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形料件的成型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805147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6 19: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异形料件的成型设备,包括上模单元和下模单元;所述上模单元具有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所述下模单元具有第三本体和第四本体,所述第一本体能够朝向预成型的异形料件移动,以配合所述第三本体通过压合形成位于中间的第一工作部;所述第二本体能够在第一本体与第三本体扣合够朝向预成型的异形料件移动,以配合第四本体通过压合同步形成其余的第一工作部和第二工作部;所述第二本体能够在第二本作部成型过程中能够在预成型的所述第一工作部上整形出与所述弧形凹陷部对应的凸起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至少包括以下优点:在曲面结构对应的部分增设弧形凸起部,能够有效增强该对应位置的强度,进而能够有效避免上述开裂现象的产生。开裂现象的产生。开裂现象的产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异形料件的成型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料件成型
,具体的是一种异形料件的成型设备。

技术介绍

[0002]本部分的描述仅提供与本技术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而不构成现有技术。
[0003]薄片料件的成型是现有工艺中常遇到的工序,其中汽车前重梁成型是上述薄片料件成型的一种表现形式。目前对于汽车前重梁成型通常采用的是拉延或者模具压合成型的两种方式,在成型过程中都具有一定的弊端。
[0004]其中拉延成型工艺在汽车前重梁成型的过程中需要对汽车前重梁的周边施加拉力,这样需要汽车前重梁上对应设置有受力结构,进而增大废料的产生,增大投入成本。对于模具压合,由于曲面的需求会造成对应部位短料而产生开裂现象。
[0005]应该注意,上面对技术背景的介绍只是为了方便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说明,并方便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而阐述的。不能仅仅因为这些方案在本技术的
技术介绍
部分进行了阐述而认为上述技术方案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异形料件的成型设备,其在曲面结构对应的部分增设弧形凸起部,能够有效增强该对应位置的强度,进而能够有效避免上述开裂现象的产生。
[0007]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异形料件的成型设备,所述异形料件包括位于水平面内的三个第一工作部、位于竖直平面内的两个第二工作部,所述第一工作部和所述第二工作部依次首尾连接,其中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工作部上具有弧形凹陷部,该成型设备包括上模单元、能够与所述上模单元扣合的下模单元;
[0008]所述上模单元具有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其中所述第一本体与位于中间的所述第一工作部对应设置,所述第二本体与位于外部的两个所述第二工作部对应设置;
[0009]所述下模单元具有第三本体和第四本体,其中所述第三本体与所述第一本体对应设置,所述第四本体与第二本体对应设置;
[0010]所述第一本体能够朝向预成型的异形料件移动,以配合所述第三本体通过压合形成位于中间的所述第一工作部;
[0011]所述第二本体能够在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三本体扣合够朝向预成型的异形料件移动,以配合所述第四本体通过压合同步形成其余的所述第一工作部和第二工作部;
[0012]其中,所述第二本体能够在所述第二本作部成型过程中能够在预成型的所述第一工作部上整形出与所述弧形凹陷部对应的凸起部。
[0013]进一步地,所述凸起部的凸起程度与所述凹陷部的凹陷程度呈正比例关系。
[0014]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本体和所述第三本体的侧壁能够形成所述第二工作部成型的仿形腔体。
[0015]进一步地,所述下模单元上设置有多个第一限位件,多个所述第一限位件分布在预成型异形料件的四周且均能够与预成型异形料件的侧壁抵接。
[0016]进一步地,所述上模单元和/或下模单元上设置有能够穿设过预成型异形料件的通孔的第二限位件。
[001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上均设置有沿压合方向延伸的弹性件。
[0018]借由以上的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在曲面成型的要求下,通过凸起部成型,能够有效增强该对应位置的强度,进而能够有效避免开裂现象的产生;另外,在解决上述开裂现象的基础上,本申请中的模具成型方式相较于原先的拉延成型,每个料件能够节省大约10%的原料,在批量生产中,能够有效节省投入成本,有效提高经济效益。
[0019]为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1]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异形料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其中一个工位下的下模单元结构示意图;
[0023]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另一个工位下的部分装置结构示意图;
[0024]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再一个工位下的下模单元结构示意图。
[0025]以上附图的附图标记:1、第一工作部;2、第二工作部;3、凹陷部;4、凸起部;5、第三本体;6、第四本体;7、第一限位件;8、第二限位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7]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和区别类似的对象,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先后顺序,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0028]结合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异形料件的成型设备,该成型设备用于将呈片状的预成型异形料件压合成所需形状的异形料件。其中该异形料件包括位于水平面内的三个第一工作部1、位于竖直平面内的两个第二工作部2。所述第一工作部1和所述第二工作部2依次首位连接,形成呈“几”字形的异形料件,其中一个所述第二工作部2上具有弧形凹陷部3。
[0029]本实施方式中,该成型设备包括上模单元、能够与所述上模单元扣合的下模单元,值得注意的是,所述上模单元具有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所述第一本体与位于中间的所述
第一工作部1对应设置,所述第二本体与其余的所述第一工作部1和第二工作部2对应设置。其中所述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能够分别独立朝向所述下模单元移动。所述下模单元具有第三本体5和第四本体6,其中所述第三本体5与所述第一本体对应设置,所述第四本体6与第二本体对应设置。值得注意的是,所述第三本体5的上端面位于所述第四本体6的上端面的上方。
[0030]通过上述的设置方式,所述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在外部驱动力下能够同步朝向所述下模单元移动,通过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三本体5之间的配合,能够压合成型出位于中间位置处的所述第一工作部1。所述第二本体能越过所述第一本体继续向下移动,此时所述第二本体的侧壁和所述第三本体5的侧壁能够形成所述第二工作部2成型的仿形腔体,直至所述第二本体和第四本体6之间配合压合成其余的所述第一工作部1。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所述第二工作部2上的所述弧形凹陷部3在成型的过程中,在预成型的其余的所述第一工作部1上先整形出与所述弧形凹陷部3对应的凸起部4。通过上述凸起部4成型,能够有效增强该对应位置的强度,进而能够有效避免上述开裂现象的产生。
[0031]其中值得注意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异形料件的成型设备,所述异形料件包括位于水平面内的三个第一工作部、位于竖直平面内的两个第二工作部,所述第一工作部和所述第二工作部依次首尾连接,其中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工作部上具有弧形凹陷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单元、能够与所述上模单元扣合的下模单元;所述上模单元具有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其中所述第一本体与位于中间的所述第一工作部对应设置,所述第二本体与位于外部的两个所述第二工作部对应设置;所述下模单元具有第三本体和第四本体,其中所述第三本体与所述第一本体对应设置,所述第四本体与第二本体对应设置;所述第一本体能够朝向预成型的异形料件移动,以配合所述第三本体通过压合形成位于中间的所述第一工作部;所述第二本体能够在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三本体扣合够朝向预成型的异形料件移动,以配合所述第四本体通过压合同步形成其余的所述第一工作部和第二工作部;其中,所述第二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国文季袁清胡杰秦被远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达亚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