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极插接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83406 阅读:1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将单头插头用作配对插接件的多极插接件,不妨碍小型化而试图使其多极化。使凸起部30突出于低矮的箱式插座体10。通过在插座体10上组装若干既定接触片,由这些既定接触片来确保若干极。通过在凸起部30的外周和内周配置所需数量的第1附加接触片40和所需数量的第2附加接触片50,由这些附加接触片40、50来确保2极以上的极数。(*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极插接件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多极插接件,尤其是涉及将具有在轴向多处具备中心电极的电极轴的单头插头作为配对插接件使用的多极插接件。众所周知,一般的插座式多极插接件的结构是将多个接触片组装在具备单头插头的电极轴的插入空间的插座体的上述插入空间中。这种多极插接件在开发用于手提电话、手提式盒式磁带录音机和收音机的过程中,与近来的机器的小型化相对应,要求将其超小型化,而且为了应付机器的多功能化,要求更进一步多极化。本专利技术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的,是基于通过利用从插座体的前面突出的凸起部设置接触片以增加极数而提出的,其目的是尽量避免多极插接件的大型化,而且使多极插接件的极数增加。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多极插接件进行说明。在这一段使用图中的标号,为的是帮助理解专利技术的内容,并没有将内容限定为图中所示例子的意思。本专利技术的多极插接件可以将单头插头作为配对插接件使用,该单头插头具备电极轴91和至少1个的周边电极96,电极轴91在轴向若干处具备中心电极92~95,周边电极96与该电极轴91的根部隔一定间隔,与其根部的外侧对置配置。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多极插接件在具备上述电极轴91的插入空间14的插座体10中,安装有具备既定触点63、73、83的若干既定接触片60、70、80,其既定触点63、73、83分别与除去插入到上述插入空间14的上述电极轴91根部的中心电极95所剩下的其它若干中心电极91~94相接触,而且筒状的凸起部30突设在上述插座体10的前端,由该凸起部30形成与上述插入空间14相连通的插拔口37。因此,本专利技术的多极插接件由若干既定接触片60、70、80确保规定的极数,例如从第1极到第3极的3个极数,多于此数目的极数由配置在上述凸起部30外周和内周的附加接触片保证。而且由配置在凸起部30外周的附-->加接触片确保1个或若干极数,再由配置在凸起部30内周的附加接触片确保1个或若干极数。即,本专利技术的多极插接件在上述凸起部外周的至少1处,形成有板片状第1附加接触片40的配置处,配置在该配置处的上述第1附加接触片40具备与上述周边电极96相接触的第1附加接触点42,上述周边电极96与该第1附加接触片40相对应,设置在上述配对插接件上。另外,在上述凸起部30内周的至少1处,形成有第2附加接触片50的配置处,配置在该配置处的上述第2附加接触片50具备与中心电极95相接触的第2附加接触点58,上述中心电极95与该第2附加接触片50相对应,设置在上述配对插接件的上述电极轴91的根部。因此,总的极数为仅合并第1附加接触片40的数目和第2附加接触片50的数目的极数,加上由上述既定接触片60、70、80确保的极数。另外,由于利用凸起部30设置的第1附加接触片40的形状是板片状,所以与将该第1附加接触片40加工成环状或圆筒状的场合相比,这样容易实现形状的小型化。尤其是能在凸起部30的左右至少一侧形成第1附加接触片40,这样一来,第1附加接触片40和第1附加接触点42不会伸出到插座体上表面的上方或下表面的下方,不会由于多极插接件变得高大而招致大形化。上述凸起部30制成具备平坦的缺圆部31的圆筒状,该缺圆部31通过切除其周壁外侧的一部分而制成,其缺圆部31最好是当做上述第1附加接触片40的配置处。这样一来,可以使其第1附加接触片40的配置位置靠近凸起部30的中心,这有助于抑制多极插接件的大形化。上述第1附加接触片40具有固定在上述插座体10上的第1安装板部41,且从该第1安装板部41沿上述凸起部30的上述缺圆部31的外表面向前延伸,最好在与该缺圆部31的外表面之间形成一定间隙。这样一来,即使将该多极插接件做得较小,也能非强制地通过第1安装板部41组装第1附加接触片40。尤其是上述第1安装板部41以插入到从上述插座体10的前端面向后方延伸的安装槽15中的状态,固定在该插座体10上,若采用这种结构,能从插座体10的前侧将第1附加接触片40的第1-->安装板部41插入且安装在上述安装槽15中。上述第1附加接触点42最好是从由凸起部30的上述缺圆部31所形成的缺圆空间内侧向外侧伸出。这样一来,只要将配对插接件的电极轴91插入到插座体10的插入空间14中,第1附加接触点42一定与配对插接件的周边电极96相接触。因此提高了第1附加接触点42和配对插接件的周边电极96的接触稳定性。本专利技术在上述凸起部30周壁的圆周方向的一处,设有切除部34,其窄幅部32位于该凸起部30的前端,与该窄幅部32相连的宽幅部33位于该凸起部30的后端,在上述凸起部30的内周配置有上述第2附加接触片50,该第2附加接触片50在制成环状的上述第2附加接触片50的配置处制成圆环状,而且该第2附加接触片50和上述凸起部30的内周面之间确保有间隙,该第2附加接触片50其圆环部51的圆周方向的一处被切开,在该切割部分具有分别设置在相互对置的端部的一对向外的舌片52、53,这些向外的舌片52、53插在上述切除部34的宽幅部33中,而且最好是这些向外的舌片52、53随着上述圆环部51的扩大和收缩,能在上述宽幅部33的内部在接近和分离的方向上变换位置。