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中山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纳米粒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32858835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30 19:3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纳米粒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属于医用材料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的制备方法为将FA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纳米粒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医用材料方法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纳米粒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技术介绍

[0002]上皮性卵巢癌是妇科最致命的恶性肿瘤,由于临床症状隐匿和缺乏有效的筛查手段,约75%的患者确诊时已处于疾病进展期,一旦确诊晚期5年生存率只有约30%。目前手术是卵巢癌初始治疗的基石,手术可以对卵巢癌进行分期,指导治疗方式;对于早期诊断的卵巢癌,完整的手术切除肿瘤病灶是患者治愈的关键;对于已有转移的卵巢癌患者,通过手术降低残余肿瘤负荷,可以提高后续系统治疗包括化疗、分子靶向治疗(抗血管生成药物、Poly(ADP

ribose)Polymerase(PARP)抑制剂)的效果。有研究显示对于完全切除可见病灶(RO)的卵巢癌患者中为生存时间是99.1月;有0.1

1cm残留病灶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是36.2月;有大于1cm残留病灶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只有29.6月。因此术中能否完全切除病灶是卵巢癌患者预后的关键,然而,由于卵巢癌具有腹腔种植播散转移的特性,在腹腔中形成大小不一的转移病灶(微米至巨块);传统手术术中仅依靠术者的视觉和触觉来区分肿瘤与周围组织,没有实时精确的图像引导,容易导致肿瘤切除不彻底或重要健康组织损伤,并且经积极的手术切除可疑病灶导致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肉眼白光很难发现小于2mm的微小转移病灶,有研究显示传统手术术者常常会低估残留病灶,一半以上术中判断为完整切除(残余病灶小于1cm)术后CT提示有大于1cm的肿瘤病灶。因此,改进上皮性卵巢癌初始诊疗策略,尽可能术中完全清除病灶和保留正常组织,对提高患者治愈率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0003]近红外荧光成像是一种高敏感度的分子显像技术,与传统的CT成像、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CT成像相比,具有成本低、使用方便、无电离辐射,可以提供实时的图像信息等优点,可用于术中实时引导切除肿瘤。通过静脉或局部注射近红外荧光造影剂,当其在肿瘤部位聚集后,在波长700

900nm的激发光照射下,可产生更长的发射光信号,通过荧光成像系统捕捉信号,为术者提供实时的肿瘤信息。自体组织在该波段的光吸收较低,产生的自体荧光信号较弱,增加了成像的特异性和穿透性(约1cm)。近红外荧光成像敏感度高,成像方式直观,用于术中可以识别肉眼看不到的肿瘤转移灶,不受术者经验的限制,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一种常用的近红外荧光染料,经肝脏代谢,临床研究表明用于肝癌术中可以显示术前无法检测的微小转移灶,用于乳腺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术中可以显示转移的前哨淋巴结,但将ICG用于卵巢癌患者术中成像时,由于缺乏肿瘤靶向性,出现了很高的假阳性。因此,如何提高肿瘤组织与周围正常组织之间的荧光信噪比(Tumor to back ratio,TBR),是目前卵巢癌术中近红外荧光成像最大的挑战。
[0004]为了提高近红外荧光分子的靶向性,有一些酶激活或配体靶向的分子探针已用于临床或临床试验,其中将吲哚菁绿样的染料(S0456)连接叶酸(FA)合成的OTL38,靶向叶酸受体,最有潜力用于卵巢癌术中近红外荧光成像显示肿瘤。临床II期试验已经显示,通过近
红外荧光成像48.3%的患者体内检测到至少1个额外的病灶,对于叶酸受体阳性的肿瘤敏感性达到85.9%,但是OTL38的TBR只有4.4
±
1.4。有研究者提出当TBR大于5时才能绝对可靠的识别肿瘤。因此仅仅通过将荧光分子连接靶向肿瘤的配体这种主动靶向方式提高近红外荧光成像的TBR,来获得近红外荧光成像的准确性是不够的。
[0005]将近红外荧光分子装载到生物组织相容性良好的纳米材料,合成的近红外荧光纳米粒具有以下优点,使其更具有潜力用于卵巢癌术中成像:1)具有更好的荧光稳定性,避免了手术时间的限制;2)纳米颗粒小(粒径一般小于200nm),能通过异常增宽的肿瘤血管内皮间隙和缺如的淋巴管渗透并潴留(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EPR)在肿瘤基质,这是一种被动靶向肿瘤效应;3)纳米粒表面可修饰强,可以根据肿瘤组织中过度表达的酶(如半胱氨酸组织蛋白酶)、特有的酸性微环境、过度表达的分子(如叶酸受体)等,设计一些肿瘤主动靶向和定点释放的纳米载体,如叶酸(Folic acid,FA)修饰、肽段修饰(酶响应)、聚乙烯氧唑啉丙酸(polyethyloxazoline propionic acid,PEOz)修饰(pH响应);4)更进一步,可以在纳米粒上比较容易的同时载入可用于其他成像方式的造影剂,如CT、MRI、PET

