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级增压零余隙式离子液体压缩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735591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0 08:4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的属于离子液体压缩机技术领域,具体为多级增压零余隙式离子液体压缩机,包括供油机构、第一气体压缩机构、第二气体压缩机构和气液分离机构,所述供油机构与第一气体压缩机构通过导管进行连接,所述第二气体压缩机构和供油机构通过导管进行连接,所述第一气体压缩机构与气液分离机构通过导管进行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利用二级压缩替代了传统的五级压缩,简化了装置,降低了加工难度,降低了制造和使用成本,有利于加氢站的建设与发展,第一气体压缩缸内的第一腔体、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逐渐减小,第二气体压缩缸内第四腔体、第五腔体和第六腔体逐渐减小,对氢气进行压缩时能够产生更大的压力。压缩时能够产生更大的压力。压缩时能够产生更大的压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级增压零余隙式离子液体压缩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离子液体压缩机
,具体为多级增压零余隙式离子液体压缩机。

技术介绍

[0002]加氢站与现有较为成熟的压缩天然气加气站相似,主要包括卸气柱、压缩机、储氢罐、加氢机、管道、控制系统、氮气吹扫装置、放散装置以及安全监控装置等,其中压缩机是加氢站的核心设备之一;目前加氢站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活塞压缩机、隔膜式压缩机和离子液体压缩机三种;往复活塞压缩机主要通过曲柄联杆曲柄连杆带动活塞做往复运动来实现氢气压缩,其具有技术成熟、系统结构简单等优点,但其活塞往复运动的过程中会对氢气会造成污染,导致运行及维护费用较高;隔膜式压缩机因无需润滑油润滑,从而能够获得满足燃料电池汽车纯度要求的高压氢气;但隔膜式压缩机在压缩过程中需要采用空气冷却或液体冷却的方式进行降温,其冷却系统较为复杂,技术难度高于常规压缩机;此外,隔膜式压缩机的容积流量较低,且用于氢气压缩的隔膜式压缩机对于膜片的质量要求高,导致了加工成本的升高。
[0003]现有的离子压缩机采用5级压缩、结构较为复杂、加工困难且造价昂贵,限制了加氢站的建设和发展;并且液压缸都是圆管状,提供的压力有限,活塞必须伸缩更长的距离,才能达到需要的压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鉴于现有多级增压零余隙式离子液体压缩机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专利技术。
[0005]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多级增压零余隙式离子液体压缩机,通过设置第一气体压缩机构和第二气体压缩机构两级压缩,结构简单;并且将第一液压缸和第二液压缸内腔设置为阶梯状,随着活塞的压缩,腔体逐渐递减,提供更大的压力,解决了现有的离子压缩机采用5级压缩、结构较为复杂、加工困难且造价昂贵,限制了加氢站的建设和发展;并且液压缸都是圆管状,提供的压力有限,活塞必须伸缩更长的距离,才能达到需要的压力的问题。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7]多级增压零余隙式离子液体压缩机,包括供油机构、第一气体压缩机构、第二气体压缩机构和气液分离机构,所述供油机构与第一气体压缩机构通过导管进行连接,所述第二气体压缩机构和供油机构通过导管进行连接,所述第一气体压缩机构与气液分离机构通过导管进行连接,所述第二气体压缩机构与气液分离机构通过导管进行连接,所述第一气体压缩机构和供油机构之间设有第一换向组件,所述第二气体压缩机构和供油机构之间设有第二换向组件;
[0008]所述第一气体压缩机构包括第一液压缸,所述第一液压缸内壁滑动连接第一T型活塞,所述第一T型活塞上设置有第一非接触式磁环,所述第一T型活塞一端设置有第一位
