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层包裹微流控芯片与细胞颗粒生成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885416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2 12:2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层包裹微流控芯片,所述芯片包括样液注入口、水相鞘液注入口、第一层包裹油相物质注入口、第二层包裹水相物质注入口、第三层包裹油相物质注入口、第四层包裹水相物质注入口、去油通道、表面活性剂注入口、干细胞颗粒收集腔。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实现了高通量,集成化的同时,利用微流控芯片通过控制分散相通入的速度,制备出均一性良好的多层包裹微流控液滴,分开的单一流道无需担心水油融合而加入催化剂,不需要装置组装,且在液滴形成出加入温控装置,使生成的液滴快速凝胶化,使效率变得更高。解决了液滴形成速度以及通量等问题。及通量等问题。及通量等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层包裹微流控芯片与细胞颗粒生成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微流控技术与生物医学的交叉
,具体涉及一种多层包裹微流控芯片与细胞颗粒生成器。
技术背景
[0002]液滴微流体技术(Droplet Microfluidics)是近十年来在微流控平台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操纵微小体积液体的技术,是关于软物质、生物化学以及微系统工程的交叉领域的研究。其应用范围涉及快速分析系统、先进材料的合成、蛋白质的结晶以及生物细胞的鉴定等方面。基于液滴的微流控系统已经被证明能够很好地与化学生物试剂相结合,能够执行各种数字微流体中的编程方法和配置。该技术具有时间尺度上的极大优势,能够实现液滴反应器中的快速混合,以减少反应时间,再加上能够精确生成液滴以及对其进行大量的重复操作,使得基于液滴的微流体系统成为生化研究和应用中有效的高通量平台。除了被用作微纳米尺度的反应器,基于液滴的微流体系统还被用于直接合成粒子,封装生物实体以用于生物医学和生物
因此基于液滴的微流控系统对于当今生物工程和材料工程具有重大的意义。
[0003]目前现有的微流控液滴生成技术有很多种,但对多层液滴包裹的生成办法少之又少,现在常见的有技术有:第一种利用液滴的粘性与激光的能量击穿液体阈值,让多种不同不相容液滴附着在圆形的玻璃基片上,再通过激光能量透过玻璃基片推动最靠近第一表面的介质层依次嵌入其他介质层中,形成多层液滴。如中国专利技术专利,专利名称:一种多层液滴包裹的形成方法,专利公开号:106890683。
[0004]第二种微系统中用三通接头构成T型微流体通道,使得分散相在连续相强烈的剪切力和压力差作用下断裂形成单个微米级液滴。在制备单个微液滴基础上,用毛细管将两个三通接头串联,通过调控三相流量,可产生双重包裹液滴。
[0005]然而,当前的两种方法的液滴形成速度或者通量各有限制。且上述两种方法所用仪器多为组装无法集成化完成多层液滴的生成,因此如何提供一种集成式多层液滴形成技术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鉴于现有技术的缺陷,本专利技术旨在于提供一种多层包裹微流控芯片与细胞颗粒生成器,利用创新的微流控芯片,通过控制分散相通入的速度,制备出均一性良好的多层包裹微流控液滴,分开的单一流道无需担心水油融合而加入催化剂,不需要装置组装,且在液滴形成出加入温控装置,使生成的液滴快速凝胶化,使效率变得更高。解决了液滴形成速度以及通量等问题。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8]一种多层包裹微流控芯片,所述芯片包括样液注入口、水相鞘液注入口、第一层包裹油相物质注入口、第二层包裹水相物质注入口、第三层包裹油相物质注入口、第四层包裹
水相物质注入口、去油通道、表面活性剂注入口、干细胞颗粒收集腔;其中
[0009]所述样液注入口、所述水相鞘液注入口、所述第一层包裹油相物质注入口、所述第二层包裹水相物质注入口、所述第三层包裹油相物质注入口、所述第四层包裹水相物质注入口依次分布设置于同一轴线上;
[0010]所述样液注入口的流道出口、所述水相鞘液注入口的流道出口、所述第一层包裹油相物质注入口的流道出口、所述第二层包裹水相物质注入口的流道出口、所述第三层包裹油相物质注入口的流道出口、所述第四层包裹水相物质注入口的流道出口依次分布设置于同一轴线上并形成汇集口,所述汇集口与所述表面活性剂注入口连通;
[0011]所述表面活性剂注入口的流道出口与所述干细胞颗粒收集腔连通;所述去油通道设置于所述汇集口的一侧并与其连通。
[0012]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所述样液注入口、所述水相鞘液注入口、所述第一层包裹油相物质注入口、所述第二层包裹水相物质注入口、所述第三层包裹油相物质注入口、所述第四层包裹水相物质注入口依次远离于所述汇集口。
