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转支承及装船机溜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05009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7 11:5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回转支承及装船机溜筒,在外圈与内圈之间设置滚珠,使得外圈能相对内圈转动,以使安装在外圈上的溜筒进行回转。由于外圈的表面上设有润滑孔,且该润滑孔与容置槽连通,因此,当滚珠需润滑时,作业人员只需将润滑油注入至润滑孔中,使之流入容置槽内,即可实现对滚珠的润滑,如此,大大方便润滑作业,从而保证装船机溜筒正常作业。同时,将润滑孔开设于外圈暴露在外的表面上,使得注油位置暴露在回转支承外,此时作业人员无需搭配吊笼进入溜筒内,这样有效降低润滑作业风险性,提高作业过程中的安全性。另外,也极大提高润滑效率,大幅度节省润滑时间。大幅度节省润滑时间。大幅度节省润滑时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回转支承及装船机溜筒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装船机
,特别是涉及回转支承及装船机溜筒。

技术介绍

[0002]装船机是用于散料码头装船时使用的大型散料机械,其一般由臂架皮带机,过渡皮带机、伸缩溜筒、尾车、走行装置、门架、塔架、俯仰装置等组成。为实现溜筒的回转,通常在溜筒上安装回转支承,利用回转支承使得抛料勺四周散料。
[0003]现有的装船机溜筒回转支承在润滑时,由于溜筒回转支承位置较高,同时里面空间狭窄,润滑时需要人工进入溜筒里面进行润滑,同时需搭配吊笼进行,润滑困难同时危险性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回转支承及装船机溜筒,方便润滑,保证装船机溜筒正常作业;同时提高作业的安全性。
[0005]一种回转支承,所述回转支承包括:内圈;外圈,所述外圈套设于所述内圈外,所述外圈与所述内圈之间具有沿着所述内圈的周向延伸的容置槽,所述外圈相对于所述内圈暴露在外的表面上设有润滑孔,所述润滑孔与所述容置槽连通;滚珠,所述滚珠位于所述容置槽内。
[0006]上述的回转支承,在外圈与内圈之间设置滚珠,使得外圈能相对内圈转动,以使安装在外圈上的溜筒进行回转。由于外圈的表面上设有润滑孔,且该润滑孔与容置槽连通,因此,当滚珠需润滑时,作业人员只需将润滑油注入至润滑孔中,使之流入容置槽内,即可实现对滚珠的润滑,如此,大大方便润滑作业,从而保证装船机溜筒正常作业。同时,将润滑孔开设于外圈暴露在外的表面上,使得注油位置暴露在回转支承外,此时作业人员无需搭配吊笼进入溜筒内,这样有效降低润滑作业风险性,提高作业过程中的安全性。
[000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润滑孔包括第一孔段与第二孔段,所述第一孔段设于所述外圈的表面并沿着所述外圈的轴向延伸,所述第二孔段设于所述容置槽的槽壁并沿着所述外圈的径向延伸,所述第一孔段与所述第二孔段连通。
[000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圈沿着自身轴向方向设有相对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均沿着所述内圈的周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表面和/或所述第二表面设有所述润滑孔。
[000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回转支承还包括第一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设于所述内圈并沿着所述内圈的周向延伸,所述第一密封件背向所述内圈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表面上。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回转支承还包括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二密封件设于所述内圈并沿着所述内圈的周向延伸,所述第二密封件背向所述内圈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表面上。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回转支承还包括第一凸部,所述第一凸部设于所述第一表面上,并沿着所述内圈的周向延伸设置。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回转支承还包括防护件,所述防护件设于所述内圈并沿着所述内圈的周向延伸设置,且所述防护件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凸部背向所述内圈的一侧。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护件包括连接部及设于所述连接部的第二凸部,所述连接部周向设于所述内圈,并位于所述第一凸部的上方,所述第二凸部位于所述第一凸部背向所述内圈的一侧,且沿着朝所述外圈的方向延伸。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回转支承还包括油嘴,所述油嘴嵌设于所述润滑孔的一端。
[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回转支承还包括单向阀,所述单向阀设于所述润滑孔内,以单向允许润滑油由所述润滑孔中流入所述容置槽内。
[00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润滑孔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润滑孔沿着所述内圈的周向间隔排列。
[0017]一种装船机溜筒,所述装船机溜筒包括以上任一项所述的回转支承。