移传感器,所述第一液压缸内腔中设有第一液压油,所述第一液压缸底部一端设有第一液压缸下油腔,所述第一液压缸上部一端设有第一液压缸上油腔,所述第一液压缸顶端安装有第一支撑座,所述第一支撑座上方设有第一气体压缩缸,所述第一气体压缩缸内设有第一氢气压缩腔和第一隔离腔,所述第一支撑座上安装有第一压力平衡清洁管道,所述第一压力平衡清洁管道一端安装有第一压力平衡清洁阀,所述第一支撑座内腔中设有第一法兰,所述第一法兰顶端固定连接第二T型活塞,所述第一氢气压缩腔内设有第一离子液体,所述第一气体压缩缸的进气口通过导管连接第一进气阀,所述第一气体压缩缸的出气口通过导管连接第一排气阀,所述第一气体压缩缸顶部左端安装有第一离子液体单向注入阀,所述第一气体压缩缸顶部右端安装有第一压力传感器;
[0009]所述第一氢气压缩腔由第一腔体、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构成,所述第一腔体、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的直径依次减小;
[0010]所述第二气体压缩机构包括第二液压缸,所述第二液压缸内壁滑动连接第四T型活塞,所述第四T型活塞上设置有第二非接触式磁环,所述第四T型活塞一端设置有第二位移传感器,所述第二液压缸内腔中设有第二液压油,所述第二液压缸底部一端设有第二液压缸下油腔,所述第二液压缸上部一端设有第二液压缸上油腔,所述第二液压缸顶端安装有第二支撑座,所述第二支撑座上方设有第二气体压缩缸,所述第二气体压缩缸内设有第二氢气压缩腔和第二隔离腔,所述第二支撑座上安装有第二压力平衡清洁管道,所述第二压力平衡清洁管道一端安装有第二压力平衡清洁阀,所述第二支撑座内腔中设有第二法兰,所述第二法兰顶端固定连接第三T型活塞,所述第二氢气压缩腔内设有第二离子液体,所述第二气体压缩缸的进气口通过导管连接第三进气阀,所述第二气体压缩缸的出气口通过导管连接第三排气阀,所述第二气体压缩缸顶部左端安装有第二离子液体单向注入阀,所述第二气体压缩缸顶部右端安装有第三压力传感器;
[0011]所述第二氢气压缩腔由第四腔体、第五腔体和第六腔体构成,所述第四腔体、第五腔体和第六腔体的直径依次减小。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多级增压零余隙式离子液体压缩机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供油机构包括液压油箱,所述液压油箱通过第一液压管道连接液压过滤器,所述液压油箱通过第五液压管道连接溢流阀,所述溢流阀通过第三液压管道连接第四液压管道,所述第四液压管道一端连接液压泵,所述液压泵的转轴固定连接伺服电机的输出轴,所述液压油箱通过第九液压管道连接液压冷却器,所述液压冷却器一端固定连接第八液压管道,所述液压过滤器和液压泵通过第二液压管道连接。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多级增压零余隙式离子液体压缩机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气液分离机构包括气液分离装置,所述气液分离装置上安装有液体过滤器,所述气液分离装置顶端右侧安装有第二压力传感器,所述气液分离装置底端右侧安装有离子液体液位传感器,所述气液分离装置底部设有过滤后离子液体,所述气液分离装置内设有高压氢气,所述气液分离装置顶端安装有第二进气阀和第二排气阀,所述气液分离装置底端通过第一离子液体管道连接截止阀,所述截止阀通过第二离子液体管道连接离子液体收集器,所述离子液体收集器内设置有补给用离子液体,所述第二排气阀通过第二排气管道连接高压氢气用户端。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多级增压零余隙式离子液体压缩机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
述第一进气阀通过第一进气管道连接低压氢气罐,所述第一排气阀通过第一排气管道连接第二进气阀。
[0015]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多级增压零余隙式离子液体压缩机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三进气阀通过第十三进气管道连接低所述压氢气罐,所述第三排气阀通过第十四液压管道连接第二进气阀。
[0016]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多级增压零余隙式离子液体压缩机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二液压缸上油腔通过第十一液压管道连接第二换向组件,所述第二液压缸底端通过第十二液压管道连接第二换向组件。
