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载蓄热式余热回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2881599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2 12: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载蓄热式余热回收系统,包括通过主管路依次连通设置的蒸发器、第一膨胀机、第二膨胀机、冷凝器、储液罐和工质泵,所述工质泵的出口与所述蒸发器的工质入口连通,所述蒸发器的工质出口与所述第一膨胀机连通;所述第一膨胀机与所述蒸发器之间的所述主管路上设置有第一蓄热支路,所述第一膨胀机和第二膨胀机之间的所述主管路上设置有第二蓄热支路;所述第一蓄热支路和第二蓄热支路上均设置有蓄热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车载蓄热式余热回收系统,在变工况时,维持了系统的稳定运行,增加了系统的稳定性。增加了系统的稳定性。增加了系统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载蓄热式余热回收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有机朗肯循环
,特别涉及一种车载蓄热式余热回收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有机朗肯循环是有机工质代替水的朗肯循环,相较于以水为工质的蒸汽朗肯循环,有机朗肯循环在烟气等余热温度低于300℃的热源下具有更好的热力性能和稳定性。有机朗肯循环主要包括蒸发器、膨胀机、冷凝器和工质泵四部分。
[0003]目前的有机朗肯循环只能在恒定热源下稳定工作;但是一些车辆尾气温度和流量随车辆的运行状况变化,热源工况不稳定,导致有机朗肯循环在柴油机或汽油机的尾气余热回收过程中的应用受到限制。目前的余热回收直接用传统的有机朗肯循环,对工况的要求高,不适合变工况运行。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载蓄热式余热回收系统,在变工况时,维持了系统的稳定运行,增加了系统的稳定性。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车载蓄热式余热回收系统,包括通过主管路依次连通设置的蒸发器、第一膨胀机、第二膨胀机、冷凝器、储液罐和工质泵,所述工质泵的出口与所述蒸发器的工质入口连通,所述蒸发器的工质出口与所述第一膨胀机连通;所述第一膨胀机与所述蒸发器之间的所述主管路上设置有第一蓄热支路,所述第一膨胀机和第二膨胀机之间的所述主管路上设置有第二蓄热支路;所述第一蓄热支路和第二蓄热支路上均设置有蓄热装置。
[0007]可选地,所述蓄热装置为蓄热蒸发器。
[0008]可选地,所述第一蓄热支路上设置有第一蓄热蒸发器,所述第二蓄热支路上设置有第二蓄热蒸发器。
[0009]可选地,所述第一蓄热蒸发器和第二蓄热蒸发器的加热室入口均与尾气输送管连通,所述尾气输送管用于输送高温尾气。
[0010]可选地,所述第一蓄热支路的入口端设置有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一控制阀用于控制所述第一蓄热支路与所述主管路的通断。
[0011]可选地,所述主管路上与所述第一蓄热支路并联的管段上设置有第二控制阀。
[0012]可选地,所述第二蓄热支路的入口端设置有第三控制阀,所述第三控制阀用于控制所述第二蓄热支路与所述主管路的通断。
[0013]可选地,所述主管路上与所述第二蓄热支路并联的管段上设置有第四控制阀。
[0014]可选地,还包括传感器,所述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一膨胀机的工质出口位置,用于检测所述第一膨胀机的工质出口的有机工质的温度和压力,所述传感器与ECU控制器通信连接。
[0015]可选地,所述尾气输送管上设置有第五控制阀,所述第五控制阀用于控制加热尾气的流向。
[0016]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技术提供的车载蓄热式余热回收系统,包括第一膨胀机和第二膨胀机,所述第一膨胀机与蒸发器之间的所述主管路上设置有第一蓄热支路,所述第一膨胀机和第二膨胀机之间的所述主管路上设置有第二蓄热支路;所述第一蓄热支路和第二蓄热支路上均设置有蓄热装置。系统的所述主管路上设置有第一膨胀机和第二膨胀机两级膨胀装置,提升了系统的循环效率,同时通过两个蓄热支路上的所述蓄热装置,有效提升膨胀机入口的有机工质的品质,以在变工况时,维持了系统的稳定运行,增加了系统的稳定性和热效率。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8]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载蓄热式余热回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9]其中:
[0020]1、第五控制阀,2、蒸发器,3、第一蓄热蒸发器,4、第一膨胀机,5、第二蓄热蒸发器,6、第二膨胀机,7、冷凝器,8、储液罐,9、工质泵,10、第一控制阀,11、第二控制阀,12、第四控制阀,13、第三控制阀,14、ECU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21]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载蓄热式余热回收系统,在变工况时,维持了系统的稳定运行,增加了系统的稳定性。
[002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3]请参阅图1,本技术的车载蓄热式余热回收系统,包括通过主管路依次连通设置的蒸发器2、第一膨胀机4、第二膨胀机6、冷凝器7、储液罐8和工质泵9。工质泵9的出口与蒸发器2的工质入口连通,蒸发器2的工质出口与第一膨胀机4连通。第一膨胀机4与蒸发器2之间的所述主管路上设置有第一蓄热支路,第一膨胀机4和第二膨胀机6之间的所述主管路上设置有第二蓄热支路。所述第一蓄热支路和第二蓄热支路上均设置有蓄热装置。
[0024]其中,所述蓄热装置用于蓄热,从而在低负荷工况时,使得流经相应的膨胀机的有机工质的温度和压力能达到需求。所述第一蓄热支路上的蓄热装置用于对流经所述第一蓄热支路的有机工质加热,所述第二蓄热支路上的蓄热装置用于对流经所述第二蓄热支路的有机工质加热。图1中的双虚线代表尾气流通线路,实线代表工质流通线路,单虚线代表控制连线。
[0025]本技术的车载蓄热式余热回收系统,系统的所述主管路上设置有第一膨胀机
4和第二膨胀机6两级膨胀装置,提升系统循环效率,同时通过两个蓄热支路上的所述蓄热装置,有效提升膨胀机入口的有机工质的品质,以在变工况时,维持系统的稳定运行,增加系统稳定性和热效率,降低了对工况的要求。
[0026]其中,所述蓄热装置为蓄热蒸发器。
[0027]具体的,所述第一蓄热支路上设置有一个或多个第一蓄热蒸发器3,所述第二蓄热支路上设置有一个或多个第二蓄热蒸发器5。
[0028]如图1所示,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蓄热支路上设置有一个第一蓄热蒸发器3,所述第二蓄热支路上设置有一个第二蓄热蒸发器5。第一蓄热蒸发器3和第二蓄热蒸发器5的加热室入口均与尾气输送管连通,所述尾气输送管用于输送高温尾气。
[0029]为了方便控制所述尾气输送管的高温尾气的流通方向,所述尾气输送管上设置有第五控制阀1,第五控制阀1为电控三通阀,其第一出口与第一蓄热蒸发器3和第二蓄热蒸发器5连通,此口连通时,第一蓄热蒸发器3和第二蓄热蒸发器5蓄热。第二出口与蒸发器2的加热室的入口连通,此口连通时,用于对流过蒸发器2的有机工质加热。第五控制阀1与ECU控制器14通信连接。第一蓄热蒸发器3和第二蓄热蒸发器5的加热室串联在一起。
[003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蓄热支路的入口端设置有第一控制阀10,第一控制阀10用于控制所述第一蓄热支路与所述主管路的通断。所述主管路上与所述第一蓄热支路并联的管段上设置有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载蓄热式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通过主管路依次连通设置的蒸发器(2)、第一膨胀机(4)、第二膨胀机(6)、冷凝器(7)、储液罐(8)和工质泵(9),所述工质泵(9)的出口与所述蒸发器(2)的工质入口连通,所述蒸发器(2)的工质出口与所述第一膨胀机(4)连通;所述第一膨胀机(4)与所述蒸发器(2)之间的所述主管路上设置有第一蓄热支路,所述第一膨胀机(4)和第二膨胀机(6)之间的所述主管路上设置有第二蓄热支路;所述第一蓄热支路和第二蓄热支路上均设置有蓄热装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蓄热式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装置为蓄热蒸发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蓄热式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蓄热支路上设置有第一蓄热蒸发器(3),所述第二蓄热支路上设置有第二蓄热蒸发器(5)。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载蓄热式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蓄热蒸发器(3)和第二蓄热蒸发器(5)的加热室入口均与尾气输送管连通,所述尾气输送管用于输送高温尾气。5.根据权利要求1

4任一项所述的车载蓄热式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培伦李敏张继刚王思洋
申请(专利权)人: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