[0018]上述的装船机溜筒,采用以上的回转支承,在外圈与内圈之间设置滚珠,使得外圈能相对内圈转动,以使安装在外圈上的溜筒进行回转。由于外圈的表面上设有润滑孔,且该润滑孔与容置槽连通,因此,当滚珠需润滑时,作业人员只需将润滑油注入至润滑孔中,使之流入容置槽内,即可实现对滚珠的润滑,如此,大大方便润滑作业,从而保证装船机溜筒正常作业。同时,将润滑孔开设于外圈暴露在外的表面上,使得注油位置暴露在回转支承外,此时作业人员无需搭配吊笼进入溜筒内,这样有效降低润滑作业风险性,提高作业过程中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19]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
[00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1]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回转支承结构剖视图一;
[0022]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润滑孔与滚珠之间配合结构示意图;
[0023]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回转支承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4]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回转支承结构剖视图二。
[0025]100、回转支承;110、内圈;111、防护件;1111、连接部;1112、第二凸部;112、第二安装孔;120、外圈;121、第一表面;122、第二表面;123、润滑孔;1231、第一孔段;1232、第二孔段;124、驱动齿;125、第一凸部;126、第一安装孔;127、油嘴;130、容置槽;140、滚珠;150、第一密封件;160、第二密封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是本专利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专利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专利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27]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与图3,一种回转支承100,回转支承100包括:内圈110、外圈120及滚珠140。外圈120套设于内圈110外,外圈120与内圈110之间具有沿着内圈110的周向延伸的容置槽130,外圈120相对于内圈110暴露在外的表面上设有润滑孔123。润滑孔123与容置槽130连通。滚珠140位于容置槽130内。
[0028]上述的回转支承100,在外圈120与内圈110之间设置滚珠140,使得外圈120能相对内圈110转动,以使安装在外圈120上的溜筒进行回转。由于外圈120的表面上设有润滑孔123,且该润滑孔123与容置槽130连通,因此,当滚珠140需润滑时,作业人员只需将润滑油注入至润滑孔123中,使之流入容置槽130内,即可实现对滚珠140的润滑,如此,大大方便润滑作业,从而保证装船机溜筒正常作业。同时,将润滑孔123开设于外圈120暴露在外的表面上,使得注油位置暴露在回转支承100外,此时作业人员无需搭配吊笼进入溜筒内,这样有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回转支承,其特征在于,所述回转支承包括:内圈;外圈,所述外圈套设于所述内圈外,所述外圈与所述内圈之间具有沿着所述内圈的周向延伸的容置槽,所述外圈相对于所述内圈暴露在外的表面上设有润滑孔,所述润滑孔与所述容置槽连通;滚珠,所述滚珠位于所述容置槽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转支承,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孔包括第一孔段与第二孔段,所述第一孔段设于所述外圈的表面并沿着所述外圈的轴向延伸,所述第二孔段设于所述容置槽的槽壁并沿着所述外圈的径向延伸,所述第一孔段与所述第二孔段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转支承,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圈沿着自身轴向方向设有相对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均沿着所述内圈的周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表面和/或所述第二表面设有所述润滑孔。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回转支承,其特征在于,所述回转支承还包括第一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设于所述内圈并沿着所述内圈的周向延伸,所述第一密封件背向所述内圈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表面上;和/或,所述回转支承还包括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二密封件设于所述内圈并沿着所述内圈的周向延伸,所述第二密封件背向所述内圈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表面上。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回转支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涂建平黄焕晟陈振森张传瑶
申请(专利权)人:国能珠海港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