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缩通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687892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17 11: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收缩通道(8)。该收缩通道(8)包括:至少一个运输装置(6),其形成物品(2)的至少一个运输路径(TS);以及,至少一个沿收缩通道(8)的纵向方向延伸的井壁(20),该至少一个井壁(20)配设有将收缩介质(SM)引入收缩通道(8)的多个开口。至少一个井壁(20)包括至少一个朝运输路径(TS)定向的出流面(23),该出流面配设有第一开口(24)和第二开口(25)。第一开口(24)形成为用于将收缩介质(SM)的第一体积流(V1)引入收缩通道(8),第二开口(25)形成为用于将收缩介质(SM)的第二体积流(V2)引入收缩通道(8)。第一开口(24)和第二开口(25)以不同的高度形成在井壁(20)处,并且第一体积流(V1)小于第二体积流(V2)。体积流(V1)小于第二体积流(V2)。体积流(V1)小于第二体积流(V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收缩通道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收缩通道(Schrumpftunnel)。

技术介绍

[0002]为了将多个物品——例如饮料容器,比如瓶或罐——组合成销售单元,经常使用收缩膜(Schrumpffolie)等形式的热塑性包装材料。在此,提供热塑性的幅面或收缩膜,例如作为滚柱上连续的材料。将收缩膜按适合的长度与连续的材料分离,并且将膜部段围绕多个物品的组或组合进行布置。随后,用包装材料包覆的物品被引导通过收缩设备,并且在该收缩设备处为了使包装材料收缩而施加收缩介质(例如热空气等)。
[0003]在现有技术中已知的用于使材料收缩的收缩设备中,用热塑性包装材料包覆的物品在运输方向上沿着运输路径并在沿着该运输路径设置的两侧的井壁之间进行运输。井壁具有平行于运输路径的侧壁。井壁的朝向运输路径的方向的侧壁分别形成为具有喷嘴开口的出流面,收缩介质经由所述喷嘴开口被引导入收缩设备的内部空间中并且被特别朝着物品的方向引导。
[0004]例如在公开文献DE 10 2011 054 780 A1中描述一种具有井壁的相应的收缩设备。
[0005]常规已知的收缩设备的问题在于:收缩介质沿向下定向的方向被喷入收缩设备的内部空间中,由此被在下部区域中侧向突出的膜突起阻止,从而在侧面向上收缩以形成膜孔洞(Folienauge)。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可为:提供在制造包装单元,尤其是收缩束(Schrumpfgebinden)时进一步改进收缩质量的可能性。
[0007]上述目的通过具有如下文所述特征的收缩通道来实现。
[0008]设置用于且适合于将热塑性包装材料收缩到物品上的收缩通道,该收缩通道具有至少一个沿该收缩通道的纵向方向延伸的井壁。收缩通道优选用于将用收缩膜包覆的物品组结合成收缩束。收缩通道还可以用于将其他热塑性包装材料(例如收缩标签和/或收缩套)附着到单个物品上。
[0009]例如可设置成,在分组设备中将物品——例如饮料容器,如瓶或罐等——组合成物品组(Artikelgruppe)或者物品组合(Artikelzusammenstellung)。然后,将所述物品组或物品组合在包裹设备中用热塑性的包装材料包覆,例如用由热塑性的包装材料制成的平面的包装坯料来包覆,所述包装材料也称为收缩膜。特别地,收缩膜在包裹设备中围绕物品组合进行包裹。
[0010]现在,将这种用热塑性的包装材料包覆的物品组输送给收缩设备的收缩通道,在该处在送入收缩介质(例如热空气)的情况下将热塑性的包装材料收缩到组合中的物品上,
从而使得在物品组之内的物品在形成——被称为收缩束的——包装单元的情况下被组合到一起。
[0011]收缩设备包括收缩通道和围绕该收缩通道的壳体,所述壳体具有用于用热塑性的包装材料包覆的物品或物品组的入口区域和进入开口以及出口区域和离开开口。用热塑性包装材料包覆的物品的至少一个运输路径在进入开口和离开开口之间延伸,在所述运输路径上将所述物品沿运输方向输送穿过收缩通道。
[0012]运输路径尤其通过运输装置或运输装置的子区域来形成,所述运输装置或所述子区域在两侧通过井壁进行限界。每个井壁具有至少一个朝运输路径定向的、收缩介质的出流面或喷嘴面,所述收缩介质经由在出流面内形成的开口被施加到用热塑性包装材料包覆的物品上。
[0013]井壁的数量限定了所形成的运输路径的数量。对于经由运输路径的单通道运输而言,在运输装置上或上方在运输路径的两侧分别设有所谓的外井壁,所述外井壁分别具有朝向收缩通道的内部空间的出流面和朝向收缩通道的壳体的封闭的侧面。对于经由两条平行运输路径的双通道运输而言,在运输装置上或上方设置有三个井壁。
[0014]特别地,两个运输路径在收缩设备的壳体附近分别通过外井壁来限界。而在两个外井壁之间居中地或大致居中地设置有内井壁,该内井壁的两个基本上竖直的侧面平行于运输方向分别形成为出流面。因此,中间井壁或内井壁尤其是分别将收缩介质引导至两个平行的运输路径,其中能够大致以相同的量级将收缩介质施加到两个平行的运输路径。
[0015]出流面配设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在此可设置成,形成用于将收缩介质的第一体积流引入收缩通道中的第一开口,并且形成用于将收缩介质的第二体积流引入收缩通道中的第二开口。在此,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以不同的高度形成在井壁上,并且第一体积流小于第二体积流。
[0016]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可设置成,第一开口在第二开口的下方以至少一个第一高度设置,使得收缩介质以较小的第一体积流从井壁的下部区域流入收缩通道的内部空间中。此外,第二个开口以第二高度设置,所述第二开口分配在井壁的上部区域中,使得收缩介质以较大的第二体积流从井壁的位于第一开口上方的区域流入收缩通道的内部空间中。
[0017]特别优选可设置成,第二开口以至少一个第二高度设置,所述第二高度大于在收缩通道内待施加收缩介质的物品的最大高度。由此,尤其是收缩介质的增加的第二体积流被引导到收缩通道的上部处理区域中,所述上部处理区域位于被引导通过收缩通道的物品的上方。尤其可设置成,将大部分的收缩介质在物品上方引入到收缩通道中,并且仅将较小部分的收缩介质直接在侧向上吹送到物品上。
