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建筑类工程施工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柱托换的支撑系统,包括多个主支撑机构,所述主支撑机构包括千斤顶、第一钢管、钢垫板a、钢垫板b和钢垫板c,千斤顶两端分别连接钢垫板a和钢垫板b,第一钢管与钢垫板b连接,所述第一钢管的另一端与钢垫板c连接;还包括与主支撑机构相互配合的多个辅助支撑机构和多个内支撑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该支撑体系安全可靠,对原结构影响小;2.有效降低施工成本;3.使施工便捷,极大提高施工效率。极大提高施工效率。极大提高施工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柱托换的支撑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类工程施工
,尤其涉及一种柱托换的支撑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城市的发展,每年都会有大量新建建筑及改造建筑出现,但由于施工原因或是其它原因每年都会有建筑物出现质量问题,在建筑物的修复工程中,柱托换工程尤为常见,而柱托换工程的重点为支撑体系的设置,没有安全可靠的支撑体系,就无法做到完全卸掉需托换柱的荷载。
[0003]现常用的支撑体系主要有两种,一是在需托换柱边设置支撑钢管,支撑钢管顶在四周的梁上,采用上一层梁通过梁柱连接节点拖起需托换的柱;二是在需托换柱上下端设置围套托盘,通过植筋或螺杆与需托换柱固定,钢管或千斤顶支撑在上下托盘之间把需托换柱的荷载卸掉。但这两种支撑体系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支撑体系一中支撑钢管顶在四周的梁上,依靠上一层梁通过梁柱连接节点拖起需托换的柱,梁柱节点承受需托换柱的全部荷载,容易造成节点破坏。支撑体系二中设置上下托盘需要大量钻孔植筋,对原混凝土结构破坏严重,且原结构存在钢筋,大量钻孔植筋会非常困难,若钻孔植筋布置不规整也会影响上下托盘的安装,使得施工变得复杂,增加了施工成本。为提出一种施工更加便捷、对原结构破坏更小的柱托换支撑体系,专利技术人进行了新的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柱托换的支撑系统,其具有对原结构影响小、施工便捷的特点。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一种柱托换的支撑系统,包括多个主支撑机构,所述主支撑机构包括千斤顶、第一钢管、钢垫板a、钢垫板b和钢垫板c,千斤顶两端分别连接钢垫板a和钢垫板b,第一钢管与钢垫板b连接,所述第一钢管的另一端与钢垫板c连接;还包括与主支撑机构相互配合的多个辅助支撑机构和多个内支撑机构。
[0006]进一步的,所述辅助支撑机构包括第二钢管、钢垫板d和钢垫板e,第二钢管上端连接钢垫板d,下端连接钢垫板e。
[0007]进一步的,所述钢垫板d上设置有钢楔子a和钢楔子b,钢楔子a和钢楔子b相互挤压。
[0008]优选的,所述钢垫板c和钢垫板e均安装有多个化学锚栓。
[0009]进一步的,所述内支撑机构包括第三钢管,第三钢管设置在缺陷柱内。
[00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三钢管内填充有高强灌浆料。
[0011]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是一种柱托换的支撑系统,包括多个主支撑机构,所述主支撑机构包括千斤顶、第一钢管、钢垫板a、钢垫板b和钢垫板c,千斤顶两端分别连接钢垫板a和钢垫板b,第一钢管与钢垫板b连接,所述第一钢管的另一端与钢垫板c连接;还包括与主支撑机构相互配合的多个辅助支撑机构和多个内支撑机构。本技术
具有如下优点:1.该支撑体系安全可靠,对原结构影响小;2.有效降低施工成本;3.使施工便捷,极大提高施工效率。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本技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4]图3为本技术的钢垫板c结构示意图。
[0015]图4为本技术的内支撑机构示意图。
[0016]图5为本技术的钢楔子a和钢楔子b的结构示意图。
