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苏杰专利>正文

防止和去除牙周生物膜的含水解酶和聚谷氨酸的组合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787690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3 19: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用于防止和除去形成在口腔牙周生物膜的含聚谷氨酸和水解酶的组合物。通过在单一水解酶或水解酶组合物中添加聚谷氨酸,在提高单位质量水解酶或水解酶组合物效果的同时,有效地降低了单一水解酶或水解酶组合物的用量。的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防止和去除牙周生物膜的含水解酶和聚谷氨酸的组合物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防止和去除形成在口腔牙周生物膜的含聚谷氨酸和水解酶的组合物。

技术介绍

[0002]生物膜(Biofilm)是绝大多数细菌黏附聚焦在固体表面形成的一种膜结构的方式。生物膜对宿主防御系统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对抗生素敏感性低,对人体致病能力大大高于浮游状态细菌。
[0003]口腔是人体四大菌库之一,口腔内细菌种类多,数量高,而这些细菌大部分以生物膜的形式黏附存在于牙齿、牙龈、口腔黏膜的表面或内部,以前常称之为牙菌斑。
[0004]如何去除生物膜一直是口腔医学的关注点之一。临床上通常采用机械物理的方法控制口腔牙周生物膜,严重时也采用抗生素给予治疗。
[0005]由于生物膜对于各种抗生素都存在敏感性降低的情况,于是医学工作者把目光投向了酶。单独或者联合运用多种酶,特别是水解酶类,可以有效地防止和去除口腔牙周生物膜。单独应用一种或联合应用多种水解酶类来防止和除去形成在口腔牙周生物膜,已成为常用的技术。
[0006]专利(申请号:200380102321.2、200880121578.5、200780026850.7)涉及采用单一酶或酶混合物的溶液防止和去除生物膜的方法。然而实践中我们发现由于某些商品化酶成本较高,应用受到了限制。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为了解决某些酶及其组合物的成本问题,专利技术人通过大量试验后在单一水解酶或水解酶混合物中加入了聚谷氨酸作为增效剂的方法,提高单位质量水解酶或水解酶组合物效果的同时,有效地降低了单一水解酶或水解酶组合物的用量,从而较好地解决了成本问题。
[0008]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单一水解酶,选取自糖苷酶、肽酶(蛋白酶)、酯酶中的一种。
[0009]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水解酶组合物,选取自糖苷酶、肽酶(蛋白酶)、酯酶的至少两种或两种以上,形成组合物。
[0010]含聚谷氨酸和水解酶组合物被用于防止或去除生物膜。
[0011]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聚谷氨酸英文名称为γ

POLY

GLUTAMIC ACID,简称γ

PGA,是一种水溶性,生物降解,不含毒性,使用微生物发酵法制得的生物高分子。聚谷氨酸是一种特殊的阴离子自然聚合物,是以α

胺基(α

amino)和γ

羧基(γ

carboxyl)之间经酰胺键结所构成的同型聚酰胺,分子量在5万到2百万道尔顿之间。为γ

(D,L)

PGA, γ

(D)

PGA, 和γ

(L)

PGA等的统称。
[0012]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聚谷氨酸由微生物,特别是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发酵制得,优先选择枯草芽胞杆菌纳豆变种(Bacillus subtilis var. natto)发酵制得的聚
谷氨酸。
[0013]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聚谷氨酸包括γ

PGA的钠盐或钙盐等一价或二价盐,如γ

聚谷氨酸钠、γ

聚谷氨酸钾、γ

聚谷氨酸钙、γ

聚谷氨酸锌等。
[0014]本专利技术所述聚谷氨酸的用量为0.1%~10%之间,优选0.2%~2%。
[0015]本专利技术所述糖苷酶选自α

淀粉酶(α

amylase,EC3.2.1.1)、 β

淀粉酶(β

amylase,EC3.2.1.2)、葡聚糖1,4

α

葡萄糖苷酶(glucan1,4

a

glucosidase,EC3.2.1.3)、纤维素酶(cellulase,EC3.2.1.4)、内

1,3(4)
‑ꢀ
β

葡聚糖酶 (endo

1,3(4)
‑ꢀ
β

glucanase,EC3.2.1.6)、菊粉酶(inulinase,EC3.2.1.7)、内

1,4

β

木聚糖酶(endo

1,4

β

xylanase,EC3.2.1.8)、寡

1,6

糖苷酶(oligo

1,6

glucosidase,EC3.2.1.10)、葡聚糖酶(dextranase,EC3.2.1.11)、壳多糖酶(chitinase,EC3.2.1.14)、聚半乳糖醛酸酶(Polygalacturonase,EC3.2.1.15)、溶菌酶(lysozyme,EC3.2.1.17)、外

α

唾液酶(exo

α

sialidase,EC3.2.1.18)、α

葡萄糖苷酶(α

glucosidase,EC3.2.1.20)、β

葡萄糖苷酶(β

glucosidase,EC3.2.1.21)、α

半乳糖苷酶(α

galactosidase,EC3.2.1.22)、β

半乳糖苷酶(β

galactosidase,EC3.2.1.23)、α

甘露糖苷酶(α

mannosidase,EC3.2.1.24)、β

甘露糖苷酶(β

mannosidase,EC3.2.1.25)、β

呋喃果糖苷酶(β

fructofuranosidase,EC3.2.1.26)、α, α

海藻糖酶(α, α

trehalase,EC3.2.1.28)、β

葡糖醛酸糖苷酶(β

glucuronidase,EC3.2.1.31)、透明质酸氨基葡糖苷酶(hyaluronoglucosaminidase,EC3.2.1.35)、透明质酸葡糖苷酸酶(hyaluronoglucuronidase,EC3.2.1.36)、支链淀粉酶(pullulanase,EC3.2.1.41)、岩藻多糖酶(fucoidanase,EC3.2.1.44)、环麦芽糖糊精酶(cyclomaltodextrinase,EC3.2.1.54)、异支链淀粉酶(isopullulanase,EC3.2.1.57)、霉菌葡聚糖酶(mycodextra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用于防止或去除口腔牙周表面生物膜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该组合物中包括水解酶和聚谷氨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物,其中所述的聚谷氨酸为由微生物发酵制得的γ

(D,L)

聚谷氨酸、γ

(D)

聚谷氨酸或γ

(L)

聚谷氨酸中的至少一种,分子量为5万道尔顿至200万道尔顿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合物,其中所述的聚谷氨酸包括其一价盐或二价盐。4.根据权利要2所述的组合物,其中所述的聚谷氨酸由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发酵制得。5.根据权利要4所述的组合物,其中所述的聚谷氨酸优先选择由枯草芽胞杆菌纳豆菌变种(Bacillus subtilis var. natto)发酵制得。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物,其中所述聚谷氨酸的用量为0.1%~10%之间。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物,其中所述聚谷氨酸的用量优选0.2%~2%。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物,其中所述水解酶选自糖苷酶、肽酶、酯酶的至少一种。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组合物,其中所述糖苷酶选自α

淀粉酶(α

amylase,EC3.2.1.1)、 β

淀粉酶(β

amylase,EC3.2.1.2)、葡聚糖1,4

α

葡萄糖苷酶(glucan1,4

a

glucosidase,EC3.2.1.3)、纤维素酶(cellulase,EC3.2.1.4)、内

1,3(4)
‑ꢀ
β

葡聚糖酶 (endo

1,3(4)
‑ꢀ
β

glucanase,EC3.2.1.6)、菊粉酶(inulinase,EC3.2.1.7)、内

1,4

β

木聚糖酶(endo

1,4

β

xylanase,EC3.2.1.8)、寡

1,6

糖苷酶(oligo

1,6

glucosidase,EC3.2.1.10)、葡聚糖酶(dextranase,EC3.2.1.11)、壳多糖酶(chitinase,EC3.2.1.14)、聚半乳糖醛酸酶(Polygalacturonase,EC3.2.1.15)、溶菌酶(lysozyme,EC3.2.1.17)、外

α

唾液酶(exo

α

sialidase,EC3.2.1.18)、α

葡萄糖苷酶(α

glucosidase,EC3.2.1.20)、β

葡萄糖苷酶(β

glucosidase,EC3.2.1.21)、α

半乳糖苷酶(α

galactosidase,EC3.2.1.22)、β

半乳糖苷酶(β

galactosidase,EC3.2.1.23)、α

甘露糖苷酶(α

mannosidase,EC3.2.1.24)、β

甘露糖苷酶(β

mannosidase,EC3.2.1.25)、β

呋喃果糖苷酶(β

fructofuranosidase,EC3.2.1.26)、α, α

海藻糖酶(α, α

trehalase,EC3.2.1.28)、β

葡糖醛酸糖苷酶(β

glucuronidase,EC3.2.1.31)、透明质酸氨基葡糖苷酶(hyaluronoglucosaminidase,EC3.2.1.35)、透明质酸葡糖苷酸酶(hyaluronoglucuronidase,EC3.2.1.36)、支链淀粉酶(pullulanase,EC3.2.1.41)、岩藻多糖酶(fucoidanase,EC3.2.1.44)、环麦芽糖糊精酶(cyclomaltodextrinase,EC3.2.1.54)、异支链淀粉酶(isopullulanase,EC3.2.1.57)、霉菌葡聚糖酶(mycodextranase,EC3.2.1.61)、果聚醣酶(levanase, EC3.2.1.65)、槲皮苷酶(quercitrinase,EC3.2.1.66)、异淀粉酶(isoamylase,EC3.2.1.68)、β

琼脂酶(β

agarase,EC3.2.1.81)、乳糖酶(lactase,EC3.2.1.108)、α

葡糖醛酸糖苷酶(α

glucuronidase,EC3.2.1.139)、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杰齐效军杨晓源
申请(专利权)人:苏杰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