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金属端子回拉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749384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0 08: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金属端子回拉结构,属于汽车接插件技术领域,其包括主模块和滑动模块,所述滑动模块滑移连接在主模块中,所述滑动模块上表面开设有型腔,汽车接插件可拆卸安装在型腔内,所述滑动模块顶壁靠近型腔的槽口处设置有不少于一个的限位件,所述限位件卡在汽车接插件上表面;所述滑动模块侧壁上开设有检测槽,所述主模块上开设有检测口,所述检测口处连接有微动开关,所述微动开关上安装有检测触点,所述检测触点插接于监测槽内,所述滑动模块上升时所述检测触点与监测槽的底端槽壁抵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能够有效检查汽车接插件中金属端子安装稳定性,从而避免后续发生导电失灵的效果。导电失灵的效果。导电失灵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金属端子回拉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接插件
,特别涉及一种金属端子回拉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端子多指接线终端,又叫接线端子,作用主要为传递电信号或导电用,金属材质的端子即为金属端子。汽车接插件是电子工程技术人员经常接触的一种部件,作用为在电路内被阻断处或孤立不同的电路之间架起桥梁从而使电流流通,使电路实现预定的功能。汽车接插件中通常并列插入多个金属端子,金属端子上连接导线用以电路导通。
[0003]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以下不足:现有技术中汽车接插件内安装好金属端子和导线后,难以检测金属端子和导线的安装稳定程度,当发生金属端子未固定的情况未被检出的情况,导致后续发生导电失灵情况的发生,此问题亟待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金属端子回拉结构,具有能够有效检查汽车接插件中金属端子安装稳定性,从而避免后续发生导电失灵的效果。
[0005]一种金属端子回拉结构,包括主模块和滑动模块,所述滑动模块滑移连接在主模块中,所述滑动模块上表面开设有型腔,汽车接插件可拆卸安装在型腔内,所述滑动模块顶壁靠近型腔的槽口处设置有不少于一个的限位件,所述限位件卡在汽车接插件上表面;
[0006]所述滑动模块侧壁上开设有检测槽,所述主模块上开设有检测口,所述检测口处连接有微动开关,所述微动开关上安装有检测触点,所述检测触点插接于监测槽内,所述滑动模块上升时所述检测触点与监测槽的底端槽壁抵接。
[0007]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限位件包括安装座和卡件,所述卡件转动连接在安装座上,所述卡件与安装座之间设置有扭簧,扭簧未受力状态下所述卡件为倾斜状态且底端位于型腔上方。
[0008]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微动开关包括固定座和定位块,所述检测触点形成于定位块上,所述检测口侧壁上连接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沿竖直方向开设有多个安装孔,所述固定座上开设有腰型孔,所述腰型孔与安装孔之间通过螺栓拧紧。
[0009]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主模块上位于型腔的开口长度方向两侧嵌设有两个导向块,所述导向块上开设有有多个导向孔,所述主模块侧壁上位于每个导向孔下方均开设有一个让位槽,汽车接插件的每个导线穿过一个导向孔后位于让位槽内。
[0010]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滑动模块上形成有多个第一导向槽,每个所述第一导向槽均与型腔的开口处连通,所述主模块上形成有数量与第一导向槽相等的第二导向槽,所述第二导向槽两端分别与导向孔和第一导向槽连通。
[0011]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滑动模块底端固定连接有导向柱,所述导向柱与主模块滑移连接。
[0012]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检测口底壁开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设置为腰形。
[0013]将汽车接插件插入型腔的过程中,限位件的卡件受力转动,扭簧受力两个扭臂之间的夹角增大,当汽车接插件完全嵌入型腔后,扭簧的两个扭臂夹角恢复正常,卡件底端与汽车接插件顶面接触,完成对汽车接插件的定位过程。令汽车接插件的每个导向依次经过第一导向槽、第二导向槽和导向孔后插入让位槽内,拉动导线端部,当端子安装稳定时,滑动模块随汽车接插件一同上升至检测触点与检测槽底端槽壁接触时,即证明金属端子安装稳定,为合格品,按动卡件底端使其离开汽车接插件表面,即可将其拆出。当端子安装不稳时,拉动导线,汽车接插件停留在型腔内,滑动模块不随之一同上升,此为不良品需要将其剔除,从而保证汽车接插件的导电效果。
