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座与电线之间的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84048 阅读:5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去掉部分电线30的塑料包套32,裸露出芯线31,该芯线31连接到灯体10的芯线接受元件13中。灯座20装配到灯体10上后,芯线弹性夹持于灯座20的接触元件24D和芯线接受元件13之间,从而将灯座20与电线30连接起来。芯线30与接触元件24D直接接触,因此在灯座20与电线30之间,不再需要接线端子,元件数量可以减少。(*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灯座与电线之间的连接结构本专利技术涉及一个灯座与电线之间的连接结构。典型的汽车尾灯组是平板状的灯体,若干个灯座装在该灯体上,电线接到灯座,并分布在灯体上。现有的一种灯座与电线之间的连接形式,如JP-9-23184中所描述的那样,有接线端子装在灯体上,通过压力焊接或其他方式,把电线固定在接线端子上。当灯座装于灯体上时,灯座的接触元件与接线端子触接。常规的连接结构,在电线与灯座之间需要有连接端子。结果是,元件数量多,并且必须进行若干安装操作。本专利技术是考虑了以上问题后形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个元件较少的连接结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连接结构,该结构包含一个灯体、一条所说灯体的绝缘电线、一个安装于所说灯体的灯座,该灯座有一个电接触部分;前述电线的一部分的绝缘层被去掉而形成部分电线,该部分电线与装在前述灯体的前述灯座的前述电接触部分直接连接。本专利技术的主要优点是,中间端子结构没有了,因此成本降低,而且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微型化的可能。作为一种优选,在安装灯座的方向上,形成直接接触,典型的是通过灯体上一个开孔插入灯座。电线的除去绝缘层的部分最好通过一个槽而被导向,或缠绕于一个突出部分上。-->可以提供一种快速连接方法,用来抓住电线,优选是在其中一段绝缘部分,比如说在未绝缘部分两侧的一段绝缘部分上通过压出压痕而进行夹紧。从下面对有关附图示出的优选实施例的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其他方面是显而易见的。其中图1是第一个实施例的平面图,示出了一个灯体和一个灯座的一种连接状态。图2是图1旋转90°后的剖视图。图3是一个后视图,示出了处于连接状态的前述灯体和灯座。图4是一个后面的局部放大视图,示出了一根由一个芯线接受元件和一个支承元件支承的电线。图5是一个局部放大视图,示出了前述电线由前述芯线接受元件和支承元件支承。图6是一个局部放大剖视图,示出了前述电线由前述芯线接受元件和支承元件支承。图7是一个局部放大立体图,将前述电线与前述芯线接受元件和支承元件分别示出。图8是第二个实施例的剖视图。图9是图8所示实施例的后视图。图10是图8所示实施例的一个局部放大视图,示出了一条芯线缠绕在一个肋板上。图11是图8所示实施例的后面的一个局部放大视图,示出了一-->个灯座与一根电线的接触部分。参照图1至图7,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实施例描述如下。汽车尾灯组的灯体10是塑料制的,板状。在灯体10的若干指定位置制作了圆形安装孔11(本实施例中仅示出了一个位置),一个灯座20从外部插入安装孔11。在灯体10的背面(图1中的下面,及图3所示的面),四根电线30沿安装孔11的边缘分布。当安装灯座20时,其中的电接触部分24D与电线30的芯线31触连,形成电导通的状态。电线30包含一个由彼此分离的金属细线制成的芯线31,芯线31包覆着一层塑料包套32。一段指定长度的塑料包套32被剥离,剥离长度与后文描述的一个芯线接受元件13相适应。芯线31是处于裸露状态,该裸露芯线31与灯座20的接触元件24D相触连。灯座20包含一个塑料的支承元件21、一个与支承元件21的背面部分连接起来的塑料连接元件22、一个带楔形基座的灯泡23,以及数个端子接头24。支承元件21的前端有一个凹槽21A,用于安放和支承灯泡23,而且端子接头24的弹性触点24A与凹槽21A相邻。当灯泡23装上后,灯泡23的触脚元件23A与弹性触点24A相触接,在支承元件21的圆周方向有止动凸台21B,该止动凸台21B可以穿过安装孔11边缘上形成的凹槽11A。安装灯座时,止动凸台21B与安装孔11边缘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种卡口式连接。端子接头24的突出接头24B,向弹性触点24A的反方向突出,并且伸入连接元件22的连接套筒22A中。