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蓄能的近零能耗建筑系统板式换热器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2781861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3 19: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蓄能的近零能耗建筑系统板式换热器,其包括外固定架体、热源管件、冷源管件、紧固夹座、换热板件、集能板件以及尾部蓄能组件,所述外固定架体之间平行排列设置有多个换热板件以及集能板件,各所述换热板件与集能板件一一错开分布;且,所述外固定架体的一端横向贯穿设置有热源管件与冷源管件,所述热源管件与换热板件相连通,并通过所述换热板件将热源管件内的输送热源及时传播散热;所述冷源管件与所述集能板件相连通,且经由所述集能板件将外部热量吸收导热,所述外固定机体的一侧外还安装有尾部蓄能组件,该所述尾部蓄能组件有效对热源管件内的残余热流进行局部吸收,并对其及时贮存。并对其及时贮存。并对其及时贮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蓄能的近零能耗建筑系统板式换热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系统换热器设备
,具体为一种基于蓄能的近零能耗建筑系统板式换热器。

技术介绍

[0002]换热器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又称热交换器。换热器在化工、石油、动力、食品及其它许多工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在化工生产中换热器可作为加热器、冷却器、冷凝器、蒸发器和再沸器等,板式换热器的结构及换热原理决定了其具有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传热效率高、操作灵活性大、应用范围广、热损失小、安装和清洗方便等特点,使得其在生活中得到广泛运用,但现有技术中用于建筑蓄能的板式换热器,在换热过程中,能量损耗相对较高,且对于一些导热性较弱、不易散热的流体而言,其换热效果一般,需经长时间反复循环导流换热,才能达到一定换热目的,换热效率低;在完成换热工作后对于流体残余热量的处理排放易造成其能量浪费;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基于蓄能的近零能耗建筑系统板式换热器,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蓄能的近零能耗建筑系统板式换热器,其包括外固定架体、热源管件、冷源管件、紧固夹座、换热板件、集能板件以及尾部蓄能组件,其中,所述外固定架体左右对称设置在换热板件与集能板件的端面外侧,且所述外固定架体之间上下方均密封固定有紧固夹座,并通过所述紧固夹座形成换热空腔,所述外固定架体之间平行排列设置有多个换热板件以及集能板件,各所述换热板件与集能板件一一错开分布;
[0004]且,所述外固定架体的一端横向贯穿设置有热源管件与冷源管件,所述热源管件与换热板件相连通,并通过所述换热板件将热源管件内的输送热源及时传播散热;所述冷源管件与所述集能板件相连通,且经由所述集能板件将外部热量吸收导热,使得热源管件与冷源管件之间形成冷热交换,并缩小相对温差;
[0005]所述外固定机体的一侧外还安装有尾部蓄能组件,该所述尾部蓄能组件有效对热源管件内的残余热流进行局部吸收,并对其及时贮存。
[0006]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换热板件包括安装主板一、内设框架一、热流片、散热主管以及保温导管,其中,所述安装主板一内同轴固定有内设框架一,所述内设框架一上上下平行排列设置有多个散热主管,所述散热主管与热源管件相连接,并在对热源管件内的热流进行输引时进行局部散热,
[0007]且,各所述散热主管之间连通有保温导管,所述保温导管有效对输送中的热流进行保温隔离,使得热流在散热主管之间进行回流输送时降低其内部热量流失;
[0008]所述内设框架一内竖直均匀排设有多个热流片,各所述热流片将散热主管上的传递热量定向对外导流至集能板件上。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散热主管包括分流端座、侧散热管、中心导管以及分流扩散组件,其中,中心导管的上下方对称平行排列设置有多个侧散热管,所述侧散热管的一端通过分流端座与中心导管相连通,使得热流经由分流端座分别引入侧散热管以及中心导管之间,
[0010]且,所述中心导管上串接连通有分流扩散组件,所述分流扩散组件有效将中心导管内的热流进行二次分流。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分流扩散组件包括输引管件、导流件、外固定罩体以及内置分件,其中,所述中心导管上上下排列对称设置有多个导流件,各所述导流件之间连通有输送管件,并通过导流件将热流引入输送管件内,形成内部回流,
[0012]所述中心导管上对应位置套接有外固定罩体,该所述外固定罩体上设有多个用于排流的固定排孔;
[0013]且,所述输引管件的管壁上内嵌设有多个内置分件,所述内置分件的横截面呈梯形结构,使得当热流经由导流件进入输送管件内后,其完全填充至各内置分件内;
[0014]所述导流件内还同轴设置有弧形导片。
[001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保温导管包括连接管、隔离外层、分层夹件、保温内件、密封外件以及内隔热球层,其中,所述连接管的两端均与散热主管相连接,所述连接管的管壁上上下对称套接有密封外件,所述密封外件内配合固定有保温内件,该所述保温内件有效对连接管的端口处进行密封隔离;
[0016]所述保温内件与密封外件之间卡接固定有分层夹件,所述分层夹件将保温内件与密封外件的缝隙接口进行隔绝保温,且,所述连接管的主管壁上套设有内隔热球层,该所述内隔热球有效将连接管管壁的分流热量与外部气流分离,并对其进行余温存热;
[0017]所述内隔热球层外还设置有隔离外层。
[001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集能板件包括安装主板二、内设框架二、导热片以及集热管,所述安装主板二内设置有内设框架二,该所述内设框架二上架设有集热管,所述集热管与冷源管件相连通,
