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SMK株式会社专利>正文

缆线连接用触头以及使用该触头的缆线连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279208 阅读:1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即使是极细缆线也可可靠连线,且端子生产率提高的缆线连接用触头以及使用该触头的缆线连接方法。用于通过压接而与缆线的芯线部分电连接,所述缆线利用绝缘体覆盖由导体构成的至少1根以上的芯线而形成,其特征在于:该触头,具有在板状的金属部件的一端面的中央形成开口部并且将比该开口部更深的位置设为宽度逐渐变窄的槽而形成的切口部,并将形成了该切口部的两侧设为压接端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可通过压接等方法使具有可弹性变形的外皮的缆线导通的触头的结构。
技术介绍
以往,采用了可通过压接等方法使具有可弹性变形的外皮的缆线导通的连接方法。例如有对具有图8(a)所示的锋利的切口部3的端子1压入利用绝缘体覆盖缆线导体的外皮而形成的缆线2,从而使其电导通的方法。在图8(a)中,端子1的前端部分的宽度形成得比缆线的直径宽,但中央的槽部分形成得比缆线内部的芯线的直径窄,从其前端到槽这一段形成为锥面4(根据情况还形成刀刃状),所以压入缆线时利用锋利的锥面4划破绝缘体,如图8(b)所示,内部的缆线导体与端子接触而变成导通状态。作为图8所示的具体例,在使用与用7根每根直径为0.127mm的芯线并包含外皮后的直径是0.5mm左右的AWG28相当的缆线时,将端子的切口宽度形成为0.18mm左右。又,通过对槽设计一定程度的深度,使夹持端子的部分具有一定的弹性。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采用这样的连接方法。专利文献1,涉及电线处理装置用的电线引导器5,电线引导器5目的在于提高进行电线与端子的压接连线或加压连线等处理的电线处理装置的性能的稳定性,在该专利文献1中,如图6所示,通过对具有宽度比缆线的直径窄的U字形的槽6的端子7压接或加压连接电线,从而进行连线。又,专利文献2涉及叉型触头10以及使用了该叉型触头10的连接器,而叉型触头10设计为一体形成压入缆线的切口部8和插入对方侧触头的弹性部9,该切口部与弹性部相互配合而实现夹持力,如图7所示,切口部8,以比缆线内部的芯线的直径窄的宽度形成,并且设置形成向上方扩大的锥形的引导部,成为利用该锥部分划破缆线的绝缘体的结构。专利文献1特开平06-096824号公报; 专利文献2实开平07-025576号公报。这样的连接方法,通过配合缆线的粗度适当改变端子尺寸,从而可适用于各种粗度的缆线,但在使用与用7根每根直径为0.025mm的芯线的AWG42相当的极细缆线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如果要原样将图8所示的结构用于使用相当于AWG42的缆线时,则切口宽度在0.05mm以下,存在切口形状的形成非常困难的问题。在端子上形成切口时使用金属模进行,但当切口宽度窄时金属模的宽度也变窄,所以金属模的寿命极短,结果,作为整体的端子生产率也显著下降。又,将图8所示的结构用于相当于AWG42的缆线时,当然整体的尺寸变小所以切口部分的端子宽度变窄,出于窄间距化或小型化的要求,难以在切口部设计充分的端子长度。结果,也不能充分保证锥面4的长度,所以存在缆线的绝缘体不会被锥面4划破的可能。并且相当于AWG42的缆线整体变薄,所以存在不会充分压入端子的可能。由于存在上述的问题,所以现状是在进行这样的极细缆线的连接时使用焊接的手法,但耗费时间长所以存在作业性差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作出的,目的在于提供即使是极细缆线也可可靠连线、且端子生产率提高的。本专利技术的方案1的缆线连接用触头,用于通过压接而与缆线的芯线部分电连接,所述缆线利用绝缘体覆盖由导体构成的至少1根以上的芯线而形成,其特征在于该触头具有切口部,并将形成有该切口部的两侧设为压接端子,所述切口部在板状的金属部件的一端面的中央形成开口部,并且将比该开口部更深的位置形成为宽度逐渐变窄的槽。本专利技术的方案2的缆线连接用触头,用于通过压接而与缆线的芯线部分电连接,所述缆线利用绝缘体覆盖由导体构成的至少1根以上的芯线而形成,其特征在于该触头具有切口部,并将形成有该切口部的两侧设为压接端子,所述切口部在板状的金属部件的一端面的中央形成开口部,并且将比该开口部更深的位置形成为宽度逐渐变窄的槽,通过使该压接端子的一方朝向跟前侧倾斜而另一方朝向内侧倾斜,从而形成为相互的压接端子的前端不重合。