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输送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输送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专利文献1公开了自行式电梯的例子。电梯的轿厢具备驱动车轮,该驱动车轮由电机进行旋转驱动。驱动车轮与轨道接触。轿厢利用在驱动车轮与轨道之间产生的摩擦力而被支承。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
‑
28031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7]在驱动车轮与轨道之间产生的摩擦力的上限由将驱动车轮按压于轨道的力决定。因此,驱动车轮由足够大的力被按压于轨道,以产生能够支承轿厢的自重的摩擦力。在此,在专利文献1的电梯中,驱动车轮被弹簧按压于轨道。因此,轿厢需要以足够大的力将驱动车轮按压于轨道的大型弹簧。由此,轿厢的自重增加。
[0008]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这样的课题而完成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利用更轻的机构来支承自重的输送装置。
[0009]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0]本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输送装置,其中,所述输送装置具备:承载重量支承部,其支承输送物的载荷,通过在井道中进行升降来输送所述输送物;以及第1驱动装置,其设置于所述承载重量支承部,使所述承载重量支承部沿着第1轨道进行升降,所述第1轨道在所述井道中沿所述承载重量支承部的升降方向延伸,所述第1驱动装置具备:第1车轮单元,其具有第1车轮,通过对所述第1车轮进行旋转驱动而使所述承载重量支承部进行升降,所述第1车轮与所述第1轨道的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引导面接触;以及第1连结部,其具有第1连接部以及第2连接部,所述第1连接部与所述第1车轮单元连接,所述第2连接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承载重量支承部,所述第2连接部配置于比所述第1连接部远离所述引导面的位置,所述第2连接部配置于比所述第1连接部靠上方的位置,所述第1连结部被配置成使得连接所述第1连接部和所述第2连接部的直线从水平面倾斜的倾斜角小于45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装置,其中,所述第1连接部与所述第1车轮的旋转轴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输送装置,其中,所述第1车轮单元具备:副车轮,其与所述第1车轮沿升降方向排列,并与所述引导面接触;以及车轮连结部,其将所述第1车轮以及所述副车轮支承为能够旋转,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与所述第1连接部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输送装置,其中,所述第1车轮单元具备:副车轮,其与所述第1车轮沿升降方向排列,并与所述引导面接触;以及差动机构,其在所述第1车轮和所述副车轮中的一方向远离所述引导面的方向移位时,使所述第1车轮和所述副车轮中的另一方向该方向的相反方向移位。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输送装置,其中,所述第1驱动装置具备:辅助轮,其与所述引导面接触;以及第1弹性体,其一端与所述承载重量支承部连接,利用弹力来保持所述辅助轮相对于所述引导面的接触。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输送装置,其中,所述第1驱动装置具备:第2车轮单元,其隔着所述第1轨道而与所述第1车轮单元对称地配置,具有第2车轮,该第2车轮与所述第1轨道的所述第1车轮所接触的位置的背侧接触;以及第2连结部,其与所述第2车轮单元连接,该第2连结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承载重量支承部,并且隔着所述第1轨道而与所述第1连结部对称地配置。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输送装置,其中,所述输送装置具备位置约束机构,该位置约束机构将由于所述第1车轮单元的水平方向上的移位而在所述第1连结部产生的旋转传递至所述第2连结部,由此使所述第2车轮单
元向所述第1车轮单元的相反方向移位。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输送装置,其中,所述输送装置具备位置约束机构,该位置约束机构将由于所述第2车轮单元的水平方向上的移位而在所述第2连结部产生的旋转传递至所述第1连结部,由此使所述第1车轮单元向所述第2车轮单元的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菅原雄介,武田行生,松浦大辅,石井贵大,松本壮史,垣尾政之,中泽大辅,
申请(专利权)人:国立大学法人东京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