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冷却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852509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30 19: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用冷却构造,简化车辆用冷却构造。车辆用冷却构造(2)具备:齿轮箱(14),在内部容置有齿轮机构(例如,后差速器齿轮(12))及油;逆变器(18),设置于齿轮箱(14)的外表面,并与马达(16)电连接;以及冷却流路(60),形成于齿轮箱(14)的内表面与逆变器(18)之间,并供冷却介质流通。由此,能够通过通用的冷却介质对齿轮箱(14)内的油和逆变器(18)进行冷却,能够简化车辆用冷却构造。能够简化车辆用冷却构造。能够简化车辆用冷却构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用冷却构造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用冷却构造。

技术介绍

[0002]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使冷却介质循环来冷却逆变器的技术。
[000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

10564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例如,在后差速器齿轮等齿轮机构中,在齿轮箱上设置有散热片,进行空冷。在车辆中,针对逆变器或齿轮机构那样的每个冷却对象设置冷却构造。因此,冷却构造的空间变大,结果难以提高车辆设计的自由度。
[0005]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简化的车辆用冷却构造。
[0006]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冷却构造具备:齿轮箱,在内部容置有齿轮机构及油;逆变器,设置于齿轮箱的外表面,并与马达电连接;以及冷却流路,形成于齿轮箱的内表面与逆变器之间,并供冷却介质流通。
[0007]另外,可以是,齿轮机构是与传动轴连结的后差速器齿轮,逆变器位于齿轮箱中的车辆的后方侧。
[0008]另外,可以是,车辆用冷却构造还具备散热片,散热片在冷却流路的内表面中的逆变器与齿轮箱接触区域的相反侧的区域,从冷却流路的内表面向冷却流路内凸出。
[0009]另外,可以是,逆变器以使逆变器的发热量增大的时刻与齿轮机构的发热量增大的时刻不同的方式向马达供应电流。
[0010]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简化车辆用冷却构造。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一部分的概略图。
[0012]图2是罩部的概略剖视图。
[0013]图3是从后方观察罩部的透视平面图。
[0014]图4是示出马达的输出特性的一个例子的图。
[0015](附图标记说明)
[0016]1 车辆
[0017]2 车辆用冷却构造
[0018]10 传动轴
[0019]12 后差速器齿轮
[0020]14 齿轮箱
[0021]16 马达
[0022]18 逆变器
[0023]58 外表面
[0024]60 冷却流路
[0025]62 内表面
[0026]84 散热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在该实施方式中所示的尺寸、材料、其他的具体数值等只不过是用于容易理解专利技术的例示,除了另有说明,并不是对本专利技术进行限定。此外,在本说明书及附图中,对实质上具有相同的功能、结构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由此省略重复说明,另外,与本专利技术没有直接关系的要素省略图示。
[0028]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的一部分的概略图。车辆用冷却构造2适用于车辆1。在图1中,分别用实线箭头表示车辆1的前后左右方向。车辆1例如是设置有马达作为驱动源的电动汽车。此外,车辆1也可以是并列设置有发动机和马达作为驱动源的混合动力汽车。
[0029]车辆1包括传动轴10、后差速器齿轮12、齿轮箱14、马达16及逆变器18。传动轴10的一端通过变速器与驱动源连结。
[0030]后差速器齿轮12包括输入轴20、齿圈22、壳体24、第一侧齿轮26、第二侧齿轮28、第一输出轴30、第二输出轴32、第一小齿轮轴34、第二小齿轮轴36、第一小齿轮38及第二小齿轮40。
