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余热回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2846665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30 18: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余热回收系统,第一余热抽风机的输入端与第一生产设备连通且输出端与预热箱的其中一侧连通,预热箱内设有预热管,预热管的进风口与外部空气供应系统连通且出风口与第一生产设备连通,预热箱的另一侧与第二生产设备通过热风管道连接,第二生产设备与第二余热抽风机的输入端连通,第二余热抽风机的输出端与换热管连通,换热管设于储水箱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余热回收系统通过第一余热抽风机将第一生产设备的余热输送到第二生产设备中利用,此过程中间外部空气进行了加热,此后再由第二余热抽风机将第二生产设备的余热输送到换热管内,从而对高温余热进行了多段式的回收利用,提高了余热资源回收率,减少资源的浪费。的浪费。的浪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余热回收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余热回收
,具体涉及一种余热回收系统。

技术介绍

[0002]节能减排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无论是发展形势所需还是利益所趋,走节约能源、发展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研发和推广工厂能源综合利用技术迫在眉睫。结合工厂自身生产工艺和生产特点,通过一系列智能化技术手段将工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进行回收再利用,是节约能源、保护资源、保护环节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可以降低企业的能耗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现有技术中,余热的回收利用大都采用余热锅炉,只对余热进行了简单的一段式回收利用,导致余热还未被完全回收利用,因此,存在余热资源回收率较低。仍有部分余热随尾气排入大气,导致资源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设计一种余热回收系统,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余热回收系统,包括第一生产设备、第二生产设备、第一余热抽风机、第二余热抽风机、预热箱、以及储水箱,所述第一余热抽风机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生产设备连通且输出端与所述预热箱的其中一侧连通,所述预热箱内设有预热管,所述预热管的进风口与外部空气供应系统连通且出风口与所述第一生产设备连通,所述预热箱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二生产设备通过热风管道连接,所述第二生产设备与所述第二余热抽风机的输入端连通,所述第二余热抽风机的输出端与换热管连通,所述换热管设于所述储水箱内,所述储水箱与热水供应管连通。
[0006]进一步,所述第一余热抽风机与所述预热箱之间设有过滤箱,所述过滤箱内沿着余热输送的方向依次设有活性炭层和过滤棉层。
[0007]进一步,所述预热管与所述换热管均为盘管状结构。
[0008]进一步,所述储水箱还与补水管连通,所述补水管的出水端连接有浮球阀。
[0009]进一步,所述热风管道包括保护层、保温层以及输送层,所述保护层与所述输送层之间形成可容纳所述保温层的空腔,所述输送层的外壁形成有环形凸缘。
[001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技术的余热回收系统通过第一余热抽风机将第一生产设备的余热输送到第二生产设备中进行利用,此过程对外部空气进行了加热,此后再由第二余热抽风机将第二生产设备的余热输送到换热管内,从而对余热进行了多段式的利用,提高了余热资源回收率,减少资源的浪费。
附图说明
[001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2]图1为本技术的余热回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本技术的余热回收系统中热风管道的剖面图。
[0014]图中所标各部件的名称如下:1、第一生产设备;2、第一余热抽风机;3、过滤箱;4、活性炭层;5、过滤棉层;6、预热箱;7、预热管;8、热风管道;9、第二生产设备;10、第二余热抽风机;11、补水管;12、浮球阀;13、换热管;14、储水箱;15、热水供应管;16、保护层;17、环形凸缘;18、保温层;19、输送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中的附图,对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6]参照图1至图2,本技术的余热回收系统,包括第一生产设备1、第二生产设备9、第一余热抽风机2、第二余热抽风机10、预热箱6、以及储水箱14,第一余热抽风机2的输入端与第一生产设备1连通且输出端与预热箱6的其中一侧连通,预热箱6内设有预热管7,预热管7的进风口与外部空气供应系统连通且出风口与第一生产设备1连通,预热箱6的另一侧与第二生产设备9通过热风管道8连接,第二生产设备9与第二余热抽风机10的输入端连通,第二余热抽风机10的输出端与换热管13连通,换热管13设于储水箱14内,储水箱14与热水供应管15连通。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生产设备1为高温隧道窑,第二生产设备9为预热隧道窑。由于瓷器需要在一定温度下保温,使坯体具备一定强度后,再进入高温隧道窑进行烧结。高温隧道窑在煅烧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余热,余热进入放置有瓷器的预热隧道窑,可确保产品有足够的保温时间,从而避免后续产品烧结炸裂的情况出现。
[0017]第一余热抽风机2与预热箱6之间设有过滤箱3,过滤箱3内沿着余热输送的方向依次设有活性炭层4和过滤棉层5。过滤箱3能够对高温空气中的粉尘颗粒进行吸附过滤,避免回收的热量不纯净造成余热利用不方便,满足高温空气余热回收的余热回收节能器使用的需求,同时也防止粉尘颗粒在预热箱6或各个连接管道内堆积,导致后期的维护难度加大,维护成本高。过滤箱3使得在后期维护中只需对过滤箱3进行更换或者清理即可。
[0018]预热管7与换热管13均为盘管状结构。如此设置,提高了预热管7与余热气体、换热管13与水的接触面积,同时使外部空气在预热管7内、余热气体在换热管13内流经的路径变长,从而提高了对于余热回收利用的效率。
[0019]储水箱14还与补水管11连通,补水管11的出水端连接有浮球阀12。通过浮球阀12对储水箱14进行自动补水。
[0020]热风管道8包括保护层16、保温层18以及输送层19,保护层16与输送层19之间形成可容纳保温层18的空腔,输送层19的外壁形成有环形凸缘17。由于高温隧道窑与预热隧道
窑之间的热风管道8的长度较长,在余热输送的过程中余热损耗较大,导致余热利用率降低。因此,热风管道8需要进行保温处理。在本实施例中,保温层18采用的是聚氨酯保温材料。输送层19上的环形凸缘17插设在固态的聚氨酯保温材料内,环形凸缘17对两者起到限位作用,限制输送层19和保护层16之间沿轴向移动。
[0021]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高温隧道窑进行高温煅烧时产生的余热通过第一余热抽风机2将热气抽入到预热箱6内,预热箱6对预热管7进行加热,空气通过预热管7进入到高温隧道窑内,且预热管7设计为盘管状结构,从而有效提高了余热对空气的预热效果,通过对余热的充分利用,有效避免了空气冰冷进入隧道内后,增加隧道窑烧制成本的情况发生,提高了隧道窑对于热量的利用率。随后,预热箱6内的余热进入预热隧道窑内,对准备进入高温隧道窑内煅烧的瓷器进行预热、烘干。此时预热隧道窑内的气体还有较高的温度,可重复利用。通过第二余热抽风机10将余热抽入换热管13内,由换热管13对储水箱14内的水进行加热。加热的水可通过热水供应管15流出,满足日常热水消耗。
[0022]以上是对本技术的较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生产设备、第二生产设备、第一余热抽风机、第二余热抽风机、预热箱和储水箱,所述第一余热抽风机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生产设备连通且输出端与所述预热箱的一侧连通,所述预热箱内设有预热管,所述预热管的进风口与外部空气供应系统连通且出风口与所述第一生产设备连通,所述预热箱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二生产设备通过热风管道连接,所述第二生产设备与所述第二余热抽风机的输入端连通,所述第二余热抽风机的输出端与换热管连通,所述换热管设于所述储水箱内,所述储水箱与热水供应管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奕强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金强艺陶瓷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