[0018]一个替代性的实施方式可设置成,第一开口布置在第二开口上方,使得收缩介质以较小的第一体积流从井壁的上部区域中流入收缩通道的内部空间中,并且,收缩介质以较大的第二体积流从井壁的位于下方的区域流入收缩通道的内部空间中。收缩通道的内部空间在此主要通过收缩介质加热,该收缩介质经由出流面上的开口被引入收缩通道中,其中收缩介质不相对于用热塑性包装材料包覆的物品定向。
[0019]为了产生不同的体积流可设置成,第一开口具有第一直径,并且其中第二开口具有第二直径,其中第一直径小于第二直径。由于通过较大的第二直径能让更多的收缩介质穿过,所以第二体积流相对于第一体积流有所提高。
[0020]一个实施方式可设置成,出流面至少局部地具有带第一开口的至少一个第一成型部(Profilierung),并且出流面还至少局部地具有带第二开口的至少一个第二成型部。优选地,至少一个第一成型部和/或至少一个第二成型部分别平行于收缩通道的纵向方向延伸并且还彼此平行地取向。替代性地可设置成,第一和第二成型部相对于收缩通道的纵向方向倾斜上升或倾斜下降地延伸。在该情况下,第一和第二成型部也优选地彼此平行地取向。
[0021]特别优选可设置成,第一成型部具有相对于井壁的高度的第一宽度,并且第二成型部具有相对于井壁的高度的第二宽度。该第一和第二宽度可以相同或者也可以不同。特别是可优选设置成,在至少一个第一成型部和至少一个第二成型部之间形成出流面的无开口的区域。
[0022]在此,出流面的闭合的区域优选地具有大于或等于第一成型部的第一宽度或第二成型部的第二宽度的至少1.5倍的宽度。特别地,仅在成型部的区域中分别形成用于使收缩介质从井壁离开的开口,而在位于此之间的没有成型部的区域中在出流面处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将热塑性的包装材料(4)收缩到物品(2)上的收缩通道(8),其包括:至少一个运输装置(6),所述运输装置(6)形成用于所述物品(2)的至少一个运输路径(TS),至少一个井壁(20),所述井壁(20)沿所述收缩通道(8)的纵向方向延伸,至少一个所述井壁(20)配设有用于将收缩介质(SM)引入所述收缩通道(8)中的多个开口,其中至少一个所述井壁(20)包括至少一个朝所述运输路径(TS)定向的出流面(23),所述出流面(23)配设有第一开口(24)和第二开口(25),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24)形成为用于将收缩介质(SM)的第一体积流(V1)引入所述收缩通道(8)中,并且所述第二开口(25)形成为用于将收缩介质(SM)的第二体积流(V2)引入所述收缩通道(8)中,其中所述第一开口(24)和所述第二开口(25)以不同的高度形成在所述井壁(20)上,并且其中所述第一体积流(V1)小于所述第二体积流(V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缩通道(8),其中所述第一开口(24)设置在所述第二开口(25)的下方。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收缩通道(8),其中所述第一开口(24)以至少一个第一高度设置,所述第一高度与所述井壁(20)的下部区域和/或中间区域相关联,并且其中所述第二开口(25)以至少一个第二高度设置,所述第二高度与所述井壁(20)的上部区域相关联。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收缩通道(8),其中所述第一开口(24)具有第一直径,并且其中所述第二开口(25)具有第二直径,其中所述第一直径小于所述第二直径。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收缩通道(8),其中所述出流面(23)至少局部地具有带第一开口(24)的至少一个第一成型部(31),并且其中所述出流面(23)至少局部地具有带第二开口(25)的至少一个第二成型部(36)。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收缩通道(8),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成型部(31)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成型部(36)分别平行于所述收缩通道(8)的纵向方向延伸。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收缩通道(8),其中至少一个第一成型部(31)和/或至少一个第二成型部(36)形成为所述出流面(23)相对于所述运输路径(TS)的凹部(32),和/或其中至少一个第一成型部(31)和/或至少一个第二成型部(36)形成为所述出流面(23)相对于所述运输路径(TS)的突出部(37)。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收缩通道(8),其中至少一个第一成型部(31)和/或至少一个第二成型部(36)形成为所述出流面(23)相对于所述运输路径(TS)的凹部(32),和/或其中至少一个第一成型部(31)和/或至少一个第二成型部(36)形成为所述出流面(23)相对于所述运输路径(TS)的突出部(37)。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收缩通道(8),其中至少一个第一成型部(31)和/或至少一个第二成型部(36)具有至少一个第一成型面,所述第一成型面相对于所述出流面(23)并且沿所述运输路径(TS)的方向具有向下定向的倾斜部,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成型部(31)和/
或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成型部(36)分别具有至少一个第二成型面,所述第二成型面相对于所述出流面(23)且在沿所述运输路径(TS)的方向具有向上定向的倾斜部。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收缩通道(8),其中至少一个第一成型部(3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M
申请(专利权)人:克朗斯股份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