所述片体200包括相对设置的潜体1和船台2,所述潜体1与所述船台2之间通过立柱3连接,所述片体200沿其长度方向依次设有方尾部4、方尾过渡半小水线面中部5和小水线面首部6,且方尾部4的长度为L1,方尾过渡半小水线面中部5的长度为L2、小水线面首部6的长度为L3,L1:L2:L3=1:1.4:1.2~1:1.8:1.6,例如L1:L2:L3=5:8:7。当然,专利技术中尾部也可采用常规圆舭高速船型,再过渡成小水线面船型。当采用方尾部时,所述方尾过渡半小水线面中部的收缩比例为0.1~0.12,如0.11等。
[0022]基于上述技术特征的半小水线面双体船型,通过将双体船的片体200沿其长度方向依次设置成方尾部4、方尾过渡半小水线面中部5和小水线面首部6,从而实现了在常规高速船型的基础上融入了适航性优良的小水线面船型技术,在不影响船型阻力性能的前提下,通过减少船舶水线面面积和增大水面潜体形式,降低了双体船运动响应幅度,提高船型的适航性与舒适性。同时,将尾部设置成方尾形式,即可保证尾部推进和操纵设备舱室的布置空间,同时可增加了尾封板浸湿面积,提高了阻力性能。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效果好,易于推广使用。
[0023]本实施例中,所述潜体1的底部为斜平面,侧壁为外凸弧面,若所述潜体1的长度为a,所述潜体1的宽度为b,则a:b=6~15,如a:b=7、8、9等。两个所述片体200的所述潜体1的中线之间的长度为s,所述潜体1的宽度为b,s:b=1.5~4.5,如s:b=2、3、4等。
[0024]本实施例中,所述片体200的型深为H,所述立柱3的高度为h,h=(0.2~0.5)H,如h=0.28H、0.3H。保证船舶在高速航行时船舶的升沉不会对阻力产生过大的影响。
[0025]本实施例中,所述立柱3由船舶尾部向首部宽度不断收缩,形成半小水线面立柱,所述立柱3宽度尾部最宽处P1与首部宽度P2的收缩比值为1.5~7,如2、3、4等。
[0026]本实施例中,所述片体200的长度为L,所述方尾部4的长度L1=(0.22~0.28)L,如0.23L、0.25L等;所述方尾过渡半小水线面中部5的长度L2=(0.42~0.48)L,如0.43L、0.45L等。当所述L1及L2的长度确定后即自动确定了L3的大小。
[0027]本专利技术可有效解决中小型高速船单体或双体船型设计中存在适航性不足的问题,改善高速航行以及低速作业时中小型高速船的运动响应,保证性能的同时提高船舶舒适性。下面也一个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效果进行说明。
[0028]片体的总长度34m,型宽10.4m,型深3.4m,片体宽3.2m,设计吃水1.6m,排水量~180t,立柱高约1m,长度L与潜体宽度W约为10,潜体中心之间的距离s与潜体宽度b的比值为2.25,支柱宽度尾部最宽处P1与首部宽度P2的收缩比值约4.6。实例方案,通过模型试验对比(请参阅附图3),在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半小水线面双体船型,包括连接桥连接的两个片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片体包括相对设置的潜体和船台,所述潜体与所述船台之间通过立柱连接,所述片体沿其长度方向依次设有方尾部、方尾过渡半小水线面中部和小水线面首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小水线面双体船型,其特征在于:所述潜体的底部为斜平面,侧壁为外凸弧面,所述潜体的长度为a,所述潜体的宽度为b,a:b=6~15。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小水线面双体船型,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片体的所述潜体的中线之间的长度为s,所述潜体的宽度为b,s:b=1.5~4.5。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小水线面双体船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片体的型深为H,所述立柱的高度为h,h=(0.2~0.5)H。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小水线面双体船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由船舶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明敏刘广聂方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海荣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