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井区窄入射角道集获得密度的反演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2729177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0 08:3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无井区窄入射角道集获得密度的反演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获得宽、窄入射角地震资料;步骤2:对宽入射角地震资料进行叠前同时反演,得到纵、横波阻抗和密度;步骤3:对步骤2结果提取虚拟井,由虚拟井曲线计算扩展弹性阻抗曲线,得到与密度相关度最好对应的χ角度;步骤4:计算出截距和梯度,并与相关度最好对应的χ角度计算出地震数据R;步骤5:对地震数据R进行叠后反演,得到密度;步骤6:比较步骤5和步骤2的密度,若一致性好,则作为最终的密度,否则,跳回步骤3执行;步骤7:对窄入射角地震资料执行步骤4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井区窄入射角道集获得密度的反演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地震资料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无井区窄入射角道集获得密度的反演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油气开发勘探,特别是海洋油气开发勘探中,密度可以很好地反映油气的饱和度,因此获得目标对象的密度对于油气开发具有很好的前期指导作用。通过密度参数可以有效预测商业性油气藏,避开低含气饱和度的水层也能造成地震强振幅的假象,从而获得更高的采收率,改善增产和完井实践,并降低产量预测的不确定性。同时,密度数据还与孔隙度、流体类型及其饱和度以及矿物组成有关,在一些实例中也观察到,与非储层岩石相比,油气储层的纵波速度并没有如预期的那样明显降低,而相比之下,密度已被证明是碳氢化合物指标。不同岩石参数和孔隙流体之间的交会图也表明,密度是油气藏和其他岩石/流体类型之间的最佳区分。
[0003]现有求取密度的方法存在不足,包括密度数据的求取比较困难。现有密度数据求取的常用方法主要是对长炮检距、高质量地震资料进行叠前同时反演或对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进行联合反演。现有采用反演获得密度主要是通过叠前同时反演。叠前同时反演求取密度,对地震入射角度范围有一定的要求,从而使得采用这类反演算法对入射角度这个条件具有一定的依赖性。以现有密度反演的主流商业软件Jason和HRS为例,这两种反演软件的算法都是基于Zeoppritz方程的近似简写公式1得到的:
[0004][0005]在式

中,R(θ)表示反射系数,θ表示入射角,当θ较小时(例如小于30
°
),近似为0,因此密度项在公式中不能发挥作用,导致反演密度非常困难。
[0006]另一方面,商业软件Jason使用部分角道集叠加数据,专利技术人研究发现:根据统计,该软件要想得到稳定的密度反演结果,致少需要5个部分角道集叠加数据体参与计算,这就对道集的覆盖次数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覆盖次数越少,部分叠加数据的信噪比越低,难于保证反演的稳定性,因此要得到稳定的密度反演结果,也需要长偏移距、多次覆盖的高品质地震资料。
[0007]而在实际油气开发勘探过程中,以我国南海南部盆地为例,该区域有不同年度采集的地震数据。最新采集的数据,覆盖次数120道,偏移距较大,最远可达6800米,转换成角道集,目的层段,最大角度可以达到60度,质量较好。但早期采集的数据,覆盖次数仅几道,偏移距较小,最远只达1800米,转换成角道集,目的层段的最大入射角度只达到21度。直接采用现有反演方法是无法获得准确的有效的密度数据。
[0008]因此,需要针对目标区域没有钻测井资料(即无井区)、而早期采集的地震资料中的地震入射角度范围较窄(即地震入射角度较小)这种条件下,如何求取目标区域的密度是
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如何保证叠前反演的稳定性,特别是密度反演的稳定性,是南海南部盆地叠前反演进行储层预测和油气检测必须考虑的因素。
[0009]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窄入射角无法具体量化,根据专利技术人经验来说,一般小于30
°
即可认为是窄入射角,但并不意味着本申请的只能局限于应用在小于30
°
的入射角范围内;同样的,长偏移距也不需要具体量化,一个通常认可的共识就是,新采集的地震资料的偏移距至少比窄入射角的地震资料的偏移距在一个数量级以上,则可以认为新采集的地震资料具有长偏移距。

