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临床研究数据的智能数据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2861902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30 19:4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临床研究数据的智能数据处理系统,该系统包括接收模块,用以接收第n医疗终端的第n电子病历,中控模块,分别与n个医疗终端进行连接,用以接收任意医疗终端的电子病历;提取模块,提取模块内预先设置有标准模板,并根据模板的数量对医疗终端进行排序,形成终端序列;选择模块,用以将终端序列中的首个终端使用的电子病历的模板选择为标准模板;转化模块,用以及将提取出来的其他模板转化为标准模板;采集模块,待所有的电子病历转化为标准模板后对电子病历集中的信息进行采集。通过将非标准模板的电子病历中的信息进行提取后转化为标准模板,提高了电子病历中的信息的利用效率。信息的利用效率。信息的利用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临床研究数据的智能数据处理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数据处理
,尤其涉及一种基于临床研究数据的智能数据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0002]临床研究作为探索疾病机制、扩展医学认知、促进医学创新的重要途径,已经成为现代医学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近年来,随着医疗信息化和电子病历应用的发展完善,临床研究进入了大数据、真实世界研究的新阶段。临床数据的采集和管理是开展临床研究的核心基础,无论是流行病学调查、疾病机制研究、新药物的研发还是临床实效性研究,都贯穿着对临床数据的获取、共享和分析,以及有效利用。以电子病历数据为核心的真实世界数据开展临床研究已经成为现代医学研究的热点。
[0003]但是,不同的医疗机构产生的电子病历数据的结构是不同的,由于各个医疗机构在设计自身的电子病历结构时,所考虑的因素是不同的,因此无法按照统一的格式进行信息的提取,使得在进行电子病历中的数据进行利用的过程中存在障碍,使得电子病历数据的利用效率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临床研究数据的智能数据处理系统,可以解决现有医疗机构中的电子病历利用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临床研究数据的智能数据处理系统,包括:接收模块,用以接收第n医疗终端的第n电子病历,所述第n电子病历采用的第n模板,第i电子病历为n个医疗终端中的第i个医疗终端产生的电子病历,所述第i电子病历与第i+1电子病历采用的模板是不同的;中控模块,分别与n个医疗终端进行连接,用以接收任意所述医疗终端的电子病历;提取模块,所述提取模块内预先设置有标准模板,检测所述n个医疗终端内的电子病历的模板的数量,并根据模板的数量对医疗终端进行排序,形成终端序列,排序方式采用由多到少的顺序进行排列;选择模块,用以将终端序列中的首个终端使用的电子病历的模板选择为标准模板;转化模块,用以将提取出来的其他模板转化为标准模板;采集模块,待所有的电子病历转化为标准模板后对电子病历集中的信息进行采集。
[0006]进一步地,在接收任意医疗终端的电子病历时,所述中控模块内设置有启动单元,用以在医疗终端根据中控模块的请求信息,向中控模块发送电子病历之前,在启动单元激活后,完成对电子病历的接收。
[0007]进一步地,中控模块内设置有时间监测单元,与所述启动单元连接,用以对启动单元的工作时长进行监测,中控模块内还设置有标准时长,若启动单元的工作时长≥标准时长T0,则表示电子病历的传输时间过长,则在下一传输周期内,对标准时长进行调整;若启动单元的工作时长<标准时长T0,则维持当前的标准时长,并应用至下一传输周期内。
[0008]进一步地,中控模块内预先设置有第一系数k1、第二系数k2和第三系数k3,根据启动单元的工作时长与标准时长的差值大小选择第一系数k1、第二系数k2或第三系数k3。
[0009]进一步地,在根据启动单元的工作时长与标准时长的差值大小选择第一系数k1、第二系数k2或第三系数k3时,若2
×
T0>启动单元的工作时长≥T0,则选择第一系数k1对标准时长进行调整;若5
×
T0>启动单元的工作时长≥2
×
T0,则选择第二系数k2对标准时长进行调整;若启动单元的工作时长≥5
×
T0,则选择第三系数k3对标准时长进行调整。
[0010]进一步地,选择第一系数k1对标准时长进行调整后的第一标准时长为T10= T0
×
(1+k1);选择第二系数k2对标准时长进行调整后的第二标准时长为T20= T0
×
(1+k2);选择第三系数k3对标准时长进行调整后的第三标准时长为T30= T0
×
(1+k3)。
[0011]进一步地,在根据模板的数量对医疗终端进行排序,形成终端序列时,所述提取模块设置有存储单元,所述存储单元设置有第一序列区、第二序列区、第三序列区以及第n序列区,n≥4,第一序列区用以存储第一模板的电子病历,所述第二序列区应以存储第二模板的电子病历,所述第三序列区用以存储第三模板的病历,第n序列区用以存储第n模板的病历;所述第一序列区、第二序列区、第三序列区和第n序列区的存储容量相同,若第一序列区的实际存储占比大于第二序列区、第三序列区以及第n序列区,则选择第一模板作为标准模板;若第二序列区的实际存储占比大于第一序列区、第三序列区以及第n序列区,则选择第二模板作为标准模板;若第三序列区的实际存储占比大于第一序列区、第二序列区以及第n序列区,则选择第三模板作为标准模板;若第n序列区的实际存储占比大于第一序列区、第二序列区以及第三序列区,则选择第n模板作为标准模板。
[0012]进一步地,在选择标准模板的过程中,若存在两个序列区的实际存储占比相同,且均大于其他序列区的存储占比,则选择两个序列区内的任意一个序列区对应的模板作为标准模板。
