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分支大血管支架系统及其使用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2813264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6 20:0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分支大血管支架系统及其使用方法,包括主体支架和左锁骨下动脉小支架,所述的主体支架为双分支镍钛合金骨架覆膜结构,其上具有第一分支和第二分支,所述的左锁骨下动脉小支架包括圆筒形管状小支架主体及小支架中段伞状结构两部分。本发明专利技术将外分支和内分支支架有机结合,第二分支可以较好适应不同情况下的锁骨下动脉与颈总动脉位置关系的变化;小支架能够用于配合主体支架植入内分支支架,伞形结构有效贴合第二分支的主体支架开口,防止内漏。本发明专利技术在大幅简化手术流程降低手术风险的同时,能够改善该类患者的疗效及预后。预后。预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分支大血管支架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血管内介入支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分支大血管支架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人体主动脉弓上有三根血管,分别为头臂干动脉,左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目前约40%B型主动脉夹层和动脉瘤在降主动脉植入支架时需要覆盖锁骨下动脉,为了重建锁骨下动脉血供,出现了如单分支支架、原位开窗、体外开窗、左颈总动脉

锁骨下动脉转流、烟囱等技术。其中单分支支架由于对患者创伤较小的同时发生内漏及其他并发症的概率明显低于其他术式而优点突出。
[0003]如今,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医生尝试将大血管支架向靠近心脏的位置释放来解决既往要行开胸手术主动脉置换的疾病。这虽然有可能大幅度降低患者手术风险,但是由于左颈总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变异度很大,导致按照传统单分支支架理念设计的双分支支架无法用相对简单的结构适应大多数患者的主动脉血管。
[0004]由于无法提供一体化支架因对需要重建左颈总动脉血流的主动脉支架,相关病人不得不接受复杂而风险较大且并发症偏多的杂交手术甚至全开放手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一种双分支大血管支架系统及其使用方法,用于更加有效切实处理解决涉及重建左颈总动脉血供的复杂血管病变情况。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0007]一种双分支大血管支架系统,包括主体支架和左锁骨下动脉小支架,所述的主体支架为双分支镍钛合金骨架覆膜结构,其上具有第一分支和第二分支,所述的左锁骨下动脉小支架包括圆筒形管状小支架主体及小支架中段伞状结构两部分;
[0008]所述的主体支架中,靠近头端的为第一分支,为外分支结构,第一分支凸出于主体支架外,上有镍钛合金丝支撑;所述的第二分支位于第一分支的后方,为内分支结构,该分支呈漏斗状,具有一个位于主体支架上的较大开口和一个位于主体支架中内分支结构末端的较小开口;
[0009]所述的左锁骨下动脉小支架中,小支架主体两端具有镍钛合金丝以提供对外镜像支撑力,小支架中段伞状结构中央具有圆孔,小支架主体穿过该圆孔,由缝线将小支架中段伞状结构缝于小支架主体上。
[0010]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二分支在较大开口处与主体支架相连后弯曲,并向主体支架内后方走行,在向后弯曲走行的过程中,第二分支的横截面直径逐渐变小,最后形成一直径为较大开口三分之一的末端圆形较小开口。
[0011]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二分支的较大开口的开口面与较小开口的开口面呈90
°
夹角。
[0012]进一步的,所述的小支架中段伞形结构中央的圆孔侧靠近小支架的头端,小支架
中段伞形结构的伞形外缘横截面为更大的圆,靠近小支架尾端。
[0013]进一步的,所述的小支架中段伞状结构外缘直径大于第二分支较大开口的直径。
[0014]本专利技术还保护上述的双分支大血管支架系统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0015]1)将主体支架植入主动脉内并将第一分支植入左颈总动脉,再由左侧肱动脉上导丝;
[0016]2)导丝经体外自左侧肱动脉、左锁骨下动脉,由第二分支较大开口进入第二分支,由第二分支较小开口出,从主体支架的导丝末端到达降主动脉;
[0017]3)沿导丝将左锁骨下动脉小支架植入左锁骨下动脉,此时小支架头端位于第二分支较小开口的管道内,小支架中段伞状结构与第二分支较大开口贴合,小支架主体的尾端位于左锁骨下动脉内,从而重建左锁骨下动脉血供。
[0018]进一步的,当左颈总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位置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当左颈总动脉主体支架第一分支植入后,左锁骨下动脉开口都位于主体支架第二分支支架较大开口的投影范围内,从而使同一款双分支大血管支架系统能够适应一定范围内左锁骨下动脉位置的变化。
[0019]进一步的,所述的左锁骨下动脉小支架由于具有小支架中段伞状结构,在植入锁骨下动脉时,使小支架中段伞状结构的头侧面和第二分支的较大开口紧密贴合,从而封闭第二分支较大开口处左锁骨下动脉小支架与主体支架第二分支连接处的缝隙,避免内漏。
[00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1]本专利技术为主动脉疾病患者的手术治疗方式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工具,同时在大幅简化手术流程降低手术风险的同时,能够改善该类患者的疗效及预后。
[0022]大多数双分支支架设计为双外分支或双内分支支架,而本专利技术将外分支和内分支支架有机结合,其中第二分支(内分支)支架为非常见管型,为一侧开口较大,一侧开口较小的漏斗形结构,可以较好适应不同情况下的锁骨下动脉与颈总动脉位置关系的变化;本专利技术设计有专门的小支架用于配合主体支架植入内分支支架,特有的伞形结构可以有效贴合第二分支的主体支架开口,防止内漏。
[0023]本专利技术的双分支大血管支架系统适用于大多数患者主动脉结构的、可大规模生产的双分支支架,避免复杂的模块式支架结构,做到主体支架可以以较少的型号适应大多数患者的左颈总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之间的解剖空间差异,便于厂家生产和备货。
附图说明
[0024]图1:主体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2:第一分支的截面示意图。
[0026]图3:第二分支的截面示意图。
[0027]图4:第二分支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5:左锁骨下动脉小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6:左锁骨下动脉小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0]图7:主体支架第一分支、第二分支平面位置关系图。
[0031]图8:锁骨下动脉小支架植入后局部立体形态图。
[0032]图9:导丝植入过程示意图。
[0033]图中:1