技术实现思路

[0010]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提供一种无井区窄入射角道集获得密度的反演方法,其能够解决无井区窄入射角道集条件下获得密度的问题。
[0011]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无井区窄入射角道集获得密度的反演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2]步骤1:获得新采集地震资料和窄入射角地震资料,新采集地震资料是指具有宽入射角且采集时间上晚于窄入射角地震资料的地震资料,窄入射角地震资料是指早期采集的且为窄入射角的地震资料,也没有测井资料。
[0013]对新采集地震资料和窄入射角地震资料角度道集转换,分别得到宽入射角道集地震资料和窄入射角道集地震资料;
[0014]步骤2:对宽入射角道集地震资料进行叠前同时反演,得到纵波阻抗、横波阻抗和密度;
[0015]步骤3:在宽入射角道集地震资料中设置虚拟的井点,根据步骤2得到的纵波阻抗、横波阻抗和密度,提取所述井点处的反演道并形成测井曲线,从而建立虚拟井,
[0016]按公式

对虚拟井的各测井曲线计算出扩展弹性阻抗曲线EEI(χ):
[0017][0018]式中,χ表示Chi角度,χ具有与入射角θ的函数关系,具体为tan(χ)=sin2(θ),α0表示纵波速度的平均值,β0表示横波速度的平均值,ρ0表示密度的平均值,α表示纵波速度,β表示横波速度,ρ表示密度,p=cosχ+sinχ,q=8k sinχ,r=cosχ

4k sinχ。
[0019]在计算出扩展弹性阻抗曲线EEI(χ)后,通过相关系数判断出与虚拟井密度ρ的相关度最好的扩展弹性阻抗曲线EEI(χ)对应的Chi角度,将相关度最好对应的Chi角度χ记为χ
best

[0020]步骤4:计算宽入射角地震资料的AVO属性,得到截距P和梯度G,按公式

计算出地震数据
[0021][0022]步骤5:根据步骤4得到的地震数据进行叠后反演,反演结果即得到地震数据的密度;
[0023]步骤6:将步骤5叠后反演得到的密度与步骤2计算得到的密度进行对比,若一致性
较好,则将步骤5得到的密度作为新采集地震资料最终的密度,否则,跳回步骤3重新执行;
[0024]步骤7:对窄入射角地震资料按步骤4

步骤6进行相同的处理,以得到窄入射角地震资料最终的密度,从而完成无井区窄入射角道集的反演而获得密度。
[0025]进一步地,在步骤1中,在对新采集地震资料和窄入射角地震资料角度道集转换之前,还包括对地震资料都进行优化处理。
[0026]进一步地,所述优化处理包括提高信噪比和分辨率。
[0027]进一步地,采用射线追踪方法分别完成角度道集转换。
[0028]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能够有效解决由于地震采集时间较早的地震数据入射角较窄,而导致密度反演不稳定的问题。在本专利技术中,将叠前反演、扩展弹性阻抗反演等技术有效组合,解决了因陈旧老资料信息不足而难以利用的难题,提高老资料的利用率,保证了预测异常体空间分布更加可靠。能有效实现早期采集地震偏移距较短、入射角较窄、覆盖次数少而使密度反演不稳定的难题,实现新、旧资料的联合应用,提高了资料测网的密度和预测准确性;反演得到的密度数据,在流体检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避免低含气饱和度含有强振幅异常的非商业性气藏的假象。
附图说明
[0029]图1是较佳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0030]图2是某一新采集地震资料的示意图;
[0031]图3是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井区窄入射角道集获得密度的反演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获得新采集地震资料和窄入射角地震资料,新采集地震资料是指具有宽入射角且采集时间上晚于窄入射角地震资料的地震资料,窄入射角地震资料是指早期采集的短偏移距、窄入射角的地震资料,步骤2:对宽入射角道集地震资料进行叠前同时反演,得到宽入射角道集地震资料的纵波阻抗、横波阻抗和密度;步骤3:在宽入射角地震资料中设置虚拟的井点,根据步骤2得到的纵波阻抗、横波阻抗和密度,提取所述井点处的反演道并形成测井曲线,从而建立虚拟井,按公式

对虚拟井的各测井曲线计算出扩展弹性阻抗曲线EEI(χ):式中,χ表示Chi角度,χ具有与入射角θ的函数关系,具体为tan(χ)=sin2(θ),α0表示纵波速度的平均值,β0表示横波速度的平均值,ρ0表示密度的平均值,α表示纵波速度,β表示横波速度,ρ表示密度,p=cosχ+sinχ,q=8ksinχ,r=cosχ

4ksinχ,在计算出扩展弹性阻抗曲线EEI(χ)后,通过相关系数判断出与虚拟井密度ρ的相关度最好的扩展弹性阻抗曲线EEI(χ)对应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骆帅兵张莉王笑雪邓炜雷振宇余秋华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