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平型导体用电气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82219 阅读:10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扁平型导体用电气连接器,盖状的加压构件设成在开位置及闭位置之间可移动,且在所述开位置可将扁平型导体插入保持端子的外壳的开口部中,在闭位置使所述扁平型导体的导体部及端子的接触部弹性接触,其特征为: 端子具有主臂部,该主臂部包括从外壳内部的该端子的基部向开口部延伸的第一臂部和大致向同方向延伸的第二臂部,在该主臂部的第一及第二臂部之间可插入扁平型导体,端子具有从主臂部的第一臂部及第二臂部的相面对缘部的至少一方延伸的副臂部,通过加压构件的朝闭位置的移动操作,所述副臂部以与主臂部的连结区域为支点而弹性变形,使端部按压扁平型导体。(*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扁平型导体用电气连接器技术区域本专利技术是扁平型导体用电气连接器。
技术介绍
这种的电气连接器,例如已知有揭示于日本特开平7-142130的电气连接器。此公知的连接器,是如添付的图7(A)所示,具有将金属板冲压加工而制成的平坦的多个端子50。在外壳60上,与纸面平行的多个贯通开缝61是向与纸面垂直的方向配列形成,端子50被收纳于各开缝61中。这些各开缝61在外壳60的左上部连通并形成开口部62。在此开口部62中,设有转动自如的加压构件70。上述端子50,在外壳内具有上臂部51及下臂部52,且在外壳外具有连接部53。上臂部51由外壳上壁内面支撑,并在位于外壳的开口部62附近的先端形成有大致圆形的转动引导部54,下臂部52具有可挠性、且在先端具有接触部55。加压构件70,在其圆弧状凹部由上述多个端子50的转动引导部54作转动引导,在面向外壳内部的面具有形成角部的加压部71。使用时,在对象电路基板上的规定位置配置上述连接器之后,将端子50的连接部53与规定电路焊接连接。接着,将加压构件70如图7(A)所示那样作成开位置,将作为一种扁平型导体的可挠性基板F插入连接器内,位于在该可挠性基板F的下面形成电路部的端子50的接触部55上。然后,如图7(A)、(B)图所示,将加压构件70向闭位置作转动操作。此时,加压部71推压可挠性基板F,而使可挠性基板的电路部与上述接触部55弹性接触,从而能可靠地与端子50连接。在这种公知的连接器中,可挠性基板从上方受到加压构件的推压,而使形成于该可挠性基板下面的电路部与端子的接触部弹性接触。因此,可挠性基板是电路部被插入至下面的使用状态。但是,依据配置有连接器的电路基板周边的其它电子零件的配置-->环境,需要将上述可挠性基板的电路部处于上面的方式来使用连接器。但是,在上述的公知的连接器中,对于设置接点的位置无自由度,故无法满足此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满足这种要求而提供一种扁平型导体用电气连接器,其在设置接点的位置赋予自由度,特别是即使使电路部位于扁平型导体的上面侧、即由加压构件所产生的加压侧,也可以连接该可挠性基板。本专利技术的扁平型导体用电气连接器是,盖状的加压构件设成在开位置及闭位置之间可移动,并在上述开位置可向保持端子的外壳的开口部插入扁平型导体,在闭位置使上述扁平型导体的导体部与端子的接触部弹性接触。在此,扁平型导体是指可挠性电路基板、扁平电缆等,包含所有的形成扁平型且导体部推压在端子的接触部上而接触、或者是使具有尖头的端子的接触部被覆般地插入而与导体部接触等的扁平型导体。对于这种电气连接器,本专利技术的特征为:端子具备主臂部,该主臂部包括从外壳内部的该端子的基部向开口部延伸的第一臂部和几乎向同方向延伸的第二臂部,在该主臂部的第一及第二臂部之间可插入扁平型导体,端子具有从主臂部的第一臂部及第二臂部的相面对缘部的至少一方延伸出的副臂部,通过加压构件的朝向闭位置的移动操作,上述副臂部以与主臂部的连接区域为支点而产生弹性变形,而使端部按压扁平型导体。在这种结构的本专利技术的电气连接器中,在使用时,在加压构件位于开位置的状态下,使扁平型导体从具有导体部的先端侧插入配置于上述端子的主臂部的第一臂部及第二臂部之间。然后,使加压构件往闭位置移动。其结果,端子的副臂部延伸出的主臂部由加压构件推压,而使副臂部相对支点弹性变形,并推压扁平型导体。因此,扁平型导体由第一臂部侧及第二臂部侧与端子接触。即,扁平型导体的任何面上即使有导体部,都可与端子连接。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形态中,第一臂部位于由扁平型导体的面所分隔的加压构件侧空间,而第二臂部位于反加压构件侧空间,通过加压构件的朝向闭位置的移动操作,加压构件将扁平型导体朝第二臂部的接触部按压,同时,第二臂部的副臂部就将扁平型导体按压在第一臂部的-->接触部,或是第一臂部的副臂部按压扁平型导体。这种情况,第一臂部及第二臂部的至少一方的副臂部可具有接触部。在本专利技术中,加压构件也可移动地被形成于第一臂部或第二臂部上的移动引导部所支承。副臂部如何设置在何处,其具体形态有以下的可能。其一,在第二臂部的延伸方向的先端部具有接触部,且副臂部从中间部朝基部方向延伸并以该中间部为支点可挠曲。