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生物微生境修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806804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6 19: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布了一种水生物微生境修复装置,所述的浮板(1)顶部等间距开设有若干个开口槽(2),所述的开口槽(2)的槽深与所述的浮板(1)厚度保持一致,所述的开口槽(2)的一侧开口与所述的浮板(1)的外沿齐平,另一侧的外沿开设有与开口槽(2)齐平且数量保持一致的第一凹槽(4);所述的开口槽(2)的内壁两侧设置若干个支撑柱(3),在支撑柱(3)上铺设有放置板(5),它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生态浮床在水面上流动时,周围会聚集一些水面上的废弃物,清理起来较为麻烦的缺点,具有通过浮板首尾两端设置的收集框可以收集水面上的废弃物,清理起来较为方便的优点。的优点。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生物微生境修复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到水生态
,更加具体地是一种水生物微生境修复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生境是指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环境,包括必需的生存条件和其他对生物起作用的生态因素,生境是指生态学中环境的概念,生境又称栖息地,生境是由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综合形成的,而描述一个生物群落的生境时通常只包括非生物的环境,为了避免混乱,识别生境的这两种用法是很重要的。
[0003]在环境生态学中,微生境是一种对特殊微小生物的特殊生态环境。例如寸草不生的荒漠中的一块绿地,荒漠是大的生物群系,绿地就是包含于大的生态环境中特殊,适合某种生物生长的微生境。
[0004]概括来说,微生境是指与微生物大小、运动能力和寿命相对应的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的生境。生物的生活受其周围各种环境要素的很大影响。
[0005]具有相同分布区的同一种植物,由于微生境不同,在形态上产生的变异,且变异比较稳定,分布范围较亚种小。
[0006]但是在一些水生物微生境由于受到周围人为环境的影响而遭到破坏,现今,为了修复这些被破坏的水生物微生境,需要通过人为干预,而生态浮床便是其中之一,但是由于生态浮床一般都是通过多个种植罐固定组合而成,不易进行拆卸,且生态浮床在水面上流动时,周围会聚集一些水面上的废弃物,清理起来较为麻烦。
[0007]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水生物微生境修复装置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
技术介绍
的不足之处,而提出一种水生物微生境修复装置,其具有易于拆卸和易于清理废弃物。
[0009]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施的:一种水生物微生境修复装置,它包括浮板、开口槽、支撑柱、第一凹槽、放置板、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
[0010]所述的浮板顶部等间距开设有若干个开口槽,所述的开口槽的槽深与所述的浮板厚度保持一致,所述的开口槽的一侧开口与所述的浮板的外沿齐平,另一侧的外沿开设有与开口槽齐平且数量保持一致的第一凹槽;
[0011]所述的开口槽的内壁两侧设置若干个支撑柱,在支撑柱上铺设有放置板,
[0012]所述的放置板的一侧固定有第一连接板,所述的第一连接板可卡在第一凹槽内;
[0013]所述的浮板一侧的侧壁上设置有固定机构,固定机构可通过内部设置的第二连接板盖住所述的浮板的一侧开口槽的槽口,沿所述的浮板的长度方向各安装有一个清洁装置。
[0014]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固定机构包括第二凹槽、连接块、第二连接板、第三凹槽、弧形凹槽、腔体、连接杆、卡块和挡板;
[0015]所述的第二凹槽和所述的第三凹槽开设在所述的浮板的同一侧外壁上,所述的第二凹槽位于所述的开口槽的槽口一侧,所述的第三凹槽位于开口槽的槽口另一侧,
[0016]所述的连接块呈柱状并安装在所述的开口槽上下侧壁之间,预先在所述的连接块上套有具有开合功能的第二连接板,所述的第二连接板的另一端设置有腔体,所述的腔体内安装有连接杆,所述的连接杆贯穿设置在腔体内,所述的连接杆一端安装有安装环,另一端伸入至所述的第三凹槽内,所述的第三凹槽的两侧开设有两个中心对称布置的弧形凹槽;
[0017]所述的第三凹槽内设置有卡块,所述的卡块安装在连接杆上,所述的卡块的形状与所述的弧形凹槽相适配且可在弧形凹槽内旋转并相互卡合。
[0018]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浮板的顶部开设有若干个通气通槽,所述的通气通槽与所述的开口槽位于同一表面,所述的通气通槽与所述的开口槽间隔布置在浮板上。
[001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第一水管沿所述的浮板一侧布置,所述的第一水管一端伸出所述的浮板底部外边缘,所述的第一水管管身设置有若干个相贯通的第二水管,所述的第二水管的管身与所述的第一水管管身之间垂直布置,所述的第二水管上等间距安装有若干个支管,每个所述的支管上装有喷头。
[0020]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开口槽和通气通槽沿所述的浮板横向平行布置,所述的第一水管沿所述的浮板纵向平行布置,所述的第一水管位于所述的开口槽的另一侧,且沿所述的浮板边缘布置。