电线接触元件24C,从突-->出接头24B的支承点伸出,伸向连接元件22的前端法兰22B的外圆周面。这些电线接触元件24C的伸起端向前弯曲,并且前后方向可弹性折弯。灯座20装上后,电线接触元件24C的弹力,将止动凸台21B压在安装孔11的边缘上,从而将灯座20保持在随灯体10的调整而前后移动的状态。一共有四个电线接触元件24C,它们的伸出端部分,伸向法兰22B的外圆周面,并与电线30触接,构成了电接触部分24D。这些电接触部分24D在圆周方向上间隔90°分布。四个肋板12从灯体10的后面伸出,肋板12伸出的位置稍微偏离安装孔11的边缘。这四个肋板12在与安装孔11同轴的圆上,间隔90°布置,与电接触部分24D相对应。每个肋板12都是方形的。芯线接受元件13形成在肋板12的突出端面(后端面)上。这些芯线接受元件13上,有一个横断面为半圆形的槽,这些槽大体上平行于安装孔11边缘的方向。该槽的直径近似于芯线31的直径,芯线31安装于芯线接受元件13时,芯线31的后半圆从肋板12的后侧面突出。支承元件14也从灯体10的后面突出,因此沿电线延伸的方向,支承元件14分布于芯线接受元件13的两侧。每一支承元件14包含一对相对的凸台15,凸台15夹住电线30的一部分塑料包套32。凸台15的相对的面被切成楔形,形成了凸起16。凸起16之间的间隙略小于塑料包套32的外径。这样一来,当支承元件14夹住电线时,凸起16突入或切入塑料包套32,从而控制塑料包套32在电线轴向(电线延伸方向)的运动。-->本实施例的操作如下。在安装灯座20之前,每一电线30按指定路线布置,裸露的芯线31连接到芯线接受元件13上,塑料包套32的一段的两侧均与支承元件14相配合,并由支承元件14保持其位置。这样每一电线30均沿指定路线布置,相应的芯线31定位于可与接触点24D相触接的位置上。从此,止动凸台21B穿过凹槽11A,灯座20从灯体10的后面一侧穿过安装孔11。在电线接触元件24C端部的电接触部分24D,与支承元件14的后端面弹性触接上。接着,整个灯座旋转到指定位置,电线接触元件24C的弹性力将止动凸台21B压入,使止动凸台21B与安装孔11的后端部分相配合,从而将灯座20定位。这样,灯座20就与灯体10连上了。转动灯座20时,与支承元件14的后端面弹性触接着的电接触部分24D,经由电线30的塑料包套32,从支承元件14移到芯线31,停止于与芯线接受元件13相对的位置上。结果,由于电线接触元件24C的弹性力,芯线31被弹性夹持于芯线接受元件13和触点24D之间。此时,芯线31和电接触部分24D处于电导通状态,并且具有指定大小的接触压力。灯座20的电接触部分24D与各个电线30的芯线31直接触接。因此,在灯座与电线之间不需要接线端子的介入,如前例所述,从而可以减少元件的数量。其次,芯线31与电接触部分24D之间的接触,是在灯座安装-->方向(前后方向)上的直接接触形式。因此,与芯线定位需要伸向接触元件的外圆周上的情况相比,需要空间较小。再次,芯线31接在槽形的芯线接受元件13上,所以芯线31保持在灯座20安装的位置,与触接元件24D之间可以达到可靠的接触。进一步的,当灯座20与芯线31,及电接触部分24D,处于连接状态时,电接触部分24D的弹性接触方向,相对于芯线31的前后方向是倾斜的。然而,芯线31装配于芯线接受元件13之中,从而芯线31的侧向运动受到控制,以保持一个稳定的连接。更进一步的,芯线31的塑料包套32的两侧均被支承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个电连接结构,包含一个灯体(10)、一个用于所说灯体的绝缘电线(30)、一个安装到前述灯体并形成电接触部分(24)的灯座(20),前述电线的一部分的绝缘层被去掉而形成部分电线(31,46),前述灯座与前述灯体装配后,该部分电线(31,46)与电接触部分(24)形成直接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JP 1998-2-25 044002/98;JP 1998-6-26 181093/981、一个电连接结构,包含一个灯体(10)、一个用于所说灯体的绝缘电线(30)、一个安装到前述灯体并形成电接触部分(24)的灯座(20),前述电线的一部分的绝缘层被去掉而形成部分电线(31,46),前述灯座与前述灯体装配后,该部分电线(31,46)与电接触部分(24)形成直接接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部分电线(31,46)在所述灯座(20)安装方向上与所述电接触部分(24)形成直接触接。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部分电线(31,46)是由所述灯体(10)的导向件(13,42)而定位的。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谷川文祥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