本专利技术的方案3,是在方案1或方案2的基础上的缆线连接用触头,其特征在于前述切口部的开口部分的宽度形成得比芯线的直径(芯线是多根时是与直径相当的长度)宽。本专利技术的方案4,是如方案1或方案2所述的缆线连接用触头,其特征在于前述切口部的左右的压接端子,以厚度随着朝向设置了切口部的中央侧逐渐变薄的方式在内外面中的至少一面上形成锥面。本专利技术的方案5,是在方案1或方案2的基础上的缆线连接用触头,其特征在于在前述切口部的左右的压接端子上,在前端侧面形成有随着朝向前端而向中央侧倾斜的锥面。本专利技术的方案6,是在方案1至方案3的基础上的缆线连接用触头,其特征在于前述切口部的开口部分,形成为从前端中央部分的2处沿垂直方向切入的直线部。本专利技术的方案7,是如方案1至方案3所述的缆线连接用触头,其特征在于前述切口部的开口部分,形成为从前端中央部分的2处向宽度逐渐变宽的方向切入的倾斜部。本专利技术的方案8是缆线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至少1个以上缆线连接用触头,利用第1工序、第2工序进行芯线与缆线连接用触头的压接连接,所述第1工序相对于该缆线连接用触头的各切口部配置缆线的芯线或利用绝缘体覆盖的缆线,所述第2工序通过从侧面向两侧的压接端子施加压力而利用塑性变形使切口部闭合,上述缆线连接用触头,用于通过压接而与缆线的芯线部分电连接,所述缆线利用绝缘体覆盖由导体构成的至少1根以上的芯线而形成,该触头具有切口部,并将形成有该切口部的两侧设为压接端子,所述切口部在板状的金属部件的一端面的中央形成开口部,并且将比该开口部更深的位置形成为宽度逐渐变窄的槽。本专利技术的方案9,是缆线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至少1个以上缆线连接用触头,利用第1工序、第2工序进行芯线与缆线连接用触头的压接连接,所述第1工序相对于该缆线连接用触头的各切口部配置缆线的芯线或利用绝缘体覆盖的缆线,所述第2工序通过从侧面向两侧的压接端子施加压力而利用塑性变形使切口部闭合,上述缆线连接用触头,用于通过压接而与缆线的芯线部分电连接,所述缆线利用绝缘体覆盖由导体构成的至少1根以上的芯线而形成,该触头具有切口部,并将形成有该切口部的两侧设为压接端子,所述切口部在板状的金属部件的一端面的中央形成开口部,并且将比该开口部更深的位置形成为宽度逐渐变窄的槽,通过使该压接端子的一方朝向跟前侧倾斜而另一方朝向内侧倾斜,从而形成为相互的压接端子的前端不重合。本专利技术的方案10,是在方案8或方案9的基础上的缆线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前述第2工序使用的方法,是通过从前述触头的上方压下冲压部件,使冲压部件的槽的倾斜面与触头的侧面接触而向切口部侧施加压力的加压方法,所述冲压部件以与触头相同的间隔排列槽而形成,该槽的开口部比触头的宽度宽,但该槽具有在比开口部深的位置处宽度逐渐变窄的倾斜。如果采用方案1所述的专利技术,触头,具有在板状的金属部件的一端面的中央形成开口部并且将比该开口部更深的位置设为宽度逐渐变窄的槽而形成的切口部,并将形成了该切口部的两侧设为压接端子,所以,在将缆线的芯线配置在前述切口部中的状态下,如果从侧面在两侧的压接端子上施加压力则切口部闭合产生塑性变形而进行与芯线的压接连接,可可靠连接夹在切口部中的芯线与触头。如果采用方案2所述的专利技术,则触头,具有在板状的金属部件的一端面的中央形成开口部并且将比该开口部更深的位置设为宽度逐渐变窄的槽而形成的切口部,并将形成了该切口部的两侧设为压接端子,且通过使该压接端子的一方朝向跟前侧而另一方朝向内侧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缆线连接用触头,用于通过压接而与缆线的芯线部分电连接,所述缆线利用绝缘体覆盖由导体构成的至少1根以上的芯线而形成,其特征在于:该触头具有切口部,并将形成有该切口部的两侧设为压接端子,所述切口部在板状的金属部件的一端面的中央形成开口部,并且将比该开口部更深的位置形成为宽度逐渐变窄的槽。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富樫晃司
申请(专利权)人:SMK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