[0014]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5]1.通过主模块、滑动模块以及限位件的设置,拉动导线过程中根据滑块是否上升可分辨端子连接稳定性,有效区分不良品;
[0016]2.通过扭簧连接的卡件和安装座,在不影响汽车接插件的取放同时实现有效定位;
[0017]3.通过固定在滑动模块上的导向柱以及导向柱与主模块滑移连接的设置,能够保持滑动模块升降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中用于体现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中用于体现各部分安装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图1中A部放大图;
[0021]图4为图2中B部放大图。
[0022]图中,1、主模块;11、检测口;111、连接孔;12、安装板;121、安装孔;13、导向块;131、导向孔;14、让位槽;15、第二导向槽;2、滑动模块;21、型腔;22、检测槽;23、第一导向槽;24、导向柱;3、限位件;31、安装座;32、卡件;4、微动开关;41、固定座;411、腰型孔;42、定位块;43、检测触点。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等用语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
[0024]实施例:
[0025]如图1至图3所示,为本技术中设计的一种金属端子回拉结构,包括主模块1和滑动模块2,滑动模块2滑移连接在主模块1中,滑动模块2上表面开设有型腔21,汽车接插件可拆卸安装在型腔21内,滑动模块2侧壁上开设有检测槽22,主模块1上开设有检测口11,检测口11处连接有微动开关4,微动开关4上安装有检测触点43,检测触点43插接于监测槽内,
滑动模块2上升时检测触点43与监测槽的底端槽壁抵接,起到高度限位的作用,滑动模块2提高到检测触点43与检测槽22底端接触时即可证明端子安装稳定,当滑动模块2提升到检测触点43未与检测槽22的槽底接触时就发生回落表明端子安装不够稳定。
[0026]如图2和图3所示,滑动模块2顶壁靠近型腔21的槽口处设置有不少于一个的限位件3,限位件3卡在汽车接插件上表面,本技术中限位件3位于型腔21左右两侧对称设置两个。限位件3包括安装座31和卡件32,卡件32转动连接在安装座31上,卡件32与安装座31之间设置有扭簧,扭簧未受力状态下卡件32为倾斜状态且底端位于型腔21上方。将汽车接插件放入型腔21后,对应令每个导线依次穿过第一导向槽23、第二导向槽15和导向孔131后位于让位槽14内,由让位槽14处向下拉动导线,即可对汽车接插件进行施力,判断端子安装是否稳定。
[0027]如图1至图4所示,微动开关4包括固定座41和定位块42,检测触点43形成于定位块42上,检测口11侧壁上连接有安装板12,安装板12上沿竖直方向开设有多个安装孔121,固定座41上开设有腰型孔411,腰型孔411与安装孔121之间通过螺栓拧紧,腰型孔411和安装孔121的设置便于对微动开关4的安装位置进行调节,根据不同的汽车接插件需要提升的高度将卫东开关的腰型孔411与不同高度的安装孔121相对。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金属端子回拉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模块(1)和滑动模块(2),所述滑动模块(2)滑移连接在主模块(1)中,所述滑动模块(2)上表面开设有型腔(21),汽车接插件可拆卸安装在型腔(21)内,所述滑动模块(2)顶壁靠近型腔(21)的槽口处设置有不少于一个的限位件(3),所述限位件(3)卡在汽车接插件上表面;所述滑动模块(2)侧壁上开设有检测槽(22),所述主模块(1)上开设有检测口(11),所述检测口(11)处连接有微动开关(4),所述微动开关(4)上安装有检测触点(43),所述检测触点(43)插接于监测槽内,所述滑动模块(2)上升时所述检测触点(43)与监测槽的底端槽壁抵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金属端子回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3)包括安装座(31)和卡件(32),所述卡件(32)转动连接在安装座(31)上,所述卡件(32)与安装座(31)之间设置有扭簧,扭簧未受力状态下所述卡件(32)为倾斜状态且底端位于型腔(21)上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金属端子回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动开关(4)包括固定座(41)和定位块(42),所述检测触点(43)形成于定位块(42)上,所述检测口(11)侧壁上连接有安装板(12),所述安装板(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超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洋畅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