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缩机涡旋压缩机回油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878983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2 12:1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涡旋压缩机回油结构,包括:壳体、储油室、主轴、偏心轴、静涡盘和动涡盘,其中,壳体包括:后盖板、前壳、中壳和后壳;其中,静涡盘上开设有第一供油通道,前壳上开设有第二供油通道,动涡盘上开设有第三供油通道和第四供油通道,第一供油通道的一端和储油室连通,第一供油通道的另一端和第二供油通道的一端连通,第二供油通道的另一端和第三供油通道可操作地连通,第三供油通道和第四供油通道连通,第三供油通道和第四供油通道分别可操作地与主轴和偏心轴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制造容易、供油可靠、润滑充分,能够在控制成本的情况下实现改善涡旋压缩机主轴和偏心轴缺油润滑的现状。润滑的现状。润滑的现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压缩机涡旋压缩机回油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压缩机排气泄压阀的
,尤其涉及一种压缩机涡旋压缩机回油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由于车用涡旋压缩机具有结构紧凑、体积小的特点,而且一般采用卧式结构进行设计,造成了压缩机内部润滑油储油量不足,为满足压缩机低噪音、低振动、高寿命特性,压缩机轴承部分的供油显得尤为重要。
[0003]目前急需一种车用涡旋压缩机回油方式和结构,实现偏心轴承和主轴承处供油,提高运行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压缩机涡旋压缩机回油结构。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0006]一种涡旋压缩机回油结构,其中,包括:
[0007]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后盖板、前壳、中壳和后壳,所述中壳的两端安装有所述前壳和所述后壳,所述后壳相对于所述中壳的一端上安装有所述后盖板,所述前壳、所述中壳和所述后壳形成一容置空间;
[0008]储油室,所述储油室设于所述前壳内;
[0009]主轴和偏心轴,所述主轴的一端和所述偏心轴的一端均设于所述前壳内;
[0010]静涡盘,所述静涡盘设于所述前壳内,所述储油室设于所述静涡盘的一侧,所述静涡盘的一端和所述储油室的一端相贴;
[0011]动涡盘,所述动涡盘设于所述前壳内,所述动涡盘设于所述静涡盘的另一侧,所述偏心轴的一端穿过所述动涡盘;
[0012]其中,所述静涡盘上开设有第一供油通道,所述前壳上开设有第二供油通道,所述动涡盘上开设有第三供油通道和第四供油通道,所述第一供油通道的一端和所述储油室连通,所述第一供油通道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供油通道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供油通道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三供油通道可操作地连通,所述第三供油通道和所述第四供油通道连通,所述第三供油通道和所述第四供油通道分别可操作地与所述主轴和所述偏心轴连通。
[0013]上述的压缩机涡旋压缩机回油结构,还包括:节流机构,所述节流机构设于所述第一供油通道或所述第二供油通道中。
[0014]上述的压缩机涡旋压缩机回油结构,所述第三供油通道和所述第四供油通道互相垂直设置。
[0015]上述的压缩机涡旋压缩机回油结构,所述第四供油通道上还设有封堵。
[0016]上述的压缩机涡旋压缩机回油结构,还包括:耐磨垫片,所述耐磨垫片设于所述动涡盘和所述静涡盘之间,所述耐磨垫片紧贴所述动涡盘,所述耐磨垫片上开设有腰形孔,所
述偏心轴贯穿所述耐磨垫片。
[0017]上述的压缩机涡旋压缩机回油结构,所述耐磨垫片的所述腰形孔的圆弧段的直径大于所述耐磨垫片的圆心与偏心轴之间距离的两倍加第三供油通道的直径或第四供油通道的直径的和。
[0018]上述的压缩机涡旋压缩机回油结构,所述动涡盘上开设有若干销环孔,若干所述销环孔环绕所述动涡盘的轴心开设。
[0019]上述的压缩机涡旋压缩机回油结构,所述耐磨垫片能够以所述偏心轴为轴自由地转动,所述腰形孔可操作地与所述第二供油通道连通。
[0020]上述的压缩机涡旋压缩机回油结构,所述动涡盘能够以所述偏心轴为轴自由地转动,所述销环孔可操作地与所述腰形孔连通,所述第三供油通道或所述第四供油通道可操作地和所述腰形孔连通,至少一所述销环孔能够与所述所述主轴或所述偏心轴连通。
[0021]上述的压缩机涡旋压缩机回油结构,还包括:电机、主轴轴承和偏心轴轴承,所述主轴和所述偏心轴均设于所述电机上,所述电机安装于所述中壳内,所述主轴轴承和所述偏心轴轴承分别安装于所述主轴和所述偏心轴上。
[0022]本专利技术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使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积极效果是:
[0023](1)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制造容易、供油可靠、润滑充分,能够在控制成本的情况下实现改善涡旋压缩机主轴和偏心轴缺油润滑的现状。
[0024](2)本专利技术通过节流机构、偏心轮和动涡盘的配合精准的把控供油量,有效地延长了机构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涡旋压缩机回油结构的供油管路的示意图。
[0026]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涡旋压缩机回油结构的示意图。
[0027]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涡旋压缩机回油结构的动涡盘的示意图。
