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芯数扇形光纤带光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713585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0 08: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大芯数扇形光纤带光缆,包括从内到外设置的非金属加强芯、多个彼此间隔的扇形光纤带子单元、第一阻水带、第二阻水带、以及外护套,多个光纤带沿非金属加强芯的半径方向均匀设置于每个扇形光纤带子单元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解决现有大芯数光纤带光缆由于圆形束管尺寸被绞合状态光纤带矩阵的较长边限制,导致在光缆中圆形束管数量越多时,光缆中束管与束管之间、束管与护套/加强芯之间的几何缝隙会越大,最终导致光纤密度无法达到最高、并且光缆无法满足高速率传输工作站或数据中心系统升级要求的技术问题。或数据中心系统升级要求的技术问题。或数据中心系统升级要求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芯数扇形光纤带光缆


[0001]本技术属于光通信传输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大芯数扇形光纤带光缆。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大芯数光纤带光缆一般是通过减小光纤带圆形束管尺寸的方式提高光纤密度。
[0003]然而,现有大芯数光纤带光缆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当圆形束管尺寸减少到某个程度时,会被绞合状态光纤带矩阵的较长边限制,因此随着光缆中圆形束管数量越多,光缆中束管与束管之间、束管与护套/加强芯之间的几何缝隙会越大,光纤密度无法达到最高,进而无法满足高速率传输工作站或数据中心系统的升级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大芯数扇形光纤带光缆,其目的在于,解决现有大芯数光纤带光缆由于圆形束管尺寸被绞合状态光纤带矩阵的较长边限制,导致在光缆中圆形束管数量越多时,光缆中束管与束管之间、束管与护套/加强芯之间的几何缝隙会越大,最终导致光纤密度无法达到最高、并且光缆无法满足高速率传输工作站或数据中心系统升级要求的技术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按照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大芯数扇形光纤带光缆,包括从内到外设置的非金属加强芯、多个彼此间隔的扇形光纤带子单元、第一阻水带、第二阻水带、以及外护套,其特征在于,多个光纤带沿非金属加强芯的半径方向均匀设置于每个扇形光纤带子单元中。
[0006]优选地,一对开缆绳相对于非金属加强芯对称设置在第二阻水带上。
[0007]优选地,第一阻水带和第二阻水带均是由无纺布和高膨胀阻水粉颗粒制成
[0008]开缆绳是由聚酯材料制成。
[0009]优选地,扇形光纤带子单元的数量是3或4,其对应的圆心角为120度或90度。
[0010]优选地,所有扇形光纤带子单元具有一样的尺寸,且其拼装起来是一个完整的圆形。
[0011]优选地,每个扇形光纤带子单元中的光纤带数量为12到18,每个光纤带中光纤的芯数为12到24个。
[0012]优选地,每个扇形光纤带子单元中的所有光纤带是通过阻水树脂粘排而成,阻水树脂厚度为至少0.5mm。
[0013]优选地,所有扇形光纤带子单元双向螺旋绞合,形成包裹非金属加强芯的缆芯。
[0014]总体而言,通过本技术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取得下列有益效果:
[0015]1、本技术的扇形光纤带子单元相对于同芯数圆形子单元,光纤密度可提高
15%~30%,并能够减小缆芯中各元件之间的几何缝隙;
[0016]2、光纤带在扇形光纤带子单元内的叠加方式简化了光纤带套塑层的制造工艺,且光纤带无明显应力集中点;
[0017]3、扇形光纤带子单元经双向螺旋绞合后可形成常规圆形缆芯,并能保证光纤在各个方向上的受力一致;
[0018]4、扇形光纤带子单元中的光纤带由阻水涂覆树脂制备而成,且呈放射状分布,可提高阻水涂覆树脂阻水面积。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技术大芯数扇形光纤带光缆的径向截面剖视结构图。
[0020]在所有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用来表示相同的元件或结构,其中:
[0021]1‑
外护套;2

第二阻水带;3
‑‑
扇形光纤带子单元;4

光纤带;5

第一阻水带;6

非金属加强芯;7

开缆绳。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0023]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大芯数扇形光纤带光缆,包括从内到外设置的非金属加强芯6、多个彼此间隔的扇形光纤带子单元3、第一阻水带5、第二阻水带2、以及外护套1,一对开缆绳7相对于非金属加强芯6对称设置在第二阻水带2上,多个光纤带4沿非金属加强芯6的半径方向均匀设置于每个扇形光纤带子单元3中。
[0024]在本技术中,扇形光纤带子单元3的数量是3或4,其对应的圆心角为120度或90度。所有扇形光纤带子单元3具有一样的尺寸,且其拼装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圆形。每个扇形光纤带子单元3中的光纤带数量为12 到18,每个光纤带中光纤的芯数(即光纤数量)为12到24个。
[0025]每个扇形光纤带子单元3中的所有光纤带是通过阻水树脂粘排而成,阻水树脂厚度为至少0.5mm。
[0026]所有扇形光纤带子单元3双向螺旋绞合,形成包裹非金属加强芯6的缆芯。
[0027]第一阻水带5和第二阻水带2采用相同的材料,均是由无纺布和高膨胀阻水粉颗粒制成。
[0028]开缆绳7是由聚酯材料制成。
[0029]每个扇形光纤带子单元3中的光纤带垂直于对应扇形光纤带子单元3 的弧边,靠近扇形光纤带子单元3较短弧边的光纤的自由度较小,靠近扇形光纤带子单元3较长弧边的光纤的自由度较大,当扇形光纤带子单元弯曲时,靠近扇形光纤带子单元较长弧边的光纤带可通过形态调整,保持两侧受力均匀。
[0030]以下表1是在相同光纤带芯数下,采用本技术的扇形光纤带子单元与常规圆形光纤带子单元的缆芯面积对比,可以看出,在同样的光纤带芯数这一条件下,本技术
的扇形光纤带子单元占用的缆芯面积比常规圆形光纤带子单元的缆芯面积小15%~30%(即光纤密度可提升15%~30%),而且随着芯数的增加,本技术在面积上的优势显得越来越明显。
[0031]表1
[0032][0033]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芯数扇形光纤带光缆,包括从内到外设置的非金属加强芯、多个彼此间隔的扇形光纤带子单元、第一阻水带、第二阻水带、以及外护套,其特征在于,多个光纤带沿非金属加强芯的半径方向均匀设置于每个扇形光纤带子单元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芯数扇形光纤带光缆,其特征在于,一对开缆绳相对于非金属加强芯对称设置在第二阻水带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芯数扇形光纤带光缆,其特征在于,扇形光纤带子单元的数量是3或4,其对应的圆心角为120度或90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芯数扇形光纤带光缆,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波阎浩刘喆驰杜家佳刘爱华
申请(专利权)人: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