主体支架,2

左锁骨下动脉小支架,3

第一分支,4

第二分支,5

小支架主体,6

小支架中段伞状结构,7

较大开口,8

较小开口,9

圆孔,10

伞形外缘。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以下通过实施例形式对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内容再作实施例中详细说明,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专利技术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以下的实施例,凡基于本专利技术上述内容所实现的技术均属于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0035]一种双分支大血管支架系统,包括主体支架1和左锁骨下动脉小支架2,主体支架1为双分支镍钛合金骨架覆膜结构,其上具有第一分支3和第二分支4,左锁骨下动脉小支架2包括圆筒形管状小支架主体5及小支架中段伞状结构6两部分。
[0036]如图1所示,主体支架1中,靠近头端的为第一分支3,为外分支结构,第一分支3凸出于主体支架1外,上有镍钛合金丝支撑;第二分支4位于第一分支3的后方,为内分支结构,该分支呈漏斗状,具有一个位于主体支架1上的较大开口7和一个位于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分支大血管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支架和左锁骨下动脉小支架,所述的主体支架为双分支镍钛合金骨架覆膜结构,其上具有第一分支和第二分支,所述的左锁骨下动脉小支架包括圆筒形管状小支架主体及小支架中段伞状结构两部分;所述的主体支架中,靠近头端的为第一分支,为外分支结构,第一分支凸出于主体支架外,上有镍钛合金丝支撑;所述的第二分支位于第一分支的后方,为内分支结构,该分支呈漏斗状,具有一个位于主体支架上的较大开口和一个位于主体支架中内分支结构末端的较小开口;所述的左锁骨下动脉小支架中,小支架主体两端具有镍钛合金丝以提供对外镜像支撑力,小支架中段伞状结构中央具有圆孔,小支架主体穿过该圆孔,由缝线将小支架中段伞状结构缝于小支架主体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分支大血管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分支在较大开口处与主体支架相连后弯曲,并向主体支架内后方走行,在向后弯曲走行的过程中,第二分支的横截面直径逐渐变小,最后形成一直径为较大开口三分之一的末端圆形较小开口。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分支大血管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分支的较大开口的开口面与较小开口的开口面呈90
°
夹角。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分支大血管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小支架中段伞形结构中央的圆孔侧靠近小支架的头端,小支架中段伞形结构的伞形外缘横截面为更大的圆,靠近小支架尾端。5.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珉王东进周庆李树春赵格非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鼓楼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