[0028]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涡旋压缩机回油结构的偏心轴承的截面的示意图。
[0029]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涡旋压缩机回油结构的耐磨垫片的示意图。
[0030]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涡旋压缩机回油结构的第一供油状态的示意图。
[0031]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涡旋压缩机回油结构的第二供油状态的示意图。
[0032]附图中:1、前壳;2、中壳;3、后壳;4、后盖板;5、静涡盘;6、电机;7、主轴;8、偏心轴;9、耐磨垫片;10、动涡盘;11、第一供油通道;12、第二供油通道;13、第三供油通道;14、第四供油;15、储油室;16、节流机构;17、封堵;18、销环孔;19、腰形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专利技术的限定,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涡旋压缩机回油结构的供油管路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涡旋压缩机回油结构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涡旋压缩机回油结构的动涡盘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涡旋压缩机回油结构的偏心轴承的截面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涡旋压缩机回油结构的耐磨垫片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涡旋压缩机回油结构的第一供油状态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涡旋压缩机回油结构的第二供油状态的示意图,参见图1至图7所示,示出较佳实施例
的一种涡旋压缩机回油结构,包括:壳体、储油室15、主轴7、偏心轴8、静涡盘5和动涡盘10,其中,壳体包括:后盖板4、前壳1、中壳2和后壳3,中壳2的两端安装有前壳1和后壳3,后壳3相对于中壳2的一端上安装有后盖板4,前壳1、中壳2和后壳3形成一容置空间;储油室15设于前壳1内;主轴7的一端和偏心轴8的一端均设于前壳1内;静涡盘5设于前壳1内,储油室15设于静涡盘5的一侧,静涡盘5的一端和储油室15的一端相贴;动涡盘10设于前壳1内,动涡盘10设于静涡盘5的另一侧,偏心轴8的一端穿过动涡盘10;其中,静涡盘5上开设有第一供油通道11,前壳1上开设有第二供油通道12,动涡盘10上开设有第三供油通道13和第四供油通道14,第一供油通道11的一端和储油室15连通,第一供油通道11的另一端和第二供油通道12的一端连通,第二供油通道12的另一端和第三供油通道13可操作地连通,第三供油通道13和第四供油通道14连通,第三供油通道13和第四供油通道14分别可操作地与主轴7和偏心轴8连通。
[0034]在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还包括:节流机构16,节流机构16设于第一供油通道11或第二供油通道12中。
[0035]在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三供油通道13和第四供油通道14互相垂直设置。
[0036]在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第四供油通道14上还设有封堵17。
[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涡旋压缩机回油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后盖板、前壳、中壳和后壳,所述中壳的两端安装有所述前壳和所述后壳,所述后壳相对于所述中壳的一端上安装有所述后盖板,所述前壳、所述中壳和所述后壳形成一容置空间;储油室,所述储油室设于所述前壳内;主轴和偏心轴,所述主轴的一端和所述偏心轴的一端均设于所述前壳内;静涡盘,所述静涡盘设于所述前壳内,所述储油室设于所述静涡盘的一侧,所述静涡盘的一端和所述储油室的一端相贴;动涡盘,所述动涡盘设于所述前壳内,所述动涡盘设于所述静涡盘的另一侧,所述偏心轴的一端穿过所述动涡盘;其中,所述静涡盘上开设有第一供油通道,所述前壳上开设有第二供油通道,所述动涡盘上开设有第三供油通道和第四供油通道,所述第一供油通道的一端和所述储油室连通,所述第一供油通道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供油通道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供油通道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三供油通道可操作地连通,所述第三供油通道和所述第四供油通道连通,所述第三供油通道和所述第四供油通道分别可操作地与所述主轴和所述偏心轴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回油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节流机构,所述节流机构设于所述第一供油通道或所述第二供油通道中。3.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回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供油通道和所述第四供油通道互相垂直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回油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志刚牟英涛李奇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海立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