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座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3200 阅读:1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插座连接器,包括座体及插设于座体内的两个导电端子,座体具有前壁及后壁,座体前壁向后开设插接孔,后壁对应两个导电端子开设两插槽,导电端子自后壁的插槽插入并嵌置于座体中,两个导电端子分别对应包括抵接部、导接部及连接抵接部与导接部的固持部,固持部成弧形弯曲形成弯折部,插槽包括与弯折部相适配的配合槽,弯折部嵌插于配合槽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插座连接器的导电端子弯折部的设计,能够实现插座连接器的导电端子插接后稳定的电性连接。(*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便于导电端子稳定组装定位的插座连接器
技术介绍
插座连接器广泛应用于笔记本电脑、手机及数码相机等电子设备中。公元2002年12月4日公告的中国专利申请第01279470.8号公开了一种插座连接器,如图6所示,该插座连接器100包括一座体110、组装于座体110内的第一导电端子120及第二导电端子130。座体110具有一后壁111,后壁111上开设第一插槽112、第二插槽113。座体110前壁开设一插接孔(图未示)以收容与之插接的插头(图未示)于其中。第一及第二插槽112、113向前延伸并与插接孔连通。第一导电端子120前端具有弹性的第一抵接部121,末端向左侧垂直弯折成第一固持部122。第二导电端子130前端具有柱形的第二抵接部131,末端向下竖直弯折形成第二固持部132。第一抵接部121穿过第一插槽112并位于插接孔内,第二抵接部131穿过第二插槽113并嵌插于插接孔侧壁上。当与该插座连接器插接的插头插接于插接孔时,插头分别与第一抵接片121及第二抵接部131电性连接。上述现有技术的插座连接器100的第一、第二导电端子120、130仅通过第一、第二固持部122、132与座体110插接,使得第一导电端子120及第二导电端子130与座体110的插接接触面积小,不易稳定组装定位,且插接时受外力作用易导致第一导电端子120、第二导电端子130偏移,由此而使得插座连接器100的第一、第二导电端子120、130插接后电性连接的稳定性低,从而影响电讯号的稳定传输。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插座连接器,能够实现插座连接器的导电端子插接后稳定的电性连接。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插座连接器包括座体,座体具有前壁及后壁,座体前壁向后开设插接孔,后壁开设第一及第二插槽,第一插槽向前延伸位于插接孔一侧内壁并与插接孔连通,第二插槽向前延伸并与插接孔连通;第一导电端子,包括第一抵接部、第一导接部及连接第一抵接部与第一导接部的第一固持部,所述第一导电端子插入第一插槽,第一固持部嵌固于座体后壁的第一插槽内,第一抵接部向前插入并位于插接孔内;及第二导电端子,包括第二抵接部、第二导接部及连接第二抵接部与第二导接部的第二固持部,第二导电端子插入第二插槽,第二固持部嵌固于座体后壁的第二插槽内,第二抵接部向前插入并位于插接孔内。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的第一固持部成弧形弯曲形成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的第二固持部成弧形弯曲形成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插槽包括第一配合槽,所述第一弯折部嵌插于该第一配合槽内,所述第二插槽包括第二配合槽,所述第二弯折部嵌插于该第二配合槽内。如上所述,本技术插座连接器通过导电端子弯折部的设计,使得导电端子嵌固于座体时的接触面积增加,增大导电端子与座体间的摩擦阻力,与对接的插头连接器插接时,能承受侧向外力的作用而不会导致导电端子歪斜,实现插座连接器上的导电端子稳定组装定位,保证导电端子插接后稳定的电性连接,从而传输稳定的电讯号。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插座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插座连接器的另一立体图。图3为本技术插座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4为本技术插座连接器的剖面图。图5与本技术插座连接器插接的插头连接器立体图。图6为现有技术的一种插座连接器的立体图。图中各元件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00.插座连接器,110.座体,111.后壁,112.第一插槽,113.第二插槽,120.