[0017]附图标记包括:
[0018]主支撑机构
‑‑
1,辅助支撑机构
‑‑
2,内支撑机构
‑‑
3,钢楔子a
‑‑
4,钢楔子b
‑‑
5,化学锚栓
‑‑
6,缺陷柱
‑‑
7,混凝土构件
‑‑
8,千斤顶
‑‑
11,第一钢管
‑‑
12,钢垫板a
‑‑
13,钢垫板b
‑‑
14,钢垫板c
‑‑
15,第二钢管
‑‑
21,钢垫板d
‑‑
22,钢垫板e
‑‑
23,第三钢管
‑‑
31,高强灌浆料
‑‑
32。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1至5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说明。
[0020]本技术是一种柱托换的支撑系统。该柱托换支撑体系包括多个主支撑机构1,主支撑机构1包括千斤顶11、第一钢管12、钢垫板a13、钢垫板b14和钢垫板c15,千斤顶11两端上端连接钢垫板a13,下端连接钢垫板b14。第一钢管12与钢垫板b14连接,第一钢管12的另一端与钢垫板c15连接;本技术方案中,还包括与主支撑机构1相互配合的多个辅助支撑机构2和多个内支撑机构3。本技术运用于柱托换工程中,该支撑体系的使用原理为:在需托换柱的四周分别设置主支撑机构1和辅助支撑机构2,卸掉需托换柱的荷载,其中,主支撑机构1主要利用千斤顶11往上顶,施加主动力,减少拆除柱后的结构变形,同时在拆除柱缺陷位置时,将缺陷柱7分为四个区域拆除,每拆除一处时,在柱内设置内支撑机构3,通过内支撑使柱上的荷载能竖着向下传递,避免梁柱节点受力过大出现结构破坏。本支撑体系不仅安全可靠,而且较传统方法对原结构破坏小,具有施工便捷,施工成本低等优点。
[0021]辅助支撑机构2的主要作用在于防止主支撑机构1的千斤顶11回落,造成主支撑机构1失效,配合主支撑机构1承载需托换柱的荷载等;在本技术方案中,辅助支撑机构2包括第二钢管21、钢垫板d22和钢垫板e23,第二钢管21上端连接钢垫板d22,下端连接钢垫板e23。
[0022]为了能更好地固定第二钢管21,在钢垫板e23上设置有钢楔子a4和钢楔子b5,将钢楔子a4和钢楔子b5的尖锐部分别从钢垫板e的两侧相向推进,使得钢楔子a4和钢楔子b5相互挤压,产生压力,填充钢垫板d22与混凝土构件(8)间的间隙,固定第二钢管21。
[0023]优选的,钢垫板c15和钢垫板e23均安装有多个化学锚栓6,在钢垫板与砼结合面做凿毛及界面处理,利用化学粘接剂,将螺杆胶结固定于砼基材钻孔中,将钢垫板c15和钢垫板e23与混凝土构件8固定住。
[0024]进一步的,本技术中,内支撑机构3包括第三钢管31,第三钢管31设置在缺陷柱7内。
[0025]进一步的,第三钢管31内填充有高强灌浆料32。将高强灌浆料32倒入第三钢管31中,待高强灌浆料32凝结达到强度后即可将第三钢管31装入需托换柱中,将柱上的荷载能竖着向下传递,避免梁柱节点受力过大出现结构破坏。
[0026]以上内容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专利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柱托换的支撑系统,包括多个主支撑机构(1),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支撑机构(1)包括千斤顶(11)、第一钢管(12)、钢垫板a(13)、钢垫板b(14)和钢垫板c(15),千斤顶(11)两端分别连接钢垫板a(13)和钢垫板b(14),第一钢管(12)与钢垫板b(14)连接,所述第一钢管(12)的另一端与钢垫板c(15)连接;还包括与主支撑机构(1)相互配合的多个辅助支撑机构(2)和多个内支撑机构(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柱托换的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支撑机构(2)包括第二钢管(21)、钢垫板d(22)和钢垫板e(23),第二钢管(21)上端连接钢垫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健豪,林鹏宗,李同群,任强,黎子涛,陆勇,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固易特种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