[0013]进一步地,在将提取出来的其他模板转化为标准模板时,将电子病历根据信息位置进行分区,分成若干个信息识别区域;并将每个信息识别区域内的字符长度进行标识,标准模板内的信息识别区域均设置有标准信息长度,在对其他模板进行转化的过程中,对于任意待提取信息,确定待提取信息的标准长度,然后将任意电子病历中的信息识别区域一一进行比较,若有信息识别区域内的信息长度与待提取信息的标准长度一致,则从信息识别区域内的信息提取至标准模板中,实现非标准模板内向标准模板的转化。
[0014]进一步地,在标准模板内,信息识别区域内设置有第一识别区、第二识别区和第三识别区,预先设置有补充区别码,若存在任意识别区的信息长度相同,则选择不同长度的补充区别码对实际信息长度进行补充,以实现区别不同识别区,并根据识别区内的信息的内容中包含关键字符的数量选择补充区别码的实际长度;所述根据识别区内的信息的内容中包含关键字符的数量选择补充区别码的实际长度包括:若识别区内的信息内容包含的关键的数量≥标准基数,则表示该识别区内的内容重要,选择第一长度l1的补充识别码;若识别区内的信息内容包含的关键的数量<标准基数,则表示该识别区内的内容重要,选择第二长度l2的补充识别码;增加补充识别码后的信息内容的长度均不同,并将各个信息识别区的补充长度发送至各医疗终端,以便各医疗终端根据实际电子病历中的信息所在区域进行补充后进行识别提取。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接收不同医疗终端的电子病历,并确定对应的电力病历采用的模板对应的实际数量,以在医疗终端存在的数量最多的模板作为标准模板,并将非标准模板的电子病历中的信息进行提取后转化为标准模板,使得对于标准化后的电子病历中的信息进行有效利用,提高了电子病历中的信息的利用效率。
[0016]尤其,通过设置启动单元,能够对接收电子病历的时间节点进行有效地控制,使得对于电子病历的接收不是由中控模块发起时,能够对传输请求进行有效处理,在实际应用中对于电子病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临床研究数据的智能数据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接收模块,用以接收第n医疗终端的第n电子病历,所述第n电子病历采用的第n模板,第i电子病历为n个医疗终端中的第i个医疗终端产生的电子病历,所述第i电子病历与第i+1电子病历采用的模板是不同的;中控模块,分别与n个医疗终端进行连接,用以接收任意所述医疗终端的电子病历;提取模块,所述提取模块内预先设置有标准模板,检测所述n个医疗终端内的电子病历的模板的数量,并根据模板的数量对医疗终端进行排序,形成终端序列,排序方式采用由多到少的顺序进行排列;选择模块,用以将终端序列中的首个终端使用的电子病历的模板选择为标准模板;转化模块,用以将提取出来的其他模板转化为标准模板;采集模块,待所有的电子病历转化为标准模板后对电子病历集中的信息进行采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临床研究数据的智能数据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接收任意医疗终端的电子病历时,所述中控模块内设置有启动单元,用以在医疗终端根据中控模块的请求信息,向中控模块发送电子病历之前,在启动单元激活后,完成对电子病历的接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临床研究数据的智能数据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中控模块内设置有时间监测单元,与所述启动单元连接,用以对启动单元的工作时长进行监测,中控模块内还设置有标准时长,若启动单元的工作时长≥标准时长T0,则表示电子病历的传输时间过长,则在下一传输周期内,对标准时长进行调整;若启动单元的工作时长<标准时长T0,则维持当前的标准时长,并应用至下一传输周期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临床研究数据的智能数据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中控模块内预先设置有第一系数k1、第二系数k2和第三系数k3,根据启动单元的工作时长与标准时长的差值大小选择第一系数k1、第二系数k2或第三系数k3。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临床研究数据的智能数据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根据启动单元的工作时长与标准时长的差值大小选择第一系数k1、第二系数k2或第三系数k3时,若2
×
T0>启动单元的工作时长≥T0,则选择第一系数k1对标准时长进行调整;若5
×
T0>启动单元的工作时长≥2
×
T0,则选择第二系数k2对标准时长进行调整;若启动单元的工作时长≥5
×
T0,则选择第三系数k3对标准时长进行调整。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临床研究数据的智能数据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选择第一系数k1对标准时长进行调整后的第一标准时长为T10= T0
×
(1+k1);选择第二系数k2对标准时长进行调整后的第二标准时长为T20= T0
×
(1+k2);选择第三系数k3对标准时长进行调整后的第三标准时长为T30= T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莹简俊健吕火娣黄思晴黎晓彤郑萍玲林琪柳吴琦蔚陈仲康张静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科犁医学研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