[0013]需要说明的是,还包括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设置于所述样液注入口的流道的两侧。
[0014]需要说明的是,还包括废液池,所述废液池设置于所述表面活性剂注入口的流道出口与所述干细胞颗粒收集腔的入口之间。
[0015]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去油通道中设有三角形结构,所述三角形结构能够更利于所形成的干细胞液滴穿过通道进入到水相中。
[0016]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具有多层包裹微流控芯片的干细胞颗粒生成器,包括多层包裹微流控芯片、试管槽、芯片夹具与压力泵。
[0017]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实现了高通量,集成化的同时,利用微流控芯片通过控制分散相通入的速度,制备出均一性良好的多层包裹微流控液滴,分开的单一流道无需担心水油融合而加入催化剂,不需要装置组装,且在液滴形成出加入温控装置,使生成的液滴快速凝胶化,使效率变得更高。解决了液滴形成速度以及通量等问题。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多层包裹微流控芯片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图1中去油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专利技术应用于干细胞颗粒生成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以本技术方案为前提,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本实施例。
[0022]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为一种多层包裹微流控芯片,所述芯片包括样液注入口1、水相鞘液注入口2、第一层包裹油相物质注入口3、第二层包裹水相物质注入口4、第三层包裹油相物质注入口5、第四层包裹水相物质注入口6、加热装置7、去油通道8、表面活性剂注入口9、废液池10、干细胞颗粒收集11。
[0023]需要指出的是,基于本专利技术的各个注入口的距离不同,因此其对应的流道的长度也不同,在各个流道为共轴设计下,通过控制流速,实现液滴的多层包裹。
[0024]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所述样液注入口1、所述水相鞘液注入口2、所述第一层包裹油相物质注入3、所述第二层包裹水相物质注入口4、所述第三层包裹油相物质注入口5、所述第四层包裹水相物质注入口6依次分布设置于同一轴线上。
[0025]进一步的,为了实现多层包裹,所述样液注入口的流道出口、所述水相鞘液注入口的流道出口、所述第一层包裹油相物质注入口的流道出口、所述第二层包裹水相物质注入口的流道出口、所述第三层包裹油相物质注入口的流道出口、所述第四层包裹水相物质注入口的流道出口依次分布设置于同一轴线上并形成汇集口,所述汇集口与所述表面活性剂注入口连通。
[0026]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所述表面活性剂注入口9的流道出口与所述干细胞颗粒收集腔11连通;所述去油通道8设置于所述汇集口的一侧并与其连通。
[0027]进一步的,所述所述样液注入口、所述水相鞘液注入口、所述第一层包裹油相物质注入口、所述第二层包裹水相物质注入口、所述第三层包裹油相物质注入口、所述第四层包裹水相物质注入口依次远离于所述汇集口。
[0028]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通过过加热装置7,可以促进钙离子和海藻酸钠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层包裹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包括样液注入口、水相鞘液注入口、第一层包裹油相物质注入口、第二层包裹水相物质注入口、第三层包裹油相物质注入口、第四层包裹水相物质注入口、去油通道、表面活性剂注入口、干细胞颗粒收集腔;其中所述样液注入口、所述水相鞘液注入口、所述第一层包裹油相物质注入口、所述第二层包裹水相物质注入口、所述第三层包裹油相物质注入口、所述第四层包裹水相物质注入口依次分布设置于同一轴线上;所述样液注入口的流道出口、所述水相鞘液注入口的流道出口、所述第一层包裹油相物质注入口的流道出口、所述第二层包裹水相物质注入口的流道出口、所述第三层包裹油相物质注入口的流道出口、所述第四层包裹水相物质注入口的流道出口依次分布设置于同一轴线上并形成汇集口,所述汇集口与所述表面活性剂注入口连通;所述表面活性剂注入口的流道出口与所述干细胞颗粒收集腔连通;所述去油通道设置于所述汇集口的一侧并与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雨非杨志达宋佳张子榕魏鲁明胡健毕泽鑫杨钧陶邓宇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