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层控温帐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677939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17 11: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层控温帐篷,涉及一种户外用品,解决现有双层结构的帐篷难以调节帐篷内的温度,对高原气候缺乏适应性的不足。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双层控温帐篷,包括外篷布、内篷布和支撑架,外篷布连接于支撑架,支撑架的内侧设置内篷布,内篷布的底部设置绷紧绳;外篷布、内篷布和支撑架设置进出门及门帘;外篷布和内篷布之间形成控温隔腔,外篷布的顶部设置外顶风口,外篷布的底部设置外底风口,内篷布的顶部设置内顶风口,内篷布的底部设置内底风口,各个风口均与控温隔腔连通并分别设置密封帘。通过调整不同风口的开度,营造冬天集热保温,夏季通风隔热的效果,使帐篷内的温度可调可控,提高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能力。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层控温帐篷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户外用品,具体是一种适合于高寒地区使用的双层控温帐篷。

技术介绍

[0002]在高寒地区,帐篷主要用于放牧、露营和旅游等。高原地区的云层薄,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当太阳辐射强时,气温快速升高;太阳辐射弱或夜间时,气温就快速降低。
[0003]为了提高帐篷的隔热保温性能,现有的帐篷设置为双层结构,双层结构一般仅设置一个通风口用于平衡双层结构的气压,双层结构并不具备控温作用,帐篷内的温度随着外部环境温度的变化波动大。现有的双层结构帐篷在高原气候适应性方面缺乏有效的调节措施,在使用中难以自动调节帐篷内的温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一种双层控温帐篷,解决现有双层结构的帐篷难以调节帐篷内的温度,对高原气候缺乏适应性的不足。
[0005]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双层控温帐篷,包括外篷布、内篷布和支撑架,外篷布连接于支撑架的内侧或外侧,支撑架的内侧设置内篷布,并且支撑架和内篷布之间通过多根连接绳相连,内篷布的底部设置至少两根绷紧绳;外篷布、内篷布和支撑架的同一位置设置进出门,进出门处设置门帘;外篷布和内篷布之间形成控温隔腔,外篷布的顶部设置外顶风口,外篷布的底部设置至少一个外底风口,内篷布的顶部设置内顶风口,内篷布的底部设置至少一个内底风口,各个风口均与控温隔腔连通并分别设置密封帘。
[0006]进一步的是:外篷布的外侧设置太阳能吸热膜或反射膜。
[0007]进一步的是:支撑架围成的整体结构的上部呈半球状,下部呈圆筒状,半球的直径与圆筒的直径一致。
[0008]进一步的是:双层控温帐篷还包括底板,支撑架的下端固定安装于底板,内篷布的绷紧绳的端头均固定连接于底板。
[0009]具体的:底板呈圆形。
[0010]进一步的是:各个风口处分别设置百叶窗。
[0011]进一步的是:绷紧绳嵌于内篷布内,各根绷紧绳沿竖直面均匀布置,绷紧绳的两端位于内篷布的底部且均为固定端。
[0012]进一步的是:控温隔腔的厚度为10~40cm。
[0013]具体的:外底风口和内底风口均等间距布置,数量均为3~8个,外底风口和内底风口错位布置或者正对布置。
[0014]具体的:支撑架为藤条或钢骨架。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外篷布和内篷布之间形成控温隔腔,外篷布和内篷布
的顶部、底部分别设置风口,通过调整不同风口的开闭和开度,营造冬天集热和保温,夏季通风和隔热的调节效果,实现帐篷内的温度可调可控,提高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0016]外篷布的外侧设置太阳能吸热膜或高反射膜,可以根据室外冷暖、季节变化进行灵活更换太阳能吸热膜和高反射膜,更好地配合控温隔腔调控帐篷内热环境。双层控温帐篷包括底板,既便于骨架的固定安装,也便于绷紧绳锚固。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技术双层控温帐篷的结构示意图。