[0017]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多级增压零余隙式离子液体压缩机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一液压缸上油腔通过第七液压管道连接第一换向组件,所述第一液压缸底端通过第六液压管道连接第一换向组件。
[0018]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多级增压零余隙式离子液体压缩机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二换向组件通过第十三液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多级增压零余隙式离子液体压缩机,包括供油机构、第一气体压缩机构、第二气体压缩机构和气液分离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油机构与第一气体压缩机构通过导管进行连接,所述第二气体压缩机构和供油机构通过导管进行连接,所述第一气体压缩机构与气液分离机构通过导管进行连接,所述第二气体压缩机构与气液分离机构通过导管进行连接,所述第一气体压缩机构和供油机构之间设有第一换向组件(11),所述第二气体压缩机构和供油机构之间设有第二换向组件(56);所述第一气体压缩机构包括第一液压缸(13),所述第一液压缸(13)内壁滑动连接第一T型活塞(14),所述第一T型活塞(14)上设置有第一非接触式磁环(19),所述第一T型活塞(14)一端设置有第一位移传感器(18),所述第一液压缸(13)内腔中设有第一液压油(17),所述第一液压缸(13)底部一端设有第一液压缸下油腔(15),所述第一液压缸(13)上部一端设有第一液压缸上油腔(16),所述第一液压缸(13)顶端安装有第一支撑座(24),所述第一支撑座(24)上方设有第一气体压缩缸(25),所述第一气体压缩缸(25)内设有第一氢气压缩腔(32)和第一隔离腔(28),所述第一支撑座(24)上安装有第一压力平衡清洁管道(29),所述第一压力平衡清洁管道(29)一端安装有第一压力平衡清洁阀(30),所述第一支撑座(24)内腔中设有第一法兰(27),所述第一法兰(27)顶端固定连接第二T型活塞(26),所述第一氢气压缩腔(32)内设有第一离子液体(31),所述第一气体压缩缸(25)的进气口通过导管连接第一进气阀(34),所述第一气体压缩缸(25)的出气口通过导管连接第一排气阀(38),所述第一气体压缩缸(25)顶部左端安装有第一离子液体单向注入阀(33),所述第一气体压缩缸(25)顶部右端安装有第一压力传感器(37);所述第一氢气压缩腔(32)由第一腔体(321)、第二腔体(322)和第三腔体(323)构成,所述第一腔体(321)、第二腔体(322)和第三腔体(323)的直径依次减小;所述第二气体压缩机构包括第二液压缸(72),所述第二液压缸(72)内壁滑动连接第四T型活塞(73),所述第四T型活塞(73)上设置有第二非接触式磁环(75),所述第四T型活塞(73)一端设置有第二位移传感器(77),所述第二液压缸(72)内腔中设有第二液压油(76),所述第二液压缸(72)底部一端设有第二液压缸下油腔(74),所述第二液压缸(72)上部一端设有第二液压缸上油腔(58),所述第二液压缸(72)顶端安装有第二支撑座(59),所述第二支撑座(59)上方设有第二气体压缩缸(63),所述第二气体压缩缸(63)内设有第二氢气压缩腔(68)和第二隔离腔(61),所述第二支撑座(59)上安装有第二压力平衡清洁管道(70),所述第二压力平衡清洁管道(70)一端安装有第二压力平衡清洁阀(71),所述第二支撑座(59)内腔中设有第二法兰(60),所述第二法兰(60)顶端固定连接第三T型活塞(62),所述第二氢气压缩腔(68)内设有第二离子液体(69),所述第二气体压缩缸(63)的进气口通过导管连接第三进气阀(66),所述第二气体压缩缸(63)的出气口通过导管连接第三排气阀(65),所述第二气体压缩缸(63)顶部左端安装有第二离子液体单向注入阀(67),所述第二气体压缩缸(6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君伟徐东成许键新徐森黄瑞娟
申请(专利权)人:江阴市富仁高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