另外,最好是一对上述向外的舌片52、53,在由于插入到圆环部51的配对插接件的电极轴91而将该圆环部51撑开时,通过向分离的方向变位而在上述凸起部30的轴线方向上与上述切除部34的窄幅部32和宽幅部33的边界部分的台阶处35相对置。根据本专利技术,在将配对插接件的电极轴91插入到第2附加接触片50的圆环部51中时,第2附加接触片50的圆环部51的一对向外的舌片52、53在凸起部30一侧的切除部34的宽幅部33中向分离的方向变位,处于在凸起部30的轴线方向上与上述台阶处35相对置的状态。因此,在拔出配对插接件时,上述向外的舌片52、53卡在上述台阶处35上,阻止与第2附加接触片50一起拔出。本专利技术的多极插接件可以采用这样的结构:由3个上述既定接触片60、70、80和各1个的第1附加接触片40和第2附加接触片50构成5个极,这样一来,可以制成具有5极的多极插接件。在这种场合下,3-->个上述既定接触片60、70、80中的2个既定接触片60、70分别配置在上述插入空间的左右两侧,剩下的1个既定接触片80配置在上述2个既定接触片60、70之一的既定接触片60的前侧,若采用这种结构,能非强制地将3个既定接触片60、70、80安装在插座体10中,这有助于抑制插座体10的大型化。特别是上述剩下的1个既定接触片80制成相对与该既定接触片80相连的安装板部81折叠过来的折叠状,同时该既定接触片80和安装板部81配置在在其厚度方向上贯通上述插座体10的安装槽25中,由于采用这一结构它能发挥显著的作用。图1是从斜前方看本专利技术的多极插接件的简略立体图。图2是表示第1附加接触片和第1安装板部的简略立体图。图3是既定接触片的简略立体图。图4(A)是其它既定接触片的简略立体图,图4(B)是图4(A)的ⅣB向视图。图5是又一其它既定接触片的简略立体图。图6是第2附加接触片的简略立体图。图7(A)是图6的ⅦA向视图,图7(B)是图6的ⅦB向视图,图7(C)是图6的ⅦC向视图。图8是图1所示的多极插接件的简略水平剖视图。图9是多极插接件的简略主视图。图10是在插座体的前端附近垂直切断多极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极插接件,用作其配对的插接件的单头插头具备电极轴和至少一个的周边电极,该电极轴在轴向多处具有中心电极,该周边电极与该电极轴的根部隔开一定间隔地在其根部的外侧对置配置,而且,在具有上述电极轴的插入空间的插座体上,安装有具备既定触点的多个既定接触片,该既定触点分别与插入到上述插入空间的上述电极轴根部的中心电极以外的其它多个中心电极相接触,而且在上述插座体的前端突设有筒状的凸起部,由该凸起部形成与上述插入空间连通的插拔口,其特征是: 在上述凸起部外周侧的至少1处,形成有板片状的第1附加接触片的配置处,配置在该配置处的上述第1附加接触片具备与上述周边电极相接触的第1附加触点,上述周边电极与该第1附加接触片相对应、设置在上述配对的插接件上, 在上述凸起部外周侧的至少1处,形成有第2附加接触片的配置处,配置在该配置处的上述第2附加接触片具备与中心电极相接触的第2附加触点,该中心电极与该第2附加接触片相对应、设置在上述配对的插接件的上述电极轴的根部。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0-2-14 034857/20001.一种多极插接件,用作其配对的插接件的单头插头具备电极轴和至少一个的周边电极,该电极轴在轴向多处具有中心电极,该周边电极与该电极轴的根部隔开一定间隔地在其根部的外侧对置配置,而且,在具有上述电极轴的插入空间的插座体上,安装有具备既定触点的多个既定接触片,该既定触点分别与插入到上述插入空间的上述电极轴根部的中心电极以外的其它多个中心电极相接触,而且在上述插座体的前端突设有筒状的凸起部,由该凸起部形成与上述插入空间连通的插拔口,其特征是:在上述凸起部外周侧的至少1处,形成有板片状的第1附加接触片的配置处,配置在该配置处的上述第1附加接触片具备与上述周边电极相接触的第1附加触点,上述周边电极与该第1附加接触片相对应、设置在上述配对的插接件上,在上述凸起部外周侧的至少1处,形成有第2附加接触片的配置处,配置在该配置处的上述第2附加接触片具备与中心电极相接触的第2附加触点,该中心电极与该第2附加接触片相对应、设置在上述配对的插接件的上述电极轴的根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极插接件,其特征在于:上述凸起部为具备平坦的缺圆部的圆筒状,该缺圆部是通过切除其周壁外侧的一部分而成,该缺圆部作为上述第1附加接触片的配置处。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极插接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附加接触片具有固定在上述插座体上的第1安装板部,而且,从该第1安装板部沿上述凸起部的上述缺圆部的外表面向前延伸,在与该缺圆部的外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极插接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安装板部以插入到从上述插座体的前端面向后方延伸的安装槽中的状态固定在该插座体上。5.如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七田明人宇野丰
申请(专利权)人:星电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