第一导电端子,130.第二导电端子,121.第一抵接部,131.第二抵接部,122.第一固持部,132.第二固持部。 1.插座连接器,10.座体,11.前壁,12.后壁,13.下壁,14.上壁,15.第一嵌固槽,16.第二嵌固槽,17.插接孔,18.第一插槽,181.第一连通槽,182第一配合槽,19.第二插槽,191第二连通槽,192.第二配合槽,20.第一导电端子,21.第一抵接部,211第一接触片,213.第一接触端,22.第一导接部,221.第一导电部,23.第一固持部,231.第一弯折部,30.第二导电端子,31.第二抵接部,32.第二导接部,321.第二导电部,33.第二固持部,331.第二弯折部,4.插头连接器,41.外壁,42.插孔。具体实施方式为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请参阅图1及图2,本技术插座连接器1包括座体10、插设于座体10的第一导电端子20及第二导电端子30。请配合参阅图3,座体10为一大致矩形体,具有前壁11、后壁12、上壁14及下壁13。座体10的前壁11大致中部向后开设圆形的插接孔17,后壁12开设第一插槽18及第二插槽19。第一插槽18包括矩形的第一连通槽181及自第一连通槽181下端向右侧弯折呈倒U形的第一配合槽182,第一插槽18的第一连通槽181向前延伸位于插接孔17一侧内壁并与插接孔17连通。第二插槽19包括圆形的第二连通槽191及自第二连通槽191下端向左弯折呈倒U形的第二配合槽192,第二连通槽191向前延伸并与插接孔17连通。下壁13开设矩形的第一嵌固槽15及矩形的第二嵌固槽16,第一嵌固槽15后端与位于后壁12的第一插槽18连通,第二嵌固槽16与第一嵌固槽15平行,且第二嵌固槽16的后端与第二插槽19连通。本技术插座连接器1的第一导电端子20包括上端的第一抵接部21、下端的第一导接部22及连接第一抵接部21与第一导接部22的第一固持部23。第一固持部23上端为竖直片状并向前弯折形成第一抵接部21,第一抵接部21水平延伸并向后弯折形成第一接触片211,第一接触片211向左侧呈弧形弯曲并凸伸形成第一接触端213,第一接触端213的末端悬置,位于第一抵接部21与第一导接部22之间。第一导电端子20下端向右侧呈弧形弯曲并凸出形成第一弯折部231。第一弯折部231呈倒U形,下端向左水平延伸成平板并向下倾斜延伸形成第一导接部22,第一导接部22前端向下呈拱形凸伸出第一导电部221。第二导电端子30包括上端的第二抵接部31、下端的第二导接部32及连接第二抵接部31与第二导接部32的第二固持部33。第二导电端子30的第二固持部33的上端为竖直板状并向前水平延伸形成圆柱状的第二抵接部31,第二固持部33的下端向左侧成弧形弯曲并形成第二弯折部331。第二弯折部331呈倒U形,下端延伸成水平板,该水平板向下倾斜延伸形成第二导接部32,第二导接部32前端向下呈拱形凸伸形成第二导电部321。请参阅图2及图3,本技术插座连接器1组装时,第一导电端子20向前插入座体10的后壁12的第一插槽18,第一抵接部21及第一接触片211经由第一连通槽181向前插入,第一弯折部231嵌插于第一配合槽182,第一导接部22插入第一嵌固槽15内,且第一导电部221向下翘起并凸伸出第一嵌固槽15以与外部电路板达成弹性的电性抵接,第一固持部23嵌固于座体10后壁12的第一插槽18内,第一导电端子20插设稳固后,第一抵接部21位于插接孔17侧壁内部,第一接触端213凸出并位于插接孔17内。第二导电端子30插入第二插槽19,第二抵接部3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插座连接器,包括:    座体,座体具有前壁及后壁,座体前壁向后开设插接孔,后壁开设第一及第二插槽,第一插槽向前延伸位于插接孔一侧内壁并与插接孔连通,第二插槽向前延伸并与插接孔连通;    第一导电端子,包括第一抵接部、第一导接部及连接第一抵接部与第一导接部的第一固持部,所述第一导电端子插入第一插槽,第一固持部嵌固于座体后壁的第一插槽内,第一抵接部向前插入并位于插接孔内;及    第二导电端子,包括第二抵接部、第二导接部及连接第二抵接部与第二导接部的第二固持部,第二导电端子插入第二插槽,第二固持部嵌固于座体后壁的第二插槽内,第二抵接部向前插入并位于插接孔内;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的第一固持部成弧形弯曲形成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的第二固持部成弧形弯曲形成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插槽包括第一配合槽,所述第一弯折部嵌插于该第一配合槽内,所述第二插槽包括第二配合槽,所述第二弯折部嵌插于该第二配合槽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忠佑李云谦
申请(专利权)人:富港电子东莞有限公司正崴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