[002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第二连接板的横向长度大于所述的开口槽的槽口宽度,所述的第二连接板顶部固定有挡板,所述的挡板位于所述的放置板一端的正上方。
[0022]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清洁装置包括固定板和收集框;所述的固定板位于所述的浮板前后两侧且沿着所述的浮板的长度方向布置,
[0023]位于同一侧的所述的固定板之间互相平行,所述的固定板之间安装有收集框,
[0024]每个所述的固定板内侧壁开设有通槽,所述的收集框的内侧壁开设有向外凸起的滑板,向外凸起的滑板可沿所述的通槽前后滑动。
[002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收集框两端分别固定安装有第一固定块,所述的固定板两端分别固定安装有第二固定块,每个所述的第一固定块和第二固定块中间均预留有螺纹孔,螺栓依次贯穿所述的第一固定块和第二固定块的螺纹孔,并在所述的螺栓的顶部安装螺母。
[0026]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相较于现有的生态浮床一般都是通过多个种植罐固定组合而成,存在不易进行拆卸的问题;
[0027]本技术通过第二凹槽、支撑柱、连接块、第二连接板、第三凹槽、弧形凹槽、腔体、连接杆、卡块和挡板均与放置板之间活动连接,可以方便工作人员进行简单快速的组装和拆卸。
[0028]2、相对于现有生态浮床在水面上流动时,周围会聚集一些水面上的废弃物,清理起来较为麻烦。
[0029]本技术通过浮板首尾两端设置的清洁装置中的收集框可以收集水面上的废弃物,清理起来较为方便。
[0030]3、相对于现有的生态浮床并不存在单独的水生植物的氧气供给装置或者其他氧
气供给装置(如预设的氧气孔进行水生植物的氧气供给)。
[0031]本技术在浮板上单独设置了一套水生植物氧气供给装置,本技术通过第一水管、第二水管、支管、喷头可以直接对放置板上的水生植物的根茎进行氧气供给,使水生植物得到了更好的生长。
附图说明
[0032]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水生物微生境修复装置第一实施例的主视示意图。
[0033]图2为图1所示的G处固定机构的放大示意图。
[0034]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水生物微生境修复装置第一实施例中浮板的俯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0035]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水生物微生境修复装置第一实施例中浮板的侧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0036]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水生物微生境修复装置第一实施例中浮板的第二种侧视剖视图。
[0037]图6为本技术提供的水生物微生境修复装置第一实施例中第三凹槽和弧形凹槽的结构示意图。
[0038]图7为本技术提供的水生物微生境修复装置第二实施例的主视示意图。
[0039]图8为图7所示的B部放大示意图。
[0040]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生物微生境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浮板(1)、开口槽(2)、支撑柱(3)、第一凹槽(4)、放置板(5)、第一连接板(6)和第二连接板(14);所述的浮板(1)顶部等间距开设有若干个开口槽(2),所述的开口槽(2)的槽深与所述的浮板(1)厚度保持一致,所述的开口槽(2)的一侧开口与所述的浮板(1)的外沿齐平,另一侧的外沿开设有与开口槽(2)齐平且数量保持一致的第一凹槽(4);所述的开口槽(2)的内壁两侧设置若干个支撑柱(3),在支撑柱(3)上铺设有放置板(5);所述的放置板(5)的一侧固定有第一连接板(6),所述的第一连接板(6)可卡在第一凹槽(4)内;所述的浮板(1)一侧的侧壁上设置有固定机构(G),固定机构(G)可通过内部设置的第二连接板(14)盖住所述的浮板(1)的一侧开口槽(2)的槽口,沿所述的浮板(1)的长度方向各安装有一个清洁装置(Q)。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生物微生境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机构(G)包括第二凹槽(12)、连接块(13)、第二连接板(14)、第三凹槽(15)、弧形凹槽(16)、腔体(17)、连接杆(18)、卡块(19)和挡板(20);所述的第二凹槽(12)和所述的第三凹槽(15)开设在所述的浮板(1)的同一侧外壁上,所述的第二凹槽(12)位于所述的开口槽(2)的槽口一侧,所述的第三凹槽(15)位于开口槽(2)的槽口另一侧,所述的连接块(13)呈柱状并安装在所述的开口槽(2)上下侧壁之间,预先在所述的连接块(13)上套有具有开合功能的第二连接板(14),所述的第二连接板(14)的另一端设置有腔体(17),所述的腔体(17)内安装有连接杆(18),所述的连接杆(18)贯穿设置在腔体(17)内,所述的连接杆(18)一端安装有安装环,另一端伸入至所述的第三凹槽(15)内,所述的第三凹槽(15)的两侧开设有两个中心对称布置的弧形凹槽(16);所述的第三凹槽(15)内设置有卡块(19),所述的卡块(19)安装在连接杆(18)上,所述的卡块(19)的形状与所述的弧形凹槽(16)相适配且可在弧形凹槽(16)内旋转并相互卡合。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水生物微生境修复装置,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健徐望朋吴从林黄群鄢琨
申请(专利权)人: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