[0018]附图标记:外篷布1、内篷布2、支撑架3、连接绳4、控温隔腔5、外顶风口6、外底风口7、内顶风口8、内底风口9、太阳能吸热膜或高反射膜10、底板11。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20]如图1所示,本技术双层控温帐篷,包括外篷布1、内篷布2和支撑架3,外篷布1和支撑架3之间设置多个连接点,各连接点使外篷布1固定连接于支撑架3。外篷布1可连接于支撑架3的内侧或外侧,为了避免支撑架3直接接触到雨水,外篷布1最好设置于支撑架3的外侧。支撑架3可选用钢骨架,也可以选择竹架、木架或其他材质的骨架,例如支撑架3选择绿色环保的藤条。支撑架3只要能支撑起一定的居住空间即可,因此支撑架3至少三根。支撑架3的数量足够多时,支撑架3形成的整体结构在任意纵剖面呈轴对称结构。支撑架3的整体结构的上部呈半球状、下部呈圆筒状,半球的直径与圆筒的直径一致,这时支撑架3可选择易叠合的结构,以便于收纳。
[0021]支撑架3的内侧设置内篷布2,支撑架3和内篷布2之间通过多根连接绳4相连,连接绳4可选用柔性的纤维材质,例如为尼龙、芳纶等材质。外篷布1和内篷布2之间形成控温隔腔5。由于外篷布1直接由支撑架3进行支撑定形,为了使内篷布2能够定形,内篷布2的底部设置至少两根绷紧绳,例如在内篷布2的底部沿环向间隔布置多根绷紧绳,各绷紧绳拉紧并固定,实现内篷布2的定形。绷紧绳可直接设置于内篷布2的底部,或者,绷紧绳的中部嵌入、固定或缝合于内篷布2,绷紧绳的两端位于内篷布2的底部并形成固定端。例如,绷紧绳嵌于内篷布2内,各根绷紧绳沿竖直面均匀布置,绷紧绳的两端位于内篷布2的底部且均为固定端。
[0022]外篷布1、内篷布2和支撑架3的同一位置设置进出门,进出门用于人进出帐篷;进出门处设置门帘,门帘用于临时封闭进出门。门帘可设置两层,分别对应于外篷布1和内篷布2。
[0023]支撑架3的下端可直接安装在平整的地面,内篷布2的绷紧绳的固定端也可直接锚固于地面或相互连接实现固定。或者,双层控温帐篷包括底板11,支撑架3下端固定安装于底板11,内篷布2的绷紧绳的端头均固定连接于底板11。底板11为硬质板材,可为实体结构或镂空结构,底板11上表面还可以预先设置便于支撑架3安装和绷紧绳固定的配套结构,例如设置支撑架3的安装座和绷紧绳的锚固点。底板11的面积不小于支撑架3形成的整体结构的面积,底板11可以为任意形状,例如为圆形。
[0024]外篷布1和内篷布2之间形成控温隔腔5,控温隔腔5用于调节帐篷内的温度。控温
隔腔5的厚度为10~40cm,例如为20~30cm,控温隔腔5为上述厚度范围,既避免控温隔腔5厚度过小无法起到调温作用,也避免控温隔腔5厚度过大占用过多的帐篷内部空间。外篷布1的顶部设置外顶风口6,内篷布2的顶部设置内顶风口8,外篷布1的底部设置至少一个外底风口7,例如设置四个或更多数量的外底风口7,内篷布2的底部设置至少一个内底风口9,例如设置四个或更多数量的外底风口7,各个风口均与控温隔腔5连通并分别设置密封帘。密封帘不仅能封闭对应的风口,还能调整对应风口的开度。各个风口的开度可直接通过密封帘进行调节,或者各个风口处分别设置百叶窗,百叶窗用于调整风口的开度,密封帘用于封闭风口。外顶风口6的位置针对正对内顶风口8的位置,外底风口7和内底风口9错位布置或者正对布置。外底风口7和内底风口9分别至少一个,但最好是三个或更多,例如3~8个。外底风口7和内底风口9的数量可相等或不等,但最好相等且等间距布置。
[0025]外篷布1的外侧还可以设置太阳能吸热膜或反射膜10,太阳能吸热膜和反射膜分别在不同的情况使用。太阳能吸热膜是一种吸收太阳辐射能并向控温隔腔5传递热量的部件,覆盖于外篷布1的外侧并临时固定,太阳能吸热膜为现有的,例如为硅溶胶太阳能吸热膜。反射膜用于反射太阳辐射,减小控温隔腔5内空气的升温幅度,太阳能吸热膜也为现有的,例如为电解质反射膜。
[0026]在冬季,外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双层控温帐篷,包括外篷布(1)、内篷布(2)和支撑架(3),外篷布(1)连接于支撑架(3)的内侧或外侧,支撑架(3)的内侧设置内篷布(2),并且支撑架(3)和内篷布(2)之间通过多根连接绳(4)相连,内篷布(2)的底部设置至少两根绷紧绳;外篷布(1)、内篷布(2)和支撑架(3)的同一位置设置进出门,进出门处设置门帘;其特征在于:外篷布(1)和内篷布(2)之间形成控温隔腔(5),外篷布(1)的顶部设置外顶风口(6),外篷布(1)的底部设置至少一个外底风口(7),内篷布(2)的顶部设置内顶风口(8),内篷布(2)的底部设置至少一个内底风口(9),各个风口均与控温隔腔(5)连通并分别设置密封帘。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控温帐篷,其特征在于:外篷布(1)的外侧设置太阳能吸热膜或反射膜(10)。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控温帐篷,其特征在于:支撑架(3)的整体结构的上部呈半球状,下部呈圆筒状,半球的直径与圆筒的直径一致。4.如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晓亮韩瑜麦贤敏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民族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