其二,第一臂部的副臂部从移动引导部的附近朝该第一臂部的基部方向延伸。进一步其三,第一臂部在加压构件向闭位置移动时受到来自加压构件的反力而挠曲,而使移动引导部的位置可变位。在此三例的情况下,通过移动引导部的变位,第一臂部的前臂部产生挠曲,同时被赋予旋转而使与扁平型导体之间的接触压力增大。在本专利技术中,加压构件的开位置与闭位置之间的移动,可以获得加压构件的转动、直动、或是转动与直动混合的移动等各种的移动形态。附图的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剖视图,加压构件是位于开位置的状态。图2是图1的连接器的使用要领,(A)是加压构件朝闭位置的移动途中的状态,(B)是加压构件位于闭位置的状态。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的剖视图,加压构件是位于开位置的状态。图4是图3的连接器的使用要领,(A)是加压构件朝闭位置的移动途中的状态,(B)是加压构件位于闭位置的状态。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例的连接器的剖视图,加压构件是位于开位置的状态。图6是图5的连接器的使用要领,(A)是加压构件朝闭位置的移动途中的状态,(B)是加压构件位于闭位置的状态。图7是习知的连接器的剖视图,(A)是加压构件位于开位置的状态、(B)是加压构件朝向闭位置的中途位置的状态、(C)是加压构件位于闭位置的状态。具体的实施例-->现结合附图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扁平型导体用电气连接器。图1、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图3、图4是第二实施例,图5、图6是第三实施例。<第一实施例>在如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中,外壳10是将电绝缘材料成形而制成的,并向与纸面垂直的方向延伸,构成一部分开口的大致长方体外形。在该外壳10上,左右贯通形成有与纸面平行的开缝状的槽部11,此槽部11是与纸面垂直的方向隔有规定间隔地平行设置多个。上述外壳的右上部有切口,形成与上述多个槽部11连通的开口部12。在上述槽部11中插入有端子20。该端子20仍取为金属板的平坦面的形状,且插入在上述外壳的开缝状各槽部11而被保持。此端子20具有:在槽部11内从基部21往右方延伸的主臂部22及从基部21的下部往外壳外突出的连接部23。主臂部22由从上述基部21上部延伸的第一臂部24及从基部21的下部延伸的第二臂部25所构成。上述第一臂部24,其自由端到达外壳10的开口部12的区域,在接近该自由端的靠近第二臂部25的缘部形成有呈大致圆弧状的凹弯曲部的移动引导部26。该移动引导部26,将后述的加压构件可旋转移动地引导。副臂部27从与此第一臂部24的移动引导部26邻接的区域朝向基部21方延伸。第一臂部24,是在该副臂部27的基部附近形成弯曲切入部28,当受到外力时以部位29、即、第一臂部24及副臂部27的连结区域为支点可使上述副臂部27朝旋转方向弹性变形。另外,在上述基部21和第一臂部24的上缘,形成有嵌入于外壳的槽部11内面的突起30A、30B。上述第二臂部25,与上述第一臂部24基本平行且大致以相同长度延伸,在中间部形成有若干的阶梯部31,在自由端具有朝向第一臂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扁平型导体用电气连接器,盖状的加压构件设成在开位置及闭位置之间可移动,且在所述开位置可将扁平型导体插入保持端子的外壳的开口部中,在闭位置使所述扁平型导体的导体部及端子的接触部弹性接触,其特征为:端子具有主臂部,该主臂部包括从外壳内部的该端子的基部向开口部延伸的第一臂部和大致向同方向延伸的第二臂部,在该主臂部的第一及第二臂部之间可插入扁平型导体,端子具有从主臂部的第一臂部及第二臂部的相面对缘部的至少一方延伸的副臂部,通过加压构件的朝闭位置的移动操作,所述副臂部以与主臂部的连结区域为支点而弹性变形,使端部按压扁平型导体。2、权利要求1的扁平型导体用电气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第一臂部位于由扁平型导体的面所分隔的加压构件侧空间,而且第二臂部位于加压构件相反侧空间,通过加压构件的朝闭位置的移动操作,加压构件将扁平型导体朝第二臂部的接触部按压,同时,第二臂部的副臂部将扁平型导体朝第一臂部的接触部按压,或第一臂部的副臂部按压扁平型导体。3、权利要求1或2的扁平型导体用电气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第一臂部及第二臂部的至少一方的副臂部具有接触部。4、权利要求1或2的扁平型导体用电气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加压构件可移动地被形成于第一臂部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常松和久
申请(专利权)人: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