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引导架的升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891408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7 11: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升降装置,包括底座、机头框架、引导架、支撑杆组件和升降驱动机构,所述机头框架安装于所述底座前端,所述支撑杆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一端铰接于所述引导架,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机头框架,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的长度相等且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支撑杆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前部,所述升降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支撑杆或所述第二支撑杆转动,以带动所述引导架升降,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水带引导架伸出影响驾驶人员视线的技术问题。问题。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引导架的升降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消防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引导架的升降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对于建筑火情或者森林火灾等情况下,火灾规模大,灭火难度高,灭火时间也长,进而导致经济损失达巨大;在上述情况下,普通消防车由于装载水容量有限,无法进行长时间、高强度的灭火作业,尤其是对于油气田、仓库等发生的火灾,几乎无能为力。因此,若要对大型火灾进行有效控制,还需采用多台消防车及大流量水炮进行持续灭火作业。因此,采用通过水源、利用大直径供水管路直接进行远程持续供水作业显得尤其必要。
[0003]远程供水必须通过大直径水带快速敷设于水源与火灾现场之间,水带敷设车的作用是将水带快速敷设,使用过后再将水带收纳于车厢内存放。由于水带敷设距离长、且水带较重,通常需要由机械来进行回收,免除人员的高强度劳动。
[0004]现有技术中,水带引导架一般设置在水带敷设车的前端位置,为了保证水带收纳时,不与车头接触,因而引导架一般伸出到车头前方,但是在不使用时,水带引导架会影响驾驶人员的视线,影响安全驾驶。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引导架的升降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水带引导架伸出影响驾驶人员视线的技术问题。
[0006]本技术提供一种升降装置,包括底座、机头框架、引导架、支撑杆组件和升降驱动机构,所述机头框架安装于所述底座前端,所述支撑杆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一端铰接于所述引导架,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机头框架,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的长度相等且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支撑杆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前部,所述升降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支撑杆或所述第二支撑杆转动,以带动所述引导架升降。
[0007]优选的,所述升降驱动机构包括升降驱动件和连杆组件,所述连杆组件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连杆的两端之间,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机头框架,所述第二连杆的前端与所述铰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杆或所述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二连杆的后端与所述升降驱动件连接,所述升降驱动件用于推拉所述第二连杆以驱动所述第一支撑杆或所述第二支撑杆转动。
[0008]优选的,所述升降驱动件为液压缸,所述液压缸的缸体可转动的安装于所述机头框架,所述液压缸的活塞轴与所述第二连杆的后端铰接。
[0009]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杆与所述机头框架铰接于第一支撑点,所述第二支撑杆与所述机头框架铰接于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点和所述第二支撑点之间的连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不大于5
°

[0010]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点和所述第二支撑点之间的连线与水平面平行。
[0011]优选的,所述第二连杆的前端铰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两端之间。
[0012]优选的,所述机头框架的侧面固定连接有限位梁,且所述限位梁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杆与所述固定件连接处的前端,当所述第一支撑杆与所述限位梁抵接时,所述引导架位于所述机头框架的前端。
[0013]本技术提供的升降装置,通过支撑杆组件和升降驱动机构将底座和引导架连接起来,通过升降驱动机构驱动第一支撑杆或所述第二支撑杆转动,进而实现了引导架的升降,由于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的长度相等且平行设置,因而引导架和机头框架之间形成了一个平行四连杆结构的组成部分,保证了引导架的平稳升降,当引导架在升起时,整体会向上侧移动,使引导架尽量远离其初始位置,保证了驾驶人员的视野开阔。
[0014]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升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17]图中,1、底座;2、机头框架;3、引导架;4、支撑杆组件;5、升降驱动机构;11、限位梁;41、第一支撑杆;42、第二支撑杆;51、连杆组件;52、升降驱动件;53、第一连杆;54、第二连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附图来具体描述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其中,附图构成本申请一部分,并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阐释本技术的原理,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
[0019]如图1所示一种升降装置,包括底座1、机头框架2、引导架3、支撑杆组件4和升降驱动机构5。
[0020]结合图2所示,所述机头框架2安装于所述底座1前端,所述支撑杆组件4包括第一支撑杆41和第二支撑杆42,所述第一支撑杆41和所述第二支撑杆42的一端铰接于所述引导架3,所述第一支撑杆41和所述第二支撑杆42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机头框架2,所述第一支撑杆41和所述第二支撑杆42的长度相等且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支撑杆41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杆42的前部,所述升降驱动机构5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支撑杆41或所述第二支撑杆42转动,以带动所述引导架3升降。
[0021]具体的,所述升降驱动机构5包括升降驱动件52和连杆组件51,所述连杆组件51包括第一连杆53和第二连杆54,所述第一连杆53的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连杆54的两端之间,所述第一连杆53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机头框架2,所述第二连杆54的前端与所述铰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杆41或所述第二支撑杆42,所述第二连杆54的后端与所述升降驱动件52连接,所述升降驱动件52用于推拉所述第二连杆54以驱动所述第一支撑杆41或所述第二支撑杆42转动。
[0022]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升降驱动件52为液压缸,所述液压缸的缸体可转动的安装于所述机头框架2,所述液压缸的活塞轴与所述第二连杆54的后端铰接。
[0023]所述第一支撑杆41与所述机头框架2铰接于第一支撑点,所述第二支撑杆42与所述机头框架2铰接于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点和所述第二支撑点之间的连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不大于5
°
,可以尽量保证引导架3的水平升降。
[0024]更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点和所述第二支撑点之间的连线与水平面平行。
[0025]所述第二连杆54的前端铰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杆42的两端之间。
[0026]所述机头框架2的侧面固定连接有限位梁11,且所述限位梁11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杆41与所述固定件连接处的前端,当所述第一支撑杆41与所述限位梁11抵接时,所述引导架3位于所述机头框架2的前端,限位梁11可以有效的保证支撑杆组件4的旋转角度。
[0027]本技术提供的升降装置,通过支撑杆组件4和升降驱动机构5将底座1和引导架3连接起来,通过升降驱动机构5驱动第一支撑杆41或所述第二支撑杆42转动,进而实现了引导架3的升降,由于所述第一支撑杆41和所述第二支撑杆42的长度相等且平行设置,因而引导架3和机头框架2之间形成了一个平行四连杆结构的组成部分,保证了引导架3的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引导架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机头框架、引导架、支撑杆组件和升降驱动机构,所述机头框架安装于所述底座前端,所述支撑杆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一端铰接于所述引导架,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机头框架,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的长度相等且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支撑杆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前部,所述升降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支撑杆或所述第二支撑杆转动,以带动所述引导架升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导架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驱动机构包括升降驱动件和连杆组件,所述连杆组件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连杆的两端之间,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机头框架,所述第二连杆的前端与所述铰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杆或所述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二连杆的后端与所述升降驱动件连接,所述升降驱动件用于推拉所述第二连杆以驱动所述第一支撑杆或所述第二支撑杆转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俊韩雨晨李存靖朱华平武子洵王锋于北辰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三六一一特种装备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