[0031]具体地说,输入轴20是驱动小齿轮轴。传动轴10的另一端与输入轴20连结。输入轴20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在输入轴20的前端形成有锥齿轮42。锥齿轮42与齿圈22啮合。壳体24从齿圈22的一个侧面凸出。壳体24形成为中空。壳体24与齿圈22形成一体来旋转。
[0032]第一侧齿轮26、第二侧齿轮28、第一小齿轮38及第二小齿轮40容置于壳体24。第一侧齿轮26及第二侧齿轮28与齿圈22平行地配置,并且相互隔开间隔地相向配置。第一侧齿轮26与第一输出轴30连接。第一输出轴30贯通齿圈22向左方向延伸,与左侧的后轮连接。第二侧齿轮28与第二输出轴32连接。第二输出轴32贯通壳体24向右方向延伸,与右侧的后轮连接。
[0033]第一小齿轮轴34及第二小齿轮轴36分别从壳体24的内表面凸出。第一小齿轮38借助第一小齿轮轴34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壳体24。第二小齿轮40借助第二小齿轮轴36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壳体24。第一小齿轮38及第二小齿轮40分别与第一侧齿轮26及第二侧齿轮28啮合。
[0034]齿轮箱14由箱主体部50及罩部52构成。箱主体部50在内部形成有空间54。箱主体部50在后方侧具有开口部56。罩部52从后方侧堵塞箱主体部50的开口部56。若罩部52安装于箱主体部50,则齿轮箱14被密封。齿轮箱14以在内部容置有后差速器齿轮12及油的状态被密封。油使后差速器齿轮12的各部分润滑地工作。
[0035]在后差速器齿轮12中,根据各个齿轮的旋转,在齿轮间产生摩擦热。例如,在输入轴20的锥齿轮42与齿圈22之间产生比较大的摩擦热。齿轮箱14内的油被这样的摩擦热加热。
[0036]马达16与通过传动轴与后差速器齿轮12连结的马达相独立地设置。马达16与齿轮
箱14并列设置,与后差速器齿轮12连结。虽省略图示,马达16例如与齿圈22或壳体24连结。马达16能够辅助后轮的旋转。
[0037]逆变器18设置于齿轮箱14的罩部52的外表面58。逆变器18借助未图示的电力线等与马达16电连接。逆变器18对未图示的蓄电池的电力进行变换并供应至马达16。逆变器18根据电流向马达16的供应而发热。
[0038]车辆用冷却构造2包括在齿轮箱14的罩部52形成的冷却流路60。冷却流路60形成于齿轮箱14的罩部52的内表面62与逆变器18之间。在冷却流路60中流通有冷却介质。后面详述,在冷却流路60中流通的冷却介质对车辆用冷却构造2的冷却对象即齿轮箱14内的油和逆变器18这两者进行冷却。
[0039]在车辆1上设置有热交换器64及冷却泵66。此外,热交换器64及冷却泵66的位置不限于齿轮箱14的后方,也可以是齿轮箱14的前方。如图1的虚线箭头所示,冷却流路60、热交换器64及冷却泵66形成供冷却介质循环的冷却回路。热交换器64对从齿轮箱14的冷却流路60送出的冷却介质进行冷却。冷却泵66将被热交换器64冷却的冷却介质送出至齿轮箱14的冷却流路60。
[0040]图2是罩部52的概略剖视图。在图2中,分别用实线箭头表示车辆1的上下前后方向。另外,图2的虚线箭头表示冷却流路60被连接。
[0041]罩部52利用螺栓等紧固部件70安装于箱主体部50。另外,如图2所示,逆变器18包括电源模块72及电容器74。
[0042]电源模块72及电容器74固定于罩部52的外表面58。电源模块72及电容器74以散热面与罩部52接触的方式固定。电源模块72及电容器74的电气端子例如配置于各侧面等不同于与罩部52接触的面的面。另外,电源模块72及电容器74被保护部76包围覆盖。电源模块72及电容器74被罩部52及保护部7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用冷却构造,具备:齿轮箱,在内部容置有齿轮机构及油;逆变器,设置于所述齿轮箱的外表面,并与马达电连接;以及冷却流路,形成于所述齿轮箱的内表面与所述逆变器之间,并供冷却介质流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冷却构造,其中,所述齿轮机构是与传动轴连结的后差速器齿轮,所述逆变器位于所述齿轮箱中的车辆的后方侧。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冷却构造,其中,所述车辆用冷却构造还具备散热片,所述散热片在所述冷却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林信昭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斯巴鲁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