CT成像,实现多模态的成像,用于术前、术后评估。
[0006]已有一些基础研究将近红外荧光分子装载到纳米粒上制备的探针在动物实验上取得较好的近红外荧光成像效果。有研究者结合近红外荧光分子萘酞菁硅(silicon naphthalocyanine,SiNc)的荧光聚集淬灭现象和卵巢肿瘤组织中酸性微环境的特点设计了一种pH响应纳米粒,通过降低正常组织的荧光信号,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肿瘤组织与周围正常组织之间的荧光信噪比;但是萘酞菁硅在体内的代谢情况并没有很好的描述。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纳米粒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纳米粒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9](1)将FA

PEG4000

PLGA10000、PLGA10000

PEOz和IR780碘化物溶解于有机溶剂中,接着加入PFOB,乳化混合均匀,得混合物Ⅰ;
[0010](2)往步骤(1)所述混合物Ⅰ中加入聚乙烯醇,乳化混合均匀后加入异丙醇,搅拌,得混合物Ⅱ;
[0011](3)离心步骤(2)所述混合物Ⅱ,得上清液;
[0012](4)将步骤(3)所述上清液离心三次,每次离心后取沉淀物重新分散于PBS溶液中,最后一次离心时取沉淀物,得纳米粒。
[0013]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的一种纳米粒的制备方法一方面以FA

PEG4000

PLGA10000为原料之一,能够使得制备得到的纳米粒很好的靶向叶酸受体,其中,约76

89%的上皮性卵巢癌会过度表达叶酸受体,因此,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提供的纳米粒能够很好的靶向上皮性卵巢癌;
[0014]一方面使用IR780碘化物为原料之一,IR780碘化物是一种疏水的近红外荧光染料,其荧光成像能力优于吲哚菁绿,同时具有光聚集淬灭效应,但其本身疏水性较强,而本专利技术将IR780碘化物装载到叶酸修饰的纳米粒上,会显著提高IR7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纳米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FA

PEG4000

PLGA10000、PLGA10000

PEOz和IR780碘化物溶解于有机溶剂中,接着加入PFOB,乳化混合均匀,得混合物Ⅰ;(2)往步骤(1)所述混合物Ⅰ中加入聚乙烯醇,乳化混合均匀后加入异丙醇,搅拌,得混合物Ⅱ;(3)离心步骤(2)所述混合物Ⅱ,得上清液;(4)将步骤(3)所述上清液离心三次,每次离心后取沉淀物重新分散于PBS溶液中,最后一次离心时取沉淀物,得纳米粒。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IR780碘化物、PFOB、FA

PEG4000

PLGA10000和PLGA10000

PEOz的质量比为IR780碘化物:PFOB:FA

PEG4000

PLGA10000:PLGA10000

PEOz=(1

4):(96.5

772):(8

16):(8

16)。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IR780碘化物、PFOB、FA

PEG400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娇李小毛杨越波张宇万璟蒋森伟邵军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