[0019]且,所述集热管的横截面呈蛇形横向排列,使得当冷源管件内的冷流进入集热管后,其完全分布覆盖在内设框架二上;
[0020]所述内设框架二上竖直排列有多个导热片,各所述导热片与热流片接触导热。
[002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尾部蓄能组件包括汇流端座、固定支管、密封罐座、隔离板件、蓄能泵以及密封导件,其中,所述外固定架体的一侧端面固定有机壳,该所述机壳内安装有密封罐座,且,所述热源管件的末端密封连通有汇流端座,
[0022]所述密封罐座的一侧竖直贯穿设置有多个固定支管,各所述固定支管与汇流端座相连接,其另一端与外设蓄流筒相连通,以便于热源管件内的热流完成换热后及时进入蓄流筒内;
[0023]所述密封罐座内竖直设置有隔离板件,该所述隔离板件有效将其内部分为两个工作腔室,位于所述固定支管的一侧腔室内填设有汲热层,其另一侧安装有蓄能泵,所述蓄能泵通过密封导件与汲热层相连通;使得当热流经由固定支管进入蓄流筒前,将其内部残余热量分流至汲热层中,并由密封导件将热量及时贮存至蓄能泵内。
[002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密封导件的管件内还填充有滤网层。
[002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蓄能的近零能耗建筑系统板式换热器,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26]本专利技术中通过在外固定架体之间罩接紧固夹座,使得其内部形成密闭的换热空腔,以降低换热过程中的能耗;通过将热源管件与平行设置的多个换热板件相连通,使得其在换热时,热流能完全覆盖分散至换热板件上,并形成散热层,与此同时,冷流经由冷源管件流通至集能板件上,并形成集热层,对散发热量进行汲取吸收,此中,针对导热性较差的流体,通过将散热主管分流为中心导管以及侧散热管,增大散热面积,且,为使得中心导管主体内的热流完全进行散热处理,通过分流扩散组件,将其二次分流,从而提高散热效果;同时,为降低热流在输送中产生热量损耗,在各散热主管之间设置有保温导管进行隔热保温,实现其换热效率最大化;在外固定架体外还设置有尾部蓄能组件对热流内的残余能量进行局部吸收,减少能量浪费。
附图说明
[0027]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2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蓄能的近零能耗建筑系统板式换热器,其包括外固定架体(1)、热源管件(4)、冷源管件(5)、紧固夹座(101)、换热板件(2)、集能板件(3)以及尾部蓄能组件(6),其中,所述外固定架体(1)左右对称设置在换热板件(2)与集能板件(3)的端面外侧,且所述外固定架体(1)之间上下方均密封固定有紧固夹座(101),并通过所述紧固夹座(101)形成换热空腔,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固定架体(1)之间平行排列设置有多个换热板件(2)以及集能板件(3),各所述换热板件(2)与集能板件(3)一一错开分布;且,所述外固定架体(1)的一端横向贯穿设置有热源管件(4)与冷源管件(5),所述热源管件(4)与换热板件(2)相连通,并通过所述换热板件(2)将热源管件(4)内的输送热源及时传播散热;所述冷源管件(5)与所述集能板件(3)相连通,且经由所述集能板件(3)将外部热量吸收导热,使得热源管件(4)与冷源管件(5)之间形成冷热交换,并缩小相对温差;所述外固定机体(1)的一侧外还安装有尾部蓄能组件(6),该所述尾部蓄能组件(6)有效对热源管件(4)内的残余热流进行局部吸收,并对其及时贮存。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蓄能的近零能耗建筑系统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板件(2)包括安装主板一(201)、内设框架一(202)、热流片(203)、散热主管(7)以及保温导管(8),其中,所述安装主板一(201)内同轴固定有内设框架一(202),所述内设框架一(202)上上下平行排列设置有多个散热主管(7),所述散热主管(7)与热源管件(4)相连接,并在对热源管件(4)内的热流进行输引时进行局部散热,且,各所述散热主管(7)之间连通有保温导管(8),所述保温导管(8)有效对输送中的热流进行保温隔离,使得热流在散热主管(7)之间进行回流输送时降低其内部热量流失;所述内设框架一(202)内竖直均匀排设有多个热流片(203),各所述热流片(203)将散热主管(7)上的传递热量定向对外导流至集能板件(3)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蓄能的近零能耗建筑系统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主管(7)包括分流端座(701)、侧散热管(702)、中心导管(703)以及分流扩散组件(704),其中,中心导管(703)的上下方对称平行排列设置有多个侧散热管(702),所述侧散热管(702)的一端通过分流端座(701)与中心导管(703)相连通,使得热流经由分流端座(701)分别引入侧散热管(702)以及中心导管(703)之间,且,所述中心导管(703)上串接连通有分流扩散组件(704),所述分流扩散组件(704)有效将中心导管(703)内的热流进行二次分流。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蓄能的近零能耗建筑系统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扩散组件(704)包括输引管件(706)、导流件(705)、外固定罩体(707)以及内置分件(708),其中,所述中心导管(703)上上下排列对称设置有多个导流件(705),各所述导流件(705)之间连通有输送管件(706),并通过导流件(705)将热流引入输送管件(706)内,形成内部回流,所述中心导管(703)上对应位置套接有外固定罩体(707),该所述外固定罩体(707)上设有多个用于排流的固定排孔;且,所述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关茜侯可明王海宁